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眾輿論是現代民主政治的重要表現形式,其本質上表現為社會公眾的政治參與和理性批判意識。大眾媒介不僅能為民眾參與民主政治提供重要渠道和平臺,而且有助于培養(yǎng)民眾的理性批判意識,在這方面,報刊的讀者信箱欄目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國民政府時期,我國報刊界首次掀起了設立讀者來信欄目的高潮,而讀者信箱欄目扮演著引導民眾參與政治的全新角色。信箱欄目的政治傳播功能有三點:其一是為編者讀者提供交流的公共空間,實現報刊與民眾的真正結合;其二是培養(yǎng)民眾辯論的理性與洞察力;其三是鼓勵和引導民眾關心國家社會、參與政治討論。
關鍵詞:民主政治;公眾輿論;政治傳播;讀者來信欄目
中圖分類號:G20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6477(2007)02-0251-06
民主政治最核心的內容一般來說有兩點:一是用法治來規(guī)范社會秩序,保護公民自由;二是鼓勵公民對政治的普遍參與。作為民主政治重要表現形式之一的公眾輿論,在本質上表現為社會公眾的政治參與和理性批判意識。在現代社會中,大眾媒介不僅能為民眾參與民主政治提供重要渠道和平臺,而且有助于培養(yǎng)民眾的理性批判意識,尤其是報紙通過刊發(fā)讀者來信,集中地為民眾討論政治事件提供一個公共的平臺。在這個平臺中,民眾的意見不僅可以公開展現,而且可以傳達給政府機構,進而影響他們的決策,由此逐漸形成公眾輿論。早在清末,我國報刊上就設立了“讀者來信”類欄目,如《蘇報》上的“輿論商榷”(后稱通信欄)、《國民日報》的“南鴻北雁”、《民立報》的“投函”等。至國民政府時期報刊界更是掀起了設立讀者來信欄目的高潮,但學術界極少有關于此欄目的專門研究,僅在一些副刊史的著作中有簡略描述。但從政治傳播的角度看,讀者來信欄目實際上對形成公眾輿論并從而推動民主政治發(fā)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本文即以國民政府時期的報刊為考察對象,初步探討讀者來信欄目的政治傳播功能。
一、提供交流的公共空間,實現報刊與民眾的真正結合
在中國,“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傳統政治文化延續(xù)了幾千年,民眾養(yǎng)成了漠視政治的習慣。在經歷早期現代化的多次失敗后,立志于改革的士大夫與后來的新型知識分子終于認識到要救國必先救人,要救人必先啟蒙。他們希望對“無知愚民”進行思想改革,以育成具有公共關懷和政治參與意識的現代公民。甲午戰(zhàn)爭失敗之后,部分精英們開始主動地接觸下層民眾,希望喚醒他們的愛國意識,報刊作為大眾傳媒具有發(fā)行量大、覆蓋面廣等優(yōu)勢,自然地就成為他們啟蒙國民的最主要場所之一。陳獨秀曾說:“欲使共和名副其實,必須改變人的思想,要改變思想,須辦雜志?!钡ㄟ^報刊使民眾養(yǎng)成參與政治,積極主動表達自己對當今政治的看法的習慣,最有效的途徑是報刊與民眾真正結合在一起。對于如何實現這種結合,不同時期的報人歷經了一番探索。
