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國文化為旨歸,做企業(yè)的最高境界是做人,做人的最高境界是成為一名君子。什么是君子,君子怎樣修身、為人、處事、學習,君子與小人的區(qū)別是什么,君子如何看待富貴與貧窮,翻開五千年前的儒家經典——《論語》,讓我們效仿君子的所思、所言、所行與所求,共同追尋充實、美滿的人生。
君子如何修身的
1.恕——終身之道
【原文】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p>
【譯文】
子貢問孔子:“有沒有一個字是可以終身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說:“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強加給別人。”
2、自省——每日功課
【原文】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譯文】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給我的學業(yè)是不是復習了呢?”
3、自律——人生三戒
【原文】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p>
【譯文】
孔子說:“君子有三種事情應引以為戒:年少的時候,血氣還不成熟,要戒除對女色的迷戀;等到身體成熟了,血氣方剛,要戒除與人爭斗;等到老年,血氣已經衰弱了,要戒除貪得無厭?!?/p>
4、道、德、仁、藝——君子自我修為的總綱領
【原文】
子曰:“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p>
【譯文】
孔子說:“以道為志向,以德為根據,以仁為憑藉,活動于(禮、樂等)六藝的范圍之中?!?/p>
5.仁、智、勇——君子之道
【原文】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p>
【譯文】
孔子說:“聰明人不會迷惑,有仁德的人不會憂愁,勇敢的人不會畏懼?!?/p>
6.義、禮、遜、信——君子之德
【原文】
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譯文】
孔子說:“君子以義作為根本,用禮加以推行,用謙遜的語言來表達,用忠誠的態(tài)度來完成,這就是君子了?!?/p>
7、剛強、果敢、樸實、謹慎——君子的品性
【原文】
子曰:“剛、毅、木、訥近仁。”
【譯文】
孔子說:“剛強、果敢、樸實、謹慎,這四種品德接近于仁。”
8、詩、禮、樂——君子的文化修養(yǎng)
【原文】
子曰:“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p>
【譯文】
孔子說:“(人的修養(yǎng))開始于學《詩》,自立于學禮,完成于學樂?!?/p>
9、愛好禮樂、道人之善、廣交賢友——君子的喜好
【原文】
孔子曰:“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節(jié)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樂驕樂,樂佚游,樂晏樂,損矣?!?/p>
【譯文】
孔子說:“有益的喜好有三種,有害的喜好有三種。以禮樂調節(jié)自己為喜好,以稱道別人的好處為喜好,以有許多賢德之友為喜好,這是有益的。喜好驕傲,喜歡閑游,喜歡大吃大喝,這就是有害的。”
10、多做少說、做了再說、不花言巧語、不談論荒誕的話題——君子的言行舉止
【原文】
子曰:“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p>
【譯文】
孔子說:“君子說話要謹慎,而行動要敏捷?!?/p>
【原文】
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p>
【譯文】
孔子說:“君子認為說得多而做得少是可恥的?!?/p>
【原文】
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p>
【譯文】
孔子說:“花言巧語就敗壞人的德行,小事情不忍耐,就會敗壞大事情?!?/p>
【原文】 子不語怪、力、亂、神。
【譯文】
孔子不談論怪異、暴力、變亂、鬼神。
11、眼明,耳聰,色溫,貌恭,言忠,事敬,言謹,文質彬彬——君子的儀態(tài)儀表
【原文】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p>
【譯文】
孔子說:“君子有九種要思考的事:看的時候,要思考看清與否;聽的時候,要思考是否聽清楚;自己的臉色,要思考是否溫和,容貌要思考是否謙恭;言談的時候,要思考是否忠誠;辦事要思考是否謹慎嚴肅;遇到疑問,要思考是否應該向別人詢問;忿怒時,要思考是否有后患,獲取財利時,要思考是否合乎義的準則。”
【原文】
子夏曰:“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p>
【譯文】
子夏說:“君子有三變:遠看他的樣子莊嚴可怕,接近他又溫和可親,聽他說話語言嚴厲不茍?!?/p>
【原文】
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
【譯文】
孔子溫和而又嚴厲,威嚴而不兇猛,莊重而又安祥。
【原文】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p>
【譯文】
孔子說:“質樸多于文采,就像個鄉(xiāng)下人,流于粗俗;文采多于質樸,就流于虛偽、浮夸。只有質樸和文采配合恰當,才是個君子?!?/p>
啟示:君子的個人修煉,包括心性、品德、文化修養(yǎng)、言行舉止、儀態(tài)儀表等幾個方面。轉化為現代語言,君子的識別系統(tǒng)概括為理念系統(tǒng)——心性與品德、行為系統(tǒng)——學習與言論、形象系統(tǒng)——風貌與儀態(tài);再結合企業(yè)實踐,企業(yè)的文化建設就是人的文化建設,人的文化建設應以君子為標準,正心、正意、學習并履踐正道,好好說話、專心做事、表里如一。
君子如何做人、與人相處
1、知天命、知禮儀、知人言——君子做人的根本宗旨
【原文】
孔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信,無以知人也?!?/p>
【譯文】
孔子說:“不懂得天命,就不能做君子;不知道禮儀,就不能立身處世;不善于分辨別人的話語,就不能真正了解他?!?/p>
