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珍珠泉記》是清代著名學(xué)者、散文家王昶的一篇游記散文。王昶(1725—1806),字德浦,號述庵,世稱蘭泉先生,江蘇青浦(今上海市)人。乾隆十九年(1754)進士,授內(nèi)閣中書,充軍機章京,三遷刑部郎中。坐罪奪職,從阿桂至云南軍營效力。以功任吏部員外郎,累遷至刑部右侍郎。因年老致仕。王昶通經(jīng),工詩詞,善古文辭,好金石上學(xué),時稱“通儒”。著有《春融堂集》及《金石萃編》、《湖海詩傳》、《湖海文傳》、《明詞綜》、《國朝詞綜》等?!队握渲槿洝愤@篇散文選自《春融堂集》卷四九,用簡潔的筆墨描繪了濟南珍珠泉的自然面貌。文章雖短,但寫得生動活潑,清新俊秀,寫出了珍珠泉的神韻,堪為記游寫景的散文名篇。
珍珠泉在今濟南市泉城路北。濟南素有“泉城”之稱。金代有人立《名泉碑》,列舉名泉七十二個。元代,文學(xué)家元好問在《濟南行記》中說:“濟南名泉七十有二”;于欽撰《齊乘》,將《名泉碑》中所列七十二泉的名稱、位置轉(zhuǎn)錄書中。從此,“濟南七十二名泉”之名便流傳于世。后又有明晏璧《濟南七十二泉詩》、清郝植恭《濟南七十二泉記》等著錄播揚,益發(fā)顯盛。七十二泉中,珍珠泉名氣甚大,它和趵突泉、黑虎泉、五龍?zhí)逗戏Q四大名泉,卻又各有特色。珍珠泉周圍有溪亭、楚泉、濯纓、王府、舜泉、芙蓉、孝感等十六個名泉,組成了珍珠泉群。清人王闿運在《珍珠泉銘序》中描述說:“瀠泓沖融,清瀾百步,旁流帶垣,通舟二里,魚鳥荇藻,怡怡悅性?!敝車G柳垂蔭,花木扶疏。許多人認為清人劉鶚在《老殘游記》里描述的“家家泉水,戶戶垂楊”的佳境,就是寫的珍珠泉一帶的自然風(fēng)貌。所以,康熙皇帝認為“七十二名泉”中,珍珠泉可與濟南三大名勝之一的趵突泉相媲美,1689年,他南巡經(jīng)過濟南,曾賦《觀珍珠泉》詩(《圣祖仁皇帝御制文集》第二集卷四三),詩前作序曰:“濟南多名泉,趵突、珍珠二泉為最……”而乾隆皇帝卻認為珍珠泉甚至要優(yōu)于趵突泉,1748年,他南巡時路過濟南,在《戊辰上巳后一日題珍珠泉》(《御制詩集》二集卷三)詩中寫道;“濟南多名泉,岳陰水所潴。其中誰巨擘?趵突與珍珠。趵突固已佳,稍籍人工夫。珍珠擅天然,創(chuàng)見訝仙區(qū)。卓冠七十二,分匯大明湖?!?/p>
《游珍珠泉記》首先寫珍珠泉的背景,并探究泉水生成的原因。開篇先從濟水寫起:
濟南府治,為濟水所經(jīng)。濟性洑而流,抵巇輒噴涌而上。
“濟水”,發(fā)源于河南王屋山,下游匯入黃河。“洑”意為水伏流地下,“洑而流”就是潛流?!皫d”指巖石的縫隙。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在濟南府附近,有一條濟水從這里經(jīng)過,濟水的特點是常在地下潛流,遇到巖石的縫隙,由于水流受阻便噴涌而上。作者認為,這就是形成泉水的原因。在當時缺乏地質(zhì)知識的條件下,作者只能從現(xiàn)象上判斷,而不能作出科學(xué)的解釋。其真實的情況是,由于濟南地下多巖溶溶洞,洞內(nèi)儲有豐富的水源,隨著地勢由南向北流動,遇到火成巖而洄流,與南來之水相激產(chǎn)生壓力,遇有地下裂隙就奪孔而出,形成泉水。在當時,缺乏這樣科學(xué)的了解,僅從現(xiàn)象上看大體還是正確的。
文章隨之介紹濟南泉水的盛況。先寫得泉之易:
人斬木剡其首,杙諸土,才三四寸許,拔而起之,隨得泉。
“剡”,是削尖的意思?!皷p”,指小木樁,這里用作動詞,是插入的意思。人們砍一根木條,削尖一頭,做成小木樁,插進土里,入土只要三四寸深,拔起來,隨即就成為泉眼,泉水就汩汩流出。真是插地成泉啊,這是多么簡單而又新奇、有趣的現(xiàn)象。
接著寫泉水的清澈以及清澈的原因:
泉瑩然至清,蓋地皆沙也,以故不為泥所汩。