“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新知識分子們認為要把報紙從少數士大夫的壟斷中解放出來,就要“抱定一個宗旨,做文字必須要叫人懂得”,“處處為讀者著想”。然而報紙與民眾的疏離狀態(tài)并未結束,因為當時新文化運動的實際對象主要還是限于社會結構邊緣的知識分子,沒有普及到作為大眾主體的工農中去。20世紀20年代初的報人強調新聞報道要滿足多數閱者的興味,要代表輿論,但他們提出的實現途徑大多限于單方面提高民眾的閱讀水平,為此他們積極興辦了許多公共閱報社,但報刊與普通民眾依然缺乏直接聯系。
20世紀20年代中期以后,情況發(fā)生了一定的變化。隨著報紙企業(yè)化競爭的越來越激烈,各大報刊更加注重面向讀者,尋找報業(yè)生存的空間;同時民族危機也愈演愈烈,在救亡圖存的壓力下,人們不斷發(fā)出改革政治、實現民主的呼聲。作為社會精英的報人們大多認識到,要貫徹現代政治理念,就必須要教育民眾,引導民眾。1930年6月1日《大公報》發(fā)表社評,更是明確地提出了報紙社會化的理想:“公開本報與全國各界,歡迎各項有權威有興味之論述?!痹谶@種時代文化背景下,以鄒韜奮的《生活》周刊為開端,報人們日漸注重讀者來信欄目的設立,開掘讀者來信欄目的民主政治傳播功能。因為他們發(fā)現在讀者來信和編者答復的互動中,知識精英們能夠以平民化的語言培養(yǎng)民眾的現代意識。而且讀者論壇具有可操作性,編者通過制定一定的規(guī)則,可以引導民眾獨立自由地在論壇上發(fā)表見解。見表1。
從表1可以看出,各大報刊均重視讀者來信,積極興辦此欄目。重慶《民主報》是中國民主同盟的機關報,在其發(fā)刊的第一期發(fā)表了茅盾的《祝民主》一文,提出對《民主報》的幾個希望。其中就包括“希望它有一個《讀者信箱》,社論可以不必天天有,然而《讀者信箱》必須每天都開放”。于是,讀者來信欄目實現了傳者與受者以及讀者之間的互動,更為關鍵的是,它使懷有啟蒙思想的報人可以充分利用它與刊物上的其他欄目配合,從而有效地宣傳自己的政治理想。
成舍我的《立報》即為這方面的典型。《立報》創(chuàng)辦時,在1935年9月20日的發(fā)刊詞《我們的宣言》中闡明了辦報方針:“我們要想樹立一個良好的國家,我們就必先使每一個國民,都知道本身對國家的關系。怎樣叫大家都知道,這就是我們創(chuàng)辦《立報》唯一目標,也就是我們今后的最主要使命”。在具體的實踐中,《立報》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不懈地努力著。如上海戰(zhàn)爭爆發(fā)后,日寇的炮火遍及華北、華中、華南,全國人民忍無可忍,遂一致要求對日宣戰(zhàn),但由于國民政府態(tài)度暖昧,遲遲未作出抉擇。針對這個情況,《立報》在10月2日2版的評論中首先提出了“對日經濟絕交還能再緩嗎?”的問題。緊接著10月3日的頭版又刊登了一則“本報征求對日經濟絕交意見”的通知,希望各界人士就此問題投稿,并決定在10月10日發(fā)表討論此問題的??榱藬U大影響,這個通知從10月4日起連續(xù)登了4天。同時于10月3日四版的《小茶館》發(fā)表了讀者蔡醉的來信《對抵制日貨的三點意見》和編者了了的《談對日經濟絕交》,以此號召更多的讀者從自己做起抵制日貨,并關注此問題,積極投稿發(fā)表意見。10月5日2版發(fā)表了《買賣假貨應有國法制裁》,10月8日又發(fā)表了《最起碼的表示——對日絕交》兩篇評論文章。到了10月9日,頭版又發(fā)表了“國民對日經濟絕交討論??魅针S本報附送,不另收費”的通知。10月10日《立報》增加了兩個版,第五版上端是用美術字寫的“國民對日經濟絕交討論??蓖陬}頭。這個版刊登的是專題討論座談紀要,右上端列登了與會者的親筆簽名,接著登的是討論問題的七個綱目,隨之發(fā)表了每個人的發(fā)言摘要。這個版的中心加框刊登了座談會的結論。第六版刊登的是讀者來稿,最后刊登了編者的話。據其透露,該報幾天之內就收到了讀者來信數百封。