2、孝順父母、尊敬師長、謹慎而誠信、友善愛人、親疏有別、勤奮學習——君子做人的基本準則
【原文】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p>
【譯文】
孔子說:“弟子們在父母跟前,就孝順父母;出門在外,要順從師長,言行要謹慎,要誠實可信,寡言少語,要廣泛地去愛眾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后,還有余力的話,就再去學習文獻知識?!?/p>
3、好的地方認真學習、不好的地方引以為鑒——君子看人一分為二
【原文】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p>
【譯文】
孔子說:“見到賢人,就應該向他學習、看齊,見到不賢的人,就應該自我反省(自己有沒有與他相類似的錯誤)?!?/p>
【原文】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p>
【譯文】
孔子說:“三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師。我選擇他善的品德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為借鑒,改掉自己的缺點。”
【原文】
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p>
【譯文】
孔子說:“君子不憑一個人說的話來舉薦他,也不因為一個人不好而不采納他的好話?!?/p>
4、考察一個人,要看的動機、人生追求與價值觀——君子察人深入本質
【原文】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譯文】
孔子說:“(要了解一個人),應看他言行的動機,觀察他所走的道路,考察他安心干什么,這樣,這個人怎樣能隱藏得了呢?這個人怎樣能隱藏得了呢?”
5、與有共同理念、共同理想、共同語言的人一同謀事——君子選人重道
【原文】
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p>
【譯文】
孔子說:“主張不同,不互相商議。”
【原文】
子曰:“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p>
【譯文】
孔子說:“可以同他談的話,卻不同他談,這就是失掉了朋友;不可以同他談的話,卻同他談,這就是說錯了話。有智慧的人既不失去朋友,又不說錯話?!?/p>
6.君子全面育人,但因人施教,講究時機,效用——君子育人講法
【原文】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譯文】
孔子以文、行、忠、信四項內容教授學生。
【原文】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p>
【譯文】
孔子說:“具有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給他講授高深的學問,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給他講高深的學問?!?/p>
【原文】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p>
【譯文】
孔子說:“教導學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出來卻說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fā)他。教給他一個方面的東西,他卻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個方面的東西,那就不再教他了?!?/p>
7、正直、誠信、見聞廣博——君子交友的三種取向
【原文】
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p>
【譯文】
孔子說:“有益的交友有三種,有害的交友有三種。同正直的人交友,同誠信的人交友,同見聞廣博的人交友,這是有益的。同慣于走邪道的人交朋友,同善于阿諛奉承的人交朋友,同慣于花言巧語的人交朋友,這是有害的?!?/p>
啟示:君子做人畏天命、知禮儀、重誠信,講究秩序與原則,能做到上下有別、長幼有序。忠、孝、值、義、仁愛是君子與身邊人相處的基本法則;君子看人、察人、選人、育人有內在的價值尺度,也有外在的處人方略,從而能做到“矜而不爭”、“和而不同”、“群而不黨”。現代社會中,做企業(yè)也要與方方面面的人發(fā)生關系,如股東,員工、顧客、合作伙伴、上級領導、社會公眾等等,企業(yè)家以誠信為本、遵守商業(yè)規(guī)則、注重戰(zhàn)略規(guī)劃、講究市場策略,這是立足之基,而面對不同的利益關系人,如何辨別、如何審察、如何選擇、如何引導、如何利人利己,共贏共好也是一門學問,這就要求企業(yè)家把“義”擺在前面,而后才是“利”;而一味追求自己的私欲、私利,緊跟著就是“害”。
君子是如何治國、做好領導的
1、德——治國之本 心懷仁德的人,是百姓敬仰的君主
【原文】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p>
【譯文】
孔子說:“(周君)以道德教化來治理政事,就會像北極星那樣,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會環(huán)繞在它的周圍?!?/p>
【原文】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p>
【譯文】
孔子說:“用法制禁令去引導百姓,使用刑法來約束他們,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懲,卻失去了廉恥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導百姓,使用禮制去統(tǒng)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僅會有羞恥之心,而且也就守規(guī)矩了。”
2、禮——治國之用
【原文】
子曰:“上好禮,則民易使也。”
【譯文】
孔子說:“在上位的人喜好禮,那么百姓就容易指使了?!?/p>
【原文】
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
【譯文】
孔子說:“能夠用禮讓原則來治理國家,那還有什么困難呢?不能用禮讓原則來治理國家,怎么能實行禮呢?”
