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必要的臨床化驗和檢查
1.空腹及餐后血糖 以了解血糖水平并決定用藥。
2.尿常規(guī) 不只是為了解尿糖情況,更主要的是看有沒有尿酮體、尿蛋白,以利于臨床分型和排除酮癥存在的可能,同時了解有沒有泌尿系統(tǒng)感染等情況。
3.肝、腎功能 不僅可掌握肝臟及腎臟的功能情況,還給選擇用藥提供依據(jù),因為在肝腎功能不正常時,有些口服降糖藥是不宜使用的。
4.血脂 高血脂和高血壓是2型糖尿病患者常伴有的,初診時就必須引起注意。
5.眼底 糖尿病視網(wǎng)膜病變早期沒有癥狀,晚期則沒有良好的控制方法,所以絕不能等到眼睛看不清楚物體之時再檢查眼底,必須主動了解糖尿病患者的眼科情況。
6.身高、體重 對了解患者的基礎情況很有幫助,有利于藥物種類的選擇,同時也為了以后的體重監(jiān)測留下一個基礎材料,以作比較。
7.測量血壓 測量血壓是必須做的項目,因糖尿病常伴有高血壓。(文/李國立)
心理治療是糖尿病治療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隨著現(xiàn)代醫(yī)學從單一的生物醫(yī)學模式向心理-社會-生物醫(yī)學綜合模式轉變,人們已逐漸感到身心疾病產(chǎn)生的因素是不可忽視的。糖尿病與心理因素密切相關,如急性心理應激可引起腎上腺素、皮質醇、生長激素水平升高,血壓升高,心率加快。雖然胰島素水平無明顯變化,但表現(xiàn)最大應激后1小時,穩(wěn)定狀態(tài)的血糖水平開始上升,可持續(xù)5個小時以上。急性心理應激反應,可增強胰島素抵抗,故臨床上也不少見在沒有改變藥物劑量情況下,出現(xiàn)血、尿糖波動,追究其原因就是因為吵架生氣和其它引起情緒激動的事件。
長期的精神緊張是導致糖尿病發(fā)病的一個重要因素。運用心理學方法,了解糖尿病患者心理需要,觀察心理變化,收集心理信息,及時解決心理問題,以改變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和行為,解除患者對疾病的緊張。焦慮、悲觀、抑郁的情緒,調動其主觀能動性,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對糖尿病患者的康復是至關重要的。(文/韓風)
常用的口服降糖藥(1)
口服降糖藥是指經(jīng)口服用的有降糖作用的藥物,主要指西藥。目前臨床上常用的口服降糖藥包括促胰島素分泌劑(磺脲類、格列奈類)與非促胰島素分泌類(雙胍類、格列酮類)。
磺脲類降糖藥的作用:刺激胰島素分泌,降糖作用強,屬于此類的藥品包括:優(yōu)降糖、美吡達、達美康、糖適平、格列美脲等,其中優(yōu)降糖作用最強,易引起低血糖;美吡達作用快而短,適合老年糖尿病人用藥;糖適平可用于糖尿病腎病患者。格列美脲(萬蘇平、亞莫利、迪北等)是新一代磺脲類藥,比其他磺脲類藥物有更強的胰外作用,除了能刺激胰島素分泌外還有模擬或增強胰島素作用,該藥對腎功能影響小,且低血糖發(fā)生率低于優(yōu)降糖。
磺脲類降糖藥主要適用于β細胞功能尚存的2型糖尿病患者。單純飲食和運動療法達不到治療目標,可根據(jù)患者的年齡、病情(血糖水平及肝、腎功能情況)以及降糖作用的強弱選用具體的磺脲類藥;如果單獨使用磺脲類藥無效或出現(xiàn)繼發(fā)性失效時,可以加用雙胍類或糖苷酶抑制劑,不主張不同磺脲類之間重疊應用;對高血糖難控制或繼發(fā)失效的2型糖尿病患者也可在口服磺脲類基礎上加用胰島素,一般白天服用磺脲類降糖藥,于睡前加用中效胰島素,病情常能達到良好的控制。(文/李哲)
血糖是否降的越快越好
糖尿病的嚴重危害人所共知。而在導致糖尿病并發(fā)癥的諸多危險因素中,高血糖是當仁不讓的主角。急性血糖升高可引起糖尿病酮癥酸中毒/高滲性昏迷等急性并發(fā)癥,甚至危及生命;長期慢性高血糖則可導致心腦卒中/下肢血管病變/糖尿病腎病/糖尿病視網(wǎng)膜病變以及糖尿病神經(jīng)病變等慢性并發(fā)癥。正因如此,血糖能否盡快地降下來,無疑是廣大糖尿病人最關心的問題,許多病人甚至到了血糖一天不降,終日寢室難安的地步。不可否認,嚴格控制血糖/糾正代謝紊亂對防治和延緩糖尿病急/慢性并發(fā)癥的發(fā)生與發(fā)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那么,是否血糖降的越快越好呢?
一般來說,在糖尿病治療的過程當中,伴隨血糖下降(低血糖除外)所出現(xiàn)的癥狀多屬功能性和暫時性的,一般數(shù)周內便可消失。但是,在某些情況下,降糖速度過快也可能招致嚴重后果。因此如何把握降糖速度應引起臨床醫(yī)生及患者的高度關注。
綜上所述,血糖下降速度“過快或過慢”對病人都是不利的。所以,作為糖尿病病人來說,應在內分泌或糖尿病??漆t(yī)生領導下,根據(jù)每個人的具體情況來確定治療方案,循序漸進地調整藥量,既要使血糖盡快達標并長期控制在正常范圍,又要避免因急于求成/血糖下降過快而導致低血糖或者其他嚴重事件。(文/金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