由此,報社的評論、各界人士的討論專刊和讀者的來信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共同構成了報紙的言論。通過這種立體的輿論活動,至少使愛讀《立報》的讀者明晰了“本身對國家的關系”,從而收到良好的傳播效果。
歸根究底,編者們之所以設立如此多的讀者來信欄目,是緣于他們尊崇民主自由的理念,“為大家說話是我們的責任,而要求民主政治的早些實現,更需要大家一齊都說話”。而在現實生活中,民主的發(fā)展并不成熟,讀者大眾應當愛護和督促它。編者的這種理念指引著讀者來信欄目的發(fā)展方向。
二、鼓勵和引導民眾關心國家社會并參與政治討論
20世紀20年代中后期以后,報刊上的讀者來信不僅在數量上猛增,而且此欄目的內容也日趨偏重社會政治問題,由此呈現出多樣化和時代性的特點。在20年代,來信所包含的內容大多為讀者個人在求學職業(yè)生活上遇到的問題或困難,向編者尋求解答和幫助。但在“九·一八事變”發(fā)生后,來信內容雖然仍包括前者,但開始轉向社會評論,20世紀40年代以后對國家政治的評論日漸增多。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很多報紙都有專欄容納關于討論社會政治的來信,如《立報》的“點心”專欄、《新民報》的“讀者呼聲”和“陳訴箱”以及《文匯報》的“讀者的話”等等。
讀者來信欄目內容上的成功轉變離不開編者對讀者關心國家社會、參與政治討論的鼓勵和引導。為了喚起民眾注意國事,報紙也運用了不同的方式,大致說來有三。
第一,在信箱欄的具體復信中對讀者進行引導。鄒韜奮在所辦的刊物中經常使用這種方式。在回答從個人角度提出的問題時,編者常常先跳出來信讀者個人的小圈子,針對問題,從全局的角度考慮,如有一位身為教師的讀者,因為“效果不彰,有意改業(yè)”,編者在開頭即指出“‘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的實業(yè)與下一代國民的身心的健全確有著莫大的關系”。復信也常常引導讀者突破“只知道有家”,“不知道有國”,“只知道聽天命,不知道盡人力”的心理,從“公”的角度看問題。如在《中國在國際的地位》的回信中,編者望國人直面“我國失卻體面的事情”,“要是常把眼光向外望望”,“不應該在國內自己對自己人妒忌,傾軋,鬧意見,營私利,應當眾志成城,建立強有力的國家來抵抗外侮”。編者還往往通過分析來信的讀者個人所經歷的事件,在復信中號召社會制裁力,推動民眾關心政治改革。在《抗敵會的招牌也被搶走》一文中,編者由讀者所告知的因政治形勢轉變,抗敵會招牌被人偷偷搶走一事,感到“要盡量發(fā)揮民力,以加強抗戰(zhàn)力量,民主政治的實現,是有著迫切的需要”,并號召國民為此努力。這樣的文章在《大眾生活》信箱欄中共有33篇。