“汩”,在這里是埋沒的意思。一個個泉眼流出的泉水,都是晶瑩透明,清澈見底的,這是由于地下全是沙石,泉眼不易被泥土壅塞的緣故?!叭撊恢燎濉?,一個“至”字,把泉水的清明透徹,寫到了極限,表明這里的泉水不是一般的清,而是再沒有比它更清的了。
到這里,作者卻筆鋒一轉(zhuǎn):
然未有若珍珠泉之奇者。
遍觀濟南一帶,得泉雖然這么容易,泉水雖然這么奇異,然而卻沒有珍珠泉更為奇特,由此引出了珍珠泉。這是一種眾星捧月的手法,作者先從大背景上渲染濟水流域得泉之易和泉水之奇,這不過是為了烘托、突出珍珠泉。濟南泉水歷史悠久,如《春秋#8226;桓公十八年》中有“公會齊侯于濼”的記載,記述公元前694年魯桓公與齊襄公在濼水相會之事。濼水之源,即今之趵突泉。北魏地理學(xué)家酈道元在《水經(jīng)注#8226;卷八#8226;濟水二》中描述道:“濼水出歷(城)縣故城西南,泉源上奮,水涌若輪?!睗先嗳绶毙?,各具風(fēng)采?;蛉绶序v的急湍,噴突翻滾;或如傾瀉的瀑布,獅吼虎嘯;或如爭鳴的琴瑟,鏗鏘悠揚;或如瀟瀟的細雨,潛影無聲;或如金粉玉屑,燦爛晶瑩;或如明珠纓絡(luò),光彩奪目……珍珠泉在這樣一個奇泉攢聚的地方,而能卓然獨立,自然有其非凡之處?!叭晃从腥粽渲槿嬲摺币徽Z,尤其是一“奇”字,猶如一個聚光鏡,把整個背景上的光彩,一下子集中到珍珠泉這個焦點上來,并且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從而引出了下文,激起了讀者的興趣。
文章至此轉(zhuǎn)入對于珍珠泉的具體描繪。這一部分又分為這樣幾個層次:開頭先交代珍珠泉的地點、范圍及四周設(shè)置:
泉在巡撫署廨前,甃為池,方畝許,周以石欄。
“巡撫”,是古代官職名?!扳荨?,指官吏辦事的地方,是官署的總稱。“巡撫署廨”,就是巡撫衙門?!爱L”,是磚砌的意思?!爸堋保@里用作動詞,圍繞的意思。作者好像一位經(jīng)驗豐富的導(dǎo)游,先向人們簡略地介紹一下珍珠泉的概貌,然后帶領(lǐng)大家徑直朝珍珠泉走來。人們由遠而近,漸漸看清了珍珠泉的外觀輪廓:這個有名的珍珠泉,位置在巡撫衙門的前面,是用磚砌成的池子,方圓約有一畝大小,四周用古樸雅致的石欄圍住。人們再向前,走到欄桿處,就看到了泉水的具體情狀:
依欄矚之,泉從沙際出,忽聚,忽散,忽斷,忽續(xù),忽急,忽緩。
“矚”,是注視的意思。大家靠著石欄桿向池中注視,首先看到的是一股股泉水從沙石中冒出來,那水勢忽而聚積、忽而散開,忽而中斷、忽而接續(xù),忽而迅急、忽而緩慢,呈現(xiàn)出一種不斷變化的奇異景象。六個“忽”字連續(xù)疊用,三對反義動詞互較,既形象地表現(xiàn)出泉水流動的變幻莫測,千姿百態(tài);又表現(xiàn)出作者觀賞時的心情。由于泉水的不斷變幻,而且這變化又是那樣的反復(fù)無窮、不可捉摸,因此使人有一種新奇的、目不暇接的感覺。
接下來,寫陽光出現(xiàn)之時,池中又有一番更加奇異的景象:
日映之,大者為珠,小者為璣,皆自底以達于面,瑟瑟然,累累然。
“珠”和“璣”都是珍珠,不過“璣”是小的珍珠?!吧弧?,形容水泡冒出水面的細碎輕微的聲音?!袄劾廴弧保沁B貫成串的樣子。這幾句是描寫泉水冒到水面時的狀態(tài)。泉水從沙石中冒出來,形成了大小不等的水泡,這些水泡圓潤、晶瑩,層出不窮,在陽光的照耀下閃閃發(fā)光,好像是一串串碧綠的珍珠、錯落有致,搖曳不定。這大概就是“珍珠泉”得名的原因吧!“瑟瑟然”,是寫水泡上升時發(fā)出的聲響;“累累然”,不僅寫出大小水泡之多,而且給人以生動活潑之感。那大大小小的有如珍珠一般的水泡,一行行,一串串,從水底你爭我擠涌出,飄飄裊裊在水中升騰,至水面才砰然炸開。真如蒲松齡《珍珠泉撫院觀風(fēng)》(《聊齋詩集》卷四康熙四十八年已丑)中所言:“玉輪滾滾無時已,珠顆涓涓盡日生”、“萍開珠串凌波上,池涌瑤光弄影消”,分明是一人間瑤池,這是多么美麗而又富有情趣的景象!
