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化膿性骨髓炎;外治;引流;病灶清除術
中圖分類號:R269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07)10-0009-01
化膿性骨髓炎(pyogenic osteomyelitis或suppurativeosteomyelitis)是骨科常見的化膿性細菌感染性疾病,它涉及到骨膜、骨密質、骨松質與骨髓組織。筆者采用中藥內服、外敷、沖洗綜合療法對該病25例患者進行治療,取得了較好的療效,現(xiàn)介紹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25例患者均來自近2年本院門診或住院部,其中男16例,女9例;老年人13例,中青年4例,兒童8例;病程在3年內6例,3年以上19例;血源性感染7例,外傷性感染14例,外源性感染4例;脛骨發(fā)病7例,股骨發(fā)病6例,肱骨發(fā)病2例,手指發(fā)病5例;腳趾發(fā)病5例;死骨12例,死腔15例,竇道流腔22例。
1.2 治療方法
1.2.1 內服 以神功內托散為基本方,處方:當歸、川芎、白術、白芍、黨參、茯苓、甘草、炮穿山甲、木香、附子各10g,黃芪15g,大棗3枚,陳皮6g,煨生姜5g。濕毒壅盛者加金銀花10g,蒲公英12g,紫花地丁12g,連翹10g;脾腎陽虛者加附子6g,狗脊10g,骨碎補10g,牛膝10g;氣陰兩虛者加麥冬12g,生地20g,赤芍12g,玄參1Zg;瘀血內阻者加乳香3g,沒藥3g,桃仁9g,丹參12g。每日1劑,以600ml清水煎至300ml,分早晚2次服用。
1.2.2 外敷 組方以清熱解毒、清熱涼血中藥為主?;痉浇M成:金銀花15g,野菊花15g,蒲公英15g,敗醬草15g,黃連10g,黃芩10g,黃柏10g,當歸9g,丹參12g,紅花10g,枯礬6g。上藥用800ml清水煎至400ml,先用清熱解毒煎劑直接清洗創(chuàng)面,盡量將創(chuàng)面炎性分泌物清洗干凈,然后用浸有藥液的紗布3~4層覆蓋于創(chuàng)面上,每日用藥液淋數(shù)次,保持創(chuàng)面紗布濕潤。
以上內服及外敷法均用于所有患者。
1.2.3 沖洗法 用于指及趾骨的化膿性骨髓炎。術前簡單清洗消毒,從滲液之創(chuàng)口處直接注入慶大霉素注射液16萬單位,直達感染病灶,絕大部分慶大霉素液從創(chuàng)口處流出,起到?jīng)_洗創(chuàng)口的作用。術畢用慶大霉素注射液浸透之紗布包扎,所有患指(趾)行慶大霉素注射沖洗,每日1次,一般4次注射沖洗后,創(chuàng)口滲液已變清,1周后改為2日1次。
1.2.4 病灶清除術 主要用于死骨形成、有死腔及竇道流膿者,長骨尤其適合。術中根據(jù)病變部位、范圍及程度,徹底清除竇道、瘢痕及周圍壞死組織,如有內固定物應先行拆除。用骨鑿在病骨上鑿出一長寬適中的骨窗,剔除死骨,刮除髓腔內膿液、炎性肉芽組織、壞死組織。反復大量的雙氧水、新潔爾滅沖洗髓腔,再予生理鹽水沖洗干凈。選取2根內徑為0.8~1.0cm質地較硬的硅膠管作為沖洗管和引流管,一端剪成斜面,分別從兩側健康皮膚處引出,縫合固定在皮膚上。沖洗管置于患肢位置稍高處從遠側端引出,連接沖洗液吊瓶。引流管置于患肢病灶底部,從近側端引出,連接負壓吸引瓶。嚴密縫合深部組織,閉合手術切口。選擇適當?shù)耐夤潭ü潭ɑ贾?/p>
2 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2.1 療效標準 治愈:全身和局部癥狀、體征消失,死骨脫出,瘺管閉合,x線片顯示患部骨質清晰,病灶穩(wěn)定,功能改善,一年以上未復發(fā);好轉:全身和局部癥狀、體征基本消失,X線片顯示死骨未完全排出,患部骨質破壞在逐漸修復中,膿性分泌物明顯減少,功能有改善;無效:癥狀、體征未消失,X線片顯示死骨未排出,病灶無變化或有發(fā)展,功能未改善。
2.2 治療結果 治愈14例,好轉8例,無效3例。其中無效的3例患者因失去隨訪,未能按要求進行治療。用藥期間患者均未出現(xiàn)不良反應。
3 討論
慢性骨髓炎中醫(yī)稱附骨疽,其病程長,表現(xiàn)為虛實夾雜、寒熱進退、變化較多。本病以“消、托、補”三法為基本治則,根據(jù)病征變化常選擇多法合用。本病在辨證的基礎上用中藥內服,再用外治驗方進行外敷;對于指及趾骨化膿性骨髓炎者給予抗生素沖洗;對具有手術指征給予病灶清除術及引流,上法綜合運用,所以取得了較好的療效。且該法經(jīng)濟、患者容易堅持,尤其適合在基層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