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咳嗽;中醫(yī)藥療法;綜述
中圖分類號:T256.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349(2007)10-0050-02
咳嗽是臨床常見病和多發(fā)病,由于致病原因的復雜性,給病因診斷和臨床治療均帶來一定的困難。近年來,該疾病已引起醫(yī)者的廣泛關(guān)注,中醫(yī)藥治療咳嗽具有豐富的理論和明顯的臨床優(yōu)勢,同時臨床研究也有進一步發(fā)展,現(xiàn)就近幾年來臨床研究資料綜述如下。
1 病因病機
1.1 風寒襲肺 袁氏引用《醫(yī)學心悟·咳嗽》:“咳嗽之母,屬風寒者十居其九”,認為風寒之邪襲于衛(wèi)表,內(nèi)舍于肺。肺氣不清,失于宣降,肺氣上逆是咳嗽的主要病機。莊氏等認為:內(nèi)傷外感俱可致咳,以風寒居多。
1.2 痰熱致咳 費氏認為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醇酒厚味太過,生冷無度,損傷脾胃,導致痰濕內(nèi)生,濕熱積滯,上犯肺系而咳嗽。馬氏等認為內(nèi)傷咳嗽病理因素主要為“痰”與“火”,痰可郁而化火,火能煉液灼津為痰。
1.3 痰濕致咳 李氏認為,“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肺病久咳,由肺涉脾,或素體脾胃虛弱,健運失司,水谷不能化為精微而聚濕生痰,痰濕上犯于肺,肺失宣降,氣逆而咳。
1.4 肝郁氣滯,化火刑金 楊氏認為,情志抑郁,所欲不遂,肝郁氣滯,久則氣郁化火,氣火逆乘于肺,肺失清肅而咳;李氏認為,表邪不解內(nèi)郁,肝郁氣滯,化火刑金,致肺失宣肅,氣逆而咳,常為久咳不愈的常見原因。
1.5 痰瘀致咳 馬氏等認為,痰瘀相關(guān),痰可致瘀,“痰聚礙血”,痰濁阻于脈絡則血行不暢為瘀,認為痰瘀為內(nèi)傷咳嗽的主要致病因素。郝氏等認為瘀血阻肺,氣血運行不暢,阻滯氣機,使津液布散不利,凝而成痰濕,痰瘀膠結(jié)致使肺宣降功能失司而發(fā)為咳嗽。
1.6 金水同病 劉氏認為肺陰虧損,少陰不納,陽動不潛產(chǎn)生內(nèi)熱,虛火上炎,上炎之火擾及肺金,金鳴則咳;楊氏認為,年老臟氣逐漸衰弱,咳嗽日久,肺氣必傷,母病及子,波及于腎,肺腎同源,金水相生,腎虛則沖氣上逆,肺虛則痰熱留戀,水虧不能涵木,木叩金嗚而咳;李氏認為,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根,肺病咳嗽,日久及腎而致久咳勞嗽,甚則虛喘動甚。
2 咳嗽的治則治法及方藥
2.1 外感咳嗽
2.1.1 宣肺散寒 陳氏使用三拗湯加味治療外感咳嗽,風寒咳嗽加劑芥、紫菀、款冬各10g;風熱咳嗽加黃芩、桑白皮、桔梗、白前各10g;若痰濕重,加陳皮、半夏、蘇子、地龍各10g。共臨床80例,總有效率93.8%。許氏等多年臨證,幾經(jīng)篩選,發(fā)現(xiàn)風寒、風寒挾(內(nèi))濕、風熱裹寒之變證以及涼燥,皆可能宣散通氣之法治之,方用杏蘇散加減,亦取得較好療效。
2.1.2 清宣肺氣,清熱解毒 蔡氏等選取咳嗽、咳痰,伴有發(fā)熱的病人69例,治以清宣肺氣,清熱解毒,化痰止咳,采用射干病毒注射液(射干、金銀花、佩蘭、板藍根、大青葉、茵陳、柴胡等)靜脈點滴,總有效率為95.6%。
2.1.3 宣肺利氣,疏風止咳 李氏運用小柴胡湯與止嗽散治療外感咳嗽100例,療效滿意,選取病例發(fā)病時間均在半月以內(nèi)。予以小柴胡湯合止嗽散加味治療,基本方為:桔梗、紫菀、陳皮、黃芩、前胡、橘紅各12g,荊芥、百部、白前、柴胡、浙貝各10g,杏仁15g,甘草6g,生姜3片為引,咳黃痰胸痛加瓜蔞15g,干咳加麥冬12g,知母10g,咽癢加橘紅15g,鉤藤10g,咳而遺尿加桑白皮10g,鼻塞加白薇12g,內(nèi)傷飲食煩悶加連翹、萊菔子各12g,山楂15g,治愈率達86%。朱氏自擬射麻杏貝湯為基本方,結(jié)合辨證加減治療外感咳嗽60例,并與單純西藥治療的30例對照觀察,療效滿意。治療組其藥物組成為射干3~5g,炙麻黃、桔梗、天漿殼、佛耳草、杏仁各10g,生甘草3g,枳殼、浙貝、百部各15g,生姜3片,紅棗3枚。對照組:采用西藥常規(guī)治療。抗生素選用青霉素、先鋒霉索或羅紅霉素口服,止咳化痰劑選用棕色合劑、貝萊口服液、安達平口服液等,服藥5天為1療程。治療組總有效率95%,對照組為66.67%。