第二,使用民意測驗或社會調查等較大規(guī)模的活動,鼓勵民眾參與政治討論。如《立報》就使用過民意測驗的方式。1937年11月間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舉行九國公約會議。這次會議對日本的侵華到底持什么態(tài)度,是會前大家關心的問題。于是《立報》在10月1日舉辦了一次民意測驗,共出了四道題:1.我們對九國公約會議的要求是什么?2.在九國公約會議前我們應采取何項外交步驟?3.九國公約會議會得到什么結果?4.九國公約會議如無結果,中日問題重提國聯大會討論時,應否堅決主張援引盟約第十六條,對日共同制裁?這四個題目的后面都有二至五種答案,供讀者選擇。不難看出,這四個問題從邏輯上環(huán)環(huán)相扣,順著這條思路,讀者能夠更為理性地思考問題,明辨是非。作為聯系民眾的園地,《小茶館》還積極展現讀者思考的過程。在測驗揭曉前,它連續(xù)發(fā)表了好幾封讀者來信并配發(fā)了主編了了的文章。民意測驗吸引了眾多的讀者參與,當11月1日揭曉時,共收到9200多張票,以公開的方式集中地向政府表達了國民的政治意見,即對日堅決抗戰(zhàn)。這時,《立報》并未結束活動,為增加民眾的政治知識,編者還請了法律專家張志讓對答案做了說明。
第三,在欄目一開始,編者就以熱情的話鼓勵讀者關注身在其中的社會政治現狀。1946年11月1日,南京《新民報》特辟《讀者之家》,在開篇的《家常話》中首先指出在當時針對社會政治現實公開說話的不易:“說話是人的本能,但在我們這個國度卻是一件難事。一開口,不是犯禁,便是得罪了人?!髡鼙I怼姆椒ㄖ挥谐聊?。”但民眾并不可能永遠地沉默,因為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祖國的前進的道路是何等不平!我們的生活是何等痛苦!險惡的社會是何等冷酷!大多數同胞是何等善良而又被愚昧騙詐所籠罩!許許多多苦難的遭遇者,在呻吟中尋找機會要將這些不平與痛苦,冷酷與愚昧說出來”。而《讀者之家》正是應讀者的這種需要而開辟的一個平臺,編者在文末熱情地鼓勵讀者,“好!說出來,說出來讓大家聽聽、想想,然后才能尋出自由和幸福,熱愛和智慧的道路”。
值得注意的是,報刊讀者來信的角色由傳統的指導個人生活轉為引導民眾參與政治,最初并非均出于報人的自覺,有的是順應讀者的要求。如1928年《大公報》的“公開評論”就是在一名讀者的強烈要求下開設的。這名讀者認為“政治與人民之關系,實深且厚,昔日本大隈氏有言,‘政治者余之生命也’,故吾人對于政治責任,不可放棄,往者奸人之得以長久專橫者,實國民政治思想之缺乏也,可不痛哉”。尤其是“今過渡之善惡如何,可為將來禍福之決定,吾民今不可不有切實之沉思”。所以,這名讀者懇請《大公報》,“本愛國之主旨,每星期于報章中任何部分,劃出一大幅,作為民眾在此過渡時期對于政治及一切問題之意見,統為討論”?!洞蠊珗蟆泛芸炀筒杉{了這一建議,在1928年9月30日專設了“公開評論”欄目,以“容納各界對于國家社會以及地方公共事務之建議批評”。
自此,《大公報》開始積極主動地為讀者營建政治討論的公共空間。1930年6月1日又開設“讀者論壇”,將“每星期三副刊地位,全行劃出,貢獻于愛讀本報諸君為公開發(fā)表言論之一???。在這個論壇里,讀者可以“或發(fā)表感想,或討論地方利弊”。后來因為投稿甚多,常常積壓成堆,于是在1930年9月17日又把“讀者論壇”改為日刊。1941年3月30日,桂林版的《大公報》延續(xù)傳統,“特辟《讀者論壇》一門”,“舉凡地方時政得失,民生疾苦,經濟狀況,教育問題,以及社會各方面公益事件,概可論列”。
三、培養(yǎng)民眾辯論的理性與洞察力
民眾參與政治的興趣被激活后,不免想表達出自己的意愿,但“只有理性而具有洞察力的民眾的參與才能使民主政治名副其實”。獨立理性的表達需要緩慢地學習,報刊承擔起培養(yǎng)民眾理性和洞察力的責任。如1930年底《生活》周刊明確提出這樣的宗旨:“我們希望能借本刊批評討論各種較重要而有意味的問題所用的方法——含有分析的眼光,研究的態(tài)度,組織的能力,創(chuàng)造的思想——為中國國民養(yǎng)成分析,研究,組織,與創(chuàng)造的種種能力;希望他們對于任何問題都能具有分析的眼光,研究的態(tài)度,組織的能力,創(chuàng)造的思想,不盲從,不武斷,具是非心,有辨別力。”