欣賞著這自然界的佳趣,作者觸景生情,不由得陷入了沉思,一種玄思妙想油然而生。于是他接著寫道:
《亢倉子》云:“蛻地之謂水,蛻水之謂氣,蛻氣之謂虛?!庇^于茲泉也,信。
《亢倉子》,是宣傳道家思想的著作,一卷,舊題庚桑楚作。今本或謂唐代王士源編成,唐王朝崇信道教,曾把它列于學(xué)官。“蛻”,是蛻變之意。這幾句出自其《全道篇》,意思是:水從地里泄出,水化為氣,氣化為無。道家對事物的觀察,帶有樸素唯物論與辯證法的因素,這是可貴的,但他們的結(jié)論又常常陷入虛無主義和不可知論,則是不可取的。作者在這里一方面指出了泉水各種形態(tài)的變化,這是符合自然界規(guī)律的;但又認為氣化為無,則失之玄虛。作者完全相信《亢倉子》的話,反映了他的道家思想。
隨后,像其他游記散文一樣,文章交代同游人姓名,并對珍珠泉表示出莫大的興趣:
是日雨新霽,偕門人吳琦、楊懷棟游焉,移晷乃去。
“霽”,是雨過天晴的意思?!伴T人”,指自己的學(xué)生?!瓣小?,是日影?!耙脐小保慈沼耙苿?,表示時間推移。這幾句話的意思是說:這天雨后初晴,偕同我的學(xué)生吳琦、楊懷棟來這里游覽,過了很長時間才回去。作者為珍珠泉的妙趣所迷戀,在這里駐足靜觀了一段時間才離去?!耙脐心巳ァ保f明時間之長。
游覽結(jié)束,但作者余興未盡,珍珠泉給他們留下了極深的印象,文章最末,作者感慨道:
濟南泉得名者凡十有四,茲泉蓋稱最云。
濟南著名的泉總計有十四個,這個泉大概稱得上是最佳的了。表明他對珍珠泉的高度評價,以及他對珍珠泉的極端喜愛之情,也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這篇文章脫盡縱橫之氣,寫得清新自然,似乎是無意為文,卻寫得淡然天真,這也是作者道家思想的文本表現(xiàn)。文章對濟水洑流、插木成泉的描寫,好像是作者親眼所見,隨筆而記,按照自然界本身的妙理,不假雕飾,給人以純樸自然的感覺,讀來頗有天趣。當然,文筆自然清新,并不是走馬觀花,見什么寫什么,那樣只會使文章蕪雜。其實清新自然的文筆,來自對事物的深入體察和語言的高度提煉。對事物經(jīng)過深入了解,有了深刻感受,把自然丘壑變?yōu)樾刂星疔郑拍堋俺鋈腼L(fēng)雨,卷舒蒼翠,走造化于毫端”,那時提筆揮毫,從而“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惲格《南田畫跋》),就會觸物生趣,自然清新了。
這篇文章的另外一個特點,就是寫得簡潔雅凈。在具體描繪泉水的時候,只用了極其簡約的筆墨,就狀寫出珍珠泉的生動景象。但是簡凈絕不是簡單,簡單只能造成粗疏,而簡凈卻能做到“以一當十”,精練生動。這猶如古人畫竹。宋人畫竹講究茂密,元人畫竹喜歡豐腴,而鄭板橋卻追求簡凈、疏朗。盡管畫法不同,各領(lǐng)風(fēng)騷,但板橋卻博得了更多人的喜愛。雖然只有三桿兩枝,卻在挺拔剛勁中傳神寫意,顯示出精靈和氣韻,這是作者高度概括與熔鑄神思的結(jié)果。所以簡潔雅凈之筆還必須是生動傳神之筆。作者“泉城之勝攬珍珠”,雖然只用了三十六字,但卻形象地傳達出了泉水的形狀、氣勢、神態(tài)和色彩,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真正乃“文似珍珠意如泉”,稱得上是傳神之筆。
附:(清)王昶《游珍珠泉記》
濟南府治,為濟水所經(jīng)。濟性洑而流,抵巇輒噴涌而上。人斬木剡其首,杙諸土,才三四寸許,拔而起之,隨得泉。泉瑩然至清,蓋地皆沙也,以故不為泥所汩。然未有若珍珠泉之奇者。泉在巡撫署廨前,甃為池,方畝許,周以石欄。依欄矚之,泉從沙際出,忽聚,忽散,忽斷,忽續(xù),忽急,忽緩,日映之,大者為珠,小者為璣,皆自底以達于面,瑟瑟然,累累然?!犊簜}子》云:“蛻地之謂水,蛻水之謂氣,蛻氣之謂虛。”觀于茲泉也,信。是日雨新霽,偕門人吳琦、楊懷棟游焉,移晷乃去。濟南泉得名者凡十有四,茲泉蓋稱最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