2.1.4 綜合治則 竇氏認為“清透郁熱、疏暢氣血、化痰養(yǎng)陰、益氣扶正”是辨證治療外感咳嗽的基本法則,分別針對外感咳嗽的四個環(huán)節(jié)所設。在所選56例外感咳嗽病案中,用藥總數(shù)達70味之多,而其中較為集中的僅為10味左右,如金銀花、甘草、桔梗、炙麻黃、瓜蔞、牡丹皮、川貝母、板藍根、麥冬、玄參、黨參(太子參)等,療效確切。
2.2 內(nèi)傷咳嗽
2.2.1 清利濕熱法治療濕熱咳嗽 譚氏采用清熱利濕法治療濕熱咳嗽25例,予加味宣痹湯內(nèi)服治療,主要藥物為:防己、連翹、赤小豆、晚蠶砂各15g,苡仁30g,杏仁、半夏各10g,滑石18g。山梔12g,川貝10g,甘草3g。結(jié)果治愈10例,顯效8例,好轉(zhuǎn)5例,總有效率達92%。
2.2.2 清肝瀉火法治療肝火犯肺咳嗽 楊氏等用清肝瀉火法治療肝火犯肺咳嗽,以加減瀉白散合六郁湯,以桑白皮、地骨皮、黃芩清熱瀉火,桔梗、青皮化痰順氣,再隨癥選用香附、川芎、蒼術(shù)、郁金、萊菔子、連翹等藥以解氣、血、痰、濕、熱、食之郁,郁解而肺氣宣肅復常,咳嗽自解,選取病例7劑痊愈。
2.2.3 補脾益腎、潤燥法治療肺氣虛咳嗽 鄒氏用補脾益腎、潤燥法治療肺氣虛咳嗽,選取31例病人,方用補肺湯(太子參、黃芪、地黃、五味子、紫菀、桑白皮)加減,總有效率為93.55%。
2.2.4 滋陰潤燥法治療陰虛咳嗽 徐氏等用滋陰潤燥,止咳方法治療陰虛咳嗽,方用沙參麥冬湯加減,療效很好。謝氏利用生物陶瓷灸療球的灸療效應,采用瀉南補北法治療陰虛火旺型咳嗽67例,熱灸腎俞、命門,冷灸心俞、膈俞、厥陰俞,再隨癥加減,總有效率82.1%。
2.2.5 其他咳嗽的治療 周氏采用調(diào)理氣機的方法治療痙攣性咳嗽100例,自擬咳寧湯。藥物組成:柴胡、前胡、枳殼、桔梗、當歸、冬花、紫菀、百部、杏仁、桃仁各10g,苡仁30g,黃芪30g,白芍20g,甘草6g,結(jié)果:痊愈73例,顯效17例,有效5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為95%;翟氏等用清肺養(yǎng)陰、化痰止咳,輔以疏肝通絡法治療過敏性咳嗽,藥用北沙參、桑白皮、紫菀、桔梗、甘草、白芍、地龍制成口服液比對照組(用止咳口服液)療效好,有顯著差異性;祝氏等用宣肺祛邪,止咳化痰類中藥治療頑固性咳嗽,采用自擬六子親肺湯:炒蘇子、白芥子、萊菔子、牛蒡子、五味子、葶藶子、桔梗、前胡等,治療頑固性咳嗽138例,總有效率為97.8;莊氏等嘲采用辨證論治的原則,治療喉源性咳嗽。將喉源性咳嗽分為5個證型,分別以清熱化痰、清熱瀉火、滌痰化瘀等為治則,方用黃連溫膽湯、銀翹散、消瘰丸合二陳湯等加減治療,總有效率達81.25%。
3 目前存在的問題及展望
現(xiàn)有研究資料顯示中醫(yī)對咳嗽病的治療尤其對頑固性咳嗽、久咳以及經(jīng)西醫(yī)用抗生素治療無效的患者,仍可取得較好的療效,中醫(yī)藥治療咳嗽具有療效高、持久、簡單、經(jīng)濟、安全無毒副作用等優(yōu)點,并且其療法具有多樣性,除了常用的中藥湯劑外,還有針灸療法、穴位敷藥療法、中藥霧化吸入等。但目前的研究還很不足,也存在許多缺陷。比如:在辨證論治原則的基礎(chǔ)上,簡化證型,優(yōu)化方藥組合方面還不夠,不便于臨床應用和推廣;對慢性咳嗽的研究大多局限于其病因的某一方面,對多種病因并存所致的慢性咳嗽目前國內(nèi)中醫(yī)界尚無相關(guān)文獻報道,因此還需反復實踐,不斷深化認識,從而進一步提高臨床療效;對該病的基礎(chǔ)研究、實驗研究較薄弱,缺乏系統(tǒng)性和深度,機理研究明顯不足。隨著研究方法的不斷完善、研究工作的不斷深入,相信在基礎(chǔ)理論和臨床治療的理性、規(guī)范性和系統(tǒng)性等方面將會取得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