不過20世紀30年代以后投信的讀者群發(fā)生變化,逐漸由社會中層擴大為社會下層,工人、店員、學徒、車夫等等均踴躍投信。這無疑加大了報刊的培養(yǎng)難度,但當時的報人非但不以為難,反而熱情地邀請更多的下層民眾參與讀者來信欄目。如《立報》的“點心”專欄從一開始就明確表明是獻給“上層社會的人們心目中所稱為‘下層民眾的’,它將努力于以淺顯通俗的文字,寫出些有益于他們的思想進步和增進常識的文章”。在當時,報紙還沒有專門為下層民眾開辦的欄目,“點心”專欄可謂獨樹一幟,一時間《小茶館》熱鬧非凡。《民主報》亦開設了“大家說”欄目,并力圖使此刊成為純粹的讀者園地,為實現目標,編者在《本刊啟事》中向更多的民眾發(fā)出了熱情邀請:“我們歡迎,我們請求一般市民、公教人員,七十二行,申訴自己的痛苦。因為不是‘寫文章’,所以,千萬不要怕寫得不好,寫得不通,甚至寫錯字,這些根本沒有關系?!睙o疑這種邀請有利于打消一些不善寫作的社會下層讀者的顧慮,從而促使他們更為主動地“開口講話”。
為了盡快增強民眾辯論的理性與洞察力,當時的報人采用了豐富多樣的方法。有些編者在回復某些來信時,不僅詳盡回答讀者的疑問,還針對問題,積極推薦相關書籍和參考資料,如《生活》周刊中的《怎樣理解蘇聯》一文,編者除回答了讀者疑問,還詳細列出了國內所出版的關于蘇聯民主的書籍,以及曾報道過這方面內容的刊物。為了使讀者便于建立自己的知識儲備,從而能獨立分析問題,許多刊物還專門成立了書報代購處。
有些報紙在具體的話題中,循序漸進地培養(yǎng)讀者的洞察力,其中包括針對一些讀者來信展開對話。一方面在欄目里發(fā)表讀者親身感受到不平的事實,一方面發(fā)表小言論,深刻點出造成這一事實的原因;或從讀者來信中找出社會共同關心的問題,配上一篇七八百字的評論加以發(fā)表。如1936年下半年,上海的公共租界當局無視中國領土主權,任意越界筑路以擴大租界地范圍。針對這個問題,讀者紛紛寫信反映,《立報》的“點心”專欄幾次予以刊登,同時編輯薩空了也發(fā)表了好幾篇評論文章。其中7月15日發(fā)表了題為《報告兩起發(fā)生在越界筑路地帶的事》的讀者來信,在信中這位讀者氣憤地問:“我住的是中國地界,x國人(指日本人)憑什么干涉中國人的事?”針對這封信,薩空了發(fā)表了題為《談?chuàng)砹帯返奈恼?,以此事為例,點出了為什么中國總是失去主權的深刻原因,“在這華洋雜處的地方,中國人因襲著庚子以來怕外國人的心理,損失主權的機會就會很多,現在有許多人做官,常有以獻媚外人為能事……中國主權之失也就為此了”。除此之外,編者還積極引導市民們監(jiān)督政府官員,“我希望全上海的市民能起來監(jiān)督我們的官吏,養(yǎng)成他們據理力爭習慣。
還有些報紙采取了另一種方式,在最初設立欄目時,就規(guī)定了讀者的參與規(guī)則,以此提高讀者稿件的質量。如1928年9月30日《大公報》登出一則《本報特別啟事》,說明“公開評論”欄目的投稿原則,其中對稿件的要求為:第一,本報為完全營業(yè)獨立之報紙,在政治上處絕對超然地位,故兩年以來,自社評以至紀事,始終一貫,不背“不公”之旨,所收稿件,亦以“大公”為范圍;第二,仝人對于政治外交,固可自由批評,惟以環(huán)境關系,有時亦不能無相當之范圍,故凡投寄關于上述文字,須具誠摯負責之態(tài)度,俾免本報代人受過;第三,本報言論記載,向主正大光明,凡關系攻訐個人隱私文字,恕不刊載。