【原文】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jié)之,亦不可行也。”
【原文】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p>
【譯文】
有子說:“禮的應用,以和諧為貴。古代君主的治國方法,寶貴的地方就在這里。但不論大事小事只顧按和諧的辦法去做,有的時候就行不通。(這是因為)為和諧而和諧,不以禮來節(jié)制和諧,也是不可行的。”
3、嚴于律己、自正正人、言傳身教——領導與管理的基本法則
【譯文】
孔子說:“自身正了,即使不發(fā)布命令,老百姓也會去干;自身不正,即使發(fā)布命令,老百姓也不會服從。”
【原文】
子曰:“茍正其身矣,于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譯文】
孔子說:“如果端正了自身的行為,管理政事還有什么困難呢?如果不能端正自身的行為,怎能使別人端正呢?”
4、聰慧、仁德、莊重、知書達禮、講究信義——領導人的必備素質
【原文】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莊以蒞之,則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莊以涖之,動之不以禮,未善也?!?/p>
【譯文】
孔子說:“憑借聰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但仁德不能保持它,即使得到,也一定會喪失。憑借聰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仁德可以保持它,不用嚴肅態(tài)度來治理百姓,那么百姓就會不敬;聰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仁德可以保持它,能用嚴肅態(tài)度來治理百姓,但動員百姓時不照禮的要求,那也是不完善的。”
【原文】
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勞其民;未信,則以為厲己也,信而后諫;未信,則以為謗己也。”
【譯文】
子夏說:“君子必須取得信任之后才去役使百姓,否則百姓就會以為是在虐待他們。要先取得信任,然后才去規(guī)勸;否則,(君主)就會以為你在誹謗他。”
【原文】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p>
【譯文】
孔子說:“君子對于天下的人和事,沒有固定的厚薄親疏,只是按照義去做?!?/p>
啟示:治理好一個國家與治理好一個企業(yè)的道理是相通的--以德為本、以禮為用,“德”與“禮”皆出自于人性的內在訴求,這也是“以人為本”的中國式管理的根本出發(fā)點。21世紀,是知識經濟代,也是人性復歸的時代,管理好一個企業(yè)最重要的是管理好人,管理好人最核心的是管理好人的心和腦、情感與理智,領導人首要做眾人的典范、榜樣,正心誠意、秉持正道,以情動人、以理服人,行仁義之舉樹立遠大理想,聚集眾人智慧。
君子如何學習的
1、好學,嗜學,活到老、學到老——君子學習的基本態(tài)度
【原文】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p>
【譯文】
孔子說:“懂得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為樂的人?!?/p>
【原文】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譯文】
孔子說:“生來就知道的人,是上等人經過學習以后才知道的,是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難再去學習的,是又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難還不學習的人,這種人就是下等的人了?!?/p>
2、溫故知新、博學近思、一通百通、學而思之、每日都有所得——君子學習的方法與體驗
【原文】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p>
【譯文】
孔子說:“君子,飲食不求飽足,居住不要求舒適,對工作勤勞敏捷,說話卻小心謹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這樣可以說是好學了。”
【原文】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p>
【譯文】
孔子說:“我不是生來就有知識的人,而是愛好古代的東西,勤奮敏捷地去求得知識的人?!?/p>
【原文】
子曰:“溫故而知新??梢詾閹熞??!?/p>
【譯文】
孔子說:“在溫習舊知識時,能有新體會、新發(fā)現、就可以當老師了?!?/p>
【原文】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p>
【譯文】
子夏說:“博覽群書廣泛學習而已記得牢固,就與切身有關的問題提出疑問并且去思考,仁就在其中了?!?/p>
啟示:學習伴隨著君子的一生,只有日日學、時時學,一有功夫就學習才不愧對這如流水般的生命嗈黃金一樣貴重的陽光。學習能打開人的眼界、開啟人的智慧、洗滌人的心靈,但學亦有道,學習古代的是為了指導今天;飽讀群書是為了啟發(fā)當下;術有專攻但內在的道理是相通的;讀書好不但不能讀死書要帶著思考去讀書;學習重在日積月累,每日都有新的收獲,人的精神追求永無止境。
君子與小人之辯
【原文】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p>
【譯文】
子夏說:“各行各業(yè)的工匠住在作坊里來完成自己的工作,君子通過學習來撐握道?!?/p>
【原文】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p>
【譯文】
孔子說:“只讀書學習,而不思考問題,就會罔然無知而沒有收獲;只空想而不讀書學習,就會疑惑而不能肯定?!?/p>
【原文】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
【譯文】
子夏說:“每天學到一些過去所不知道的東西,每月都不能忘記已經學會的東西,這就可以叫做好學了。”
君子坦蕩磊落,安靜泰然、心中永遠裝著的是道德、禮制、仁義;小人常感憂愁、傲慢無禮、每日里盯著的是小恩小惠、私欲私利。
【原文】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p>
【譯文】
孔子說:“君子心胸寬廣,小人經常憂愁?!?/p>
【原文】
