《雜文選刊》要我寫一寫自己的雜文,這是一件困難事。
人長眼睛,是來看別人和看世界的,沒法看自己。讀別人的雜文,我大概還能說出特點在哪里,但讀自己的文章,就很難說出一二三來。眼睛不能看自己,還可以照鏡子,文章卻沒有鏡子可照。
很多次遇到別人問“有什么滿意的作品”,我無言以答。這既是因為沒有自知之明,不記得哪篇文章特別好,特別讓自己滿意,還因為雜文本不是什么鴻篇巨制,而是一篇又一篇小東西,寫的時候自然也謀劃過,但寫出來了也就過去了,沒有哪一篇文章會特別記在心里。
又往往碰到好心的提醒,說應該“寫點大東西”。這提醒很令我慚愧,我想,我恐怕是不會有“大東西”了。其實,我也不知道“大東西”是什么,是構造一個思想體系,還是寫一部文字數量很大的著作。無論是什么,我得承認我沒有恒心去實現。我只是隨興寫些想到了的東西,而且現在連隨興寫都變得有些困難了,因為太多的地方要求“及時評論”,講求“看到就寫”,而不是“想到就寫”,更不是“想透了才寫”。
按我的喜好的話,我更愿意“想透了才寫”。但現在的情況是,在媒體上,想透想不透顯得并不重要,大家要求你就事論事,就事析理,而不準你信馬由韁。在媒體上寫文章。人就被編排到了新聞的節(jié)奏里,如同有鞭子在后面抽,讓你快起來,你不能慢騰騰的,你得是快手,你不能按自己思想的節(jié)奏來行事。
這種把人編排進隊列的搞法,已經使很多人的寫作不再有個性,步調、語言、句式和思維方式越來越統(tǒng)一,比“八股”都不如,因為現在甚至不需要“八股”,只需要兩三股就行了。我所做的,不過是盡量擺脫這種“兩三股”的步調.盡可能地按照自己的語言、句式、節(jié)奏和思緒來表達而已。
雜文是文學,它不是科學論文,公式、數據、推理、結論,一一開列出來就完事;它不是現代建筑.幾個預制件一摞,就大功告成??茖W論文是以最簡潔和最標準的方式來表達知識,建筑是搭建一種功能性物體,而文學是以美的、豐富的形式來體現人的復雜性,表達個性、真實和生命的種種感受。雜文是思想的文本,應該盡量把思想投向重大的社會現實而不是就事論事,文本構造應該更有個性一些,而不是惟恐不規(guī)范、惟恐不刻板。
機器是標準的、規(guī)范的、有力的。也可能是最有效率的,也是強制的甚至蠻橫的。曾經,我在很多服務場所聽到電子聲音在說著“您好”、“歡迎再來”等禮貌用語,那種機器腔只是表達了語音,而并不表達意義,并不意味你在聆聽一臺友好的機器。而人是不確定的、不容易被規(guī)范的、有著各種可能的、千變萬化的、與他人和社會互動的,總之人的行為不是被程序寫出來的。雜文是人面對生命和社會所發(fā)出的聲音,是人的文學的一種形式,這既需要以人性、人道、人文為內在的精神,也需要它以個性的方式來展現這種精神。我希望自己的文字能夠讓閱讀者感受到體溫與呼吸的氣息,而不是使閱讀者像拿著機器生產的標準件一樣。
思想,而不是知識,構成了雜文的內核。思想使人得到啟發(fā),知識則往往要向人灌輸?,F實對人的壓抑有著多種方式,雜文是對壓抑的反抗。是感受痛苦然后發(fā)抒為文。雜文家不必是科學家、學者,但一定會是人文主義者。我通過寫作表達自己作為一個人文主義者的思考,我并不要求自己在知識論上的豐富、系統(tǒng)和可靠,而在意是否寫出了人所應有的思慮。我不是可行性分析師,而是表達人在現代生活中擺脫被對象化、被工具化、被奴役和異化的希望。我的價值尺度只有一個,就是人應該獲得人的對待,一切非人性的,都是我不能欣然接受的。當面臨非人狀態(tài)時,我希望能感受人的處境,發(fā)出人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