《大公報》的這個投稿原則,重在要求讀者在態(tài)度上誠摯負責,在內容上不攻訐別人隱私,而對如何展開辯論未作具體說明,整個規(guī)定稍嫌模糊。而1947年4月15日,《文匯報》的《讀者論壇》增設“辯論臺”時,所作的規(guī)定明確清晰。在《敬告讀者》中,編者說到對稿件的要求為:“一要據理力爭,勿含糊籠統,空言搪塞;二要就事論事,不要隨使用大帽子污蔑對方;三要平心靜氣地談,若虛聲恫嚇,恕不接受;四請不要強辭奪理地答辯,否則我們有權拒登?!痹谶@四點規(guī)定中,辯論的方式、辯論的原則及辯論的態(tài)度一應俱全。而之所以有如此明確規(guī)定,是因為編者希望《讀者的話》能夠發(fā)揮鞭策社會、培養(yǎng)民主的作用,“《讀者的話》是公眾說話的地方。態(tài)度要光明,論斷要公正,這樣才能見諸是非,而對社會盡其鞭策鼓舞的責任。真理愈辯而愈明。我們始終認為‘有話大家說’是培養(yǎng)民主作風之一道”。
經過編者的努力,許多讀者的政治觀念及公民意識發(fā)生了潛移默化的變化。這一變化在鄒韜奮所辦刊物的“信箱”欄中有突出表現。在此,我們僅以鄒韜奮所辦刊物的“信箱”欄為例,一窺讀者政治素質的變化。如1927年~1933年的讀者求學的目的主要為個人自立,但1941年讀者求學目的擴大,考慮到“對于現階段的社會和在抗建中的祖國,能否給與一個很大的貢獻”。此外還有讀者明確提出要研究政治學,詢問具體的研究方法,如《由實際問題研究政治學》。這說明讀者對公共事務更為關心,且想通過學習,提高自己分析現今政治局面的能力,公民意識有所增強。
《大眾生活》極力呼吁政府進行民主政治改革,讀者在討論國內政治改革時,亦出現了對民主的詢問和討論。如一讀者主動來信對民主政治提出了兩點意見,即抗日建國各黨派彼此消除成見和人民對于國事應有批評之權,其中不乏真知灼見。
除此以外,隨著戰(zhàn)爭范圍擴大,中國戰(zhàn)場成為世界戰(zhàn)場的一部分,他們開始真正萌發(fā)了了解西方的意識。越來越多的民眾除關注本國事務外,還主動詢問和討論歐洲戰(zhàn)場的形勢,甚至包括西方國家的民主政體。如《中蘇關系與國際形勢》、《南洋的危局能否渡過》、《蘇聯的選舉制度》等。
這種對公民政治素質的啟蒙,啟迪了越來越多的青年讀者。許多青年人均受到深深的影響,懷著敬意永遠把編者記在心中。如有一青年讀者說:“我終生尊敬你,感激你,我的自傳上說,你是我的最好的導師”。
總體而言,國民政府時期報刊界首次掀起了設立讀者來信欄目的高潮。讀者來信欄目不僅在數量上猛增,而且內容上也偏重于社會政治評論,同時來信的讀者群擴大到下層民眾。這些變化使報刊的讀者來信欄目扮演了引導民眾參與政治的全新角色。民眾的自我意識不斷被喚醒,最終由漠視國事到積極參與討論政治。這種轉變無疑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中國傳統的政治系統,即像當代學者哈貝馬斯所言的那樣,“原先統治者的力量只不過展現在了民眾眼前,而現在民眾在知情的情況下,通過在公開領域進行的批判性的討論,監(jiān)控國家權力機關”。但是報刊上讀者來信若要真正發(fā)揮對民主政治的推動作用,不僅需要報人的努力,還需要整個社會環(huán)境的改善。雖然,“民”終于由臣民向現代意義上的公民邁進了一步,但這一轉變到現今仍繼續(xù)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