子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p>
【譯文】
孔子說:“君子安靜坦然而不傲慢無禮,小人傲慢無禮而不安靜坦然。”
【原文】
子曰:“君子上達,小人下達?!?/p>
【譯文】
孔子說:“君子向上通達仁義,小人向下通達財利。”
【原文】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p>
【譯文】
孔子說:“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鄉(xiāng)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p>
【原文】
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p>
【譯文】
孔子說:“君子明白大義,小人只知道小利?!?/p>
君子心有敬畏,因而接人待物不敢有絲毫懈怠,總是依據道德準則。小人無知無畏,接人待物多是隨性而為,不可受大用、也辦不成大事。
【原文】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p>
【譯文】
孔子說:“君子有三件敬畏的事情:敬畏天命,敬畏地位高貴的人,敬畏圣人的話,小人不懂得天命,因而也不敬畏,不尊重地位高貴的人,輕侮圣人之言?!?/p>
【原文】
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譯文】
孔子說:“君子求之于自己,小人求之于別人。”
【原文】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p>
【譯文】
孔子說:“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而不助長別人的惡處。小人則與此相反?!?/p>
【原文】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譯文】
孔子說:“君子不能讓他們做那些小事,但可以讓他們承擔重大的使命。小人不能讓他們承擔重大的使命,但可以讓他們做那些小事?!?/p>
【原文】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譯文】
孔子說:“君子講求和諧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講求協(xié)調?!?/p>
【原文】
子曰:“君子易事而難說也。說之不以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說之雖不以道,說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p>
【譯文】
孔子說:“為君子辦事很容易,但很難取得他的歡喜。不按正道去討他的喜歡,他是不會喜歡的。但是,當他使用人的時候,總是量才而用人;為小人辦事很難,但要取得他的歡喜則是很容易的。不按正道去討他的喜歡,也會得到他的喜歡。但等到他使用人的時候,卻是求全責備。”
【原文】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p>
【譯文】
孔子說:“君子合群而不與人勾結,小人與人勾結而不合群。”
啟示:君子與小人的差別,首先是心態(tài),然后是做人,最后是做事。但說到底,還是有沒有把人生看明白、想明白,人的“命”不能自己把握,有生必有死;但人的“運”可以自己操持,內心的安寧、和諧與精神的獨立、向上才是君子所追求、向往的,也正是小人所忽視和丟棄的。
君子對待貧窮與富有的態(tài)度
合乎于道、合乎于義——君子謀求財富的前提
【原文】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p>
【譯文】
孔子說:“吃粗糧,喝白水,彎著胳膊當枕頭,樂趣也就在這中間了。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對于我來講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樣。”
【原文】
子曰:“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
【譯文】
孔子說:“君子只謀求道行道,不謀求衣食。耕田,也常要餓肚子;學習,可以得到俸祿。君子只擔心道不能行,不擔心貧窮。”
【原文】
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zhí)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譯文】
孔子說:“如果富貴合乎于道就可以去追求,雖然是給人執(zhí)鞭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如果富貴不合于道就不必去追求,那就還是按我的愛好去干事?!?/p>
安貧樂道、富而無驕——君子對待貧與富貴的態(tài)度
【原文】
子曰:“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p>
【譯文】
孔子說:“貧窮而能夠沒有怨恨是很難做到的,富裕而不驕傲是容易做到的。”
【原文】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弊迂暼眨骸啊对姟吩疲缜腥绱?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譯文】
子貢說:“貧窮而能不諂媚,富有而能不驕傲自大,怎么樣?”孔子說:“這也算可以了。但是還不如雖貧窮卻樂于道,雖富裕而又好禮之人?!弊迂曊f:“《詩》上說,‘要像對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樣,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講的這個意思吧?”孔子說:“賜呀,你能從我已經講過的話中領會到我還沒有說到的意思,舉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談論《詩》了?!?/p>
啟示:今日世界中分窮的人很多,富有的也不少見,但貧而樂、富且貴者少之又少,因為人們在追逐外物時,往往容易失去本性,忘了本來的快樂,人只有在創(chuàng)造、實踐中才能體會到生的意義和價值,而一旦貪圖享樂,沾染上驕奢安逸的惡習,就會陷入無聊、空虛之中。貧與富,只是人生中一種暫時的狀態(tài),但如何對待貧與富,決定了一個人未來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