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有一代之文學”,繼唐詩、宋詞之后,蔚為一代文學之盛的元曲,有著它獨特的魅力。元曲的組成,包括兩類文體:一是散曲,包括小令、帶過曲和套數(shù);二是劇曲,即雜劇,由套數(shù)組成的曲文,間雜以賓白和科范,專為舞臺上演出。雜劇的產(chǎn)生,標志著中國古代戲曲樣式在元代逐漸完備。元代出現(xiàn)了關(guān)漢卿、王實甫等一批戲曲大師,以及《竇娥冤》、《西廂記》等著名作品。以關(guān)漢卿為例,他一生創(chuàng)作雜劇67部。今存18部。除《竇娥冤》外,還有《救風塵》、《望江亭》、《拜月亭》、《單刀會》等代表作。他的這些劇作,“寫情則沁人心脾,寫景則在人耳目,述事則如其口出”。王國維在《宋元戲曲考》中對關(guān)漢卿大加贊賞:“關(guān)漢卿一空依傍,自鑄偉詞,而其言曲盡人情,字字本色,故當為元人第一?!标P(guān)漢卿的戲劇還被譯成多種文字,走上世界舞臺,是“東方的莎士比亞”。由于時間的推移,元代雜劇的演出盛況,我們已無法詳細了解。學習、了解元雜劇,主要是閱讀劇本。但僅閱讀劇本,而不關(guān)注舞臺演出,顯然是不夠的。除了通過現(xiàn)存文字來進行研究外,我們通過與元代雜劇有關(guān)的實物、圖畫等,換一個角度,“另眼看元曲”。明代編《元曲選》中的《竇娥冤》插圖(見封三圖1)、傳世名作《西廂記》插圖(見封三圖2),均為我們展示了元代雜劇舞臺演出的場景。山東出土的元代雜劇人物陶俑(見封三圖3),表情生動,形象逼真,從一個側(cè)面展示出元代雜劇的高超藝術(shù)水平。這些圖和實物,豐富了我們對元雜劇的認識。
總之,元曲作為“一代之文學”,題材豐富多樣,創(chuàng)作視野闊大寬廣,反映生活鮮明生動,人物形象豐滿感人,語言通俗易懂,是我國古代文化寶庫中不可缺少的寶貴遺產(chǎ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