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工作的原因,我們?nèi)乙泼竦搅思幽么?。因為語言不是完全通,又沒有什么親戚朋友,剛開始,我和上初一的女兒感到很孤獨。
我們的鄰居是一戶加拿大居民,家里有兩個孩子,都是男孩。剛?cè)サ臅r候,因為語言問題,同時又考慮到外國人注重隱私權(quán),所以我們很少和那家人交往。
一天下午,鄰居家的女主人突然按響了我家的門鈴。我打開門,她笑吟吟地走進來。開始,我以為她要借什么東西,后來才聽明白,原來她是在說要借我的女兒一起去旅行一天。她說她兒子從來沒有和中國人一起去旅行過,這次是她的兩個兒子的選擇。
當時我想,女兒又不是物品,怎么可以借來借去?而且,他們家是兩個半大的男孩子,和我的女兒一起去旅行,方便嗎?安全嗎?我沒有答應(yīng)她。
不一會兒,門鈴又響了。鄰居家的兩個男孩送來了一張紙,并說“希望得到你的幫助”。原來是一張借據(jù),上面寫著借女兒的時間、保證、攜帶物品、會注意的事項,竟然還有費用——借我女兒一天他們家付的費用數(shù)目,最后是他們母親的簽名。我覺得他們的行為簡直不可思議。
晚上,先生和女兒都回來了。在餐桌上,我說了這件事。先生告訴我,在加拿大,人們特別愿意去旅行,而且喜歡結(jié)伴,一些陌生人還在網(wǎng)上征求旅游同伴呢。他說鄰居不過是在為她的兒子征集一個旅行伴侶而已,有什么不可以的?
就這樣,在爺兒倆的一致要求下,我把女兒“借”出去了。
女兒不在家的那天晚上,我真的覺得時間難熬。第二天傍晚,聽見鄰居家的汽車回來,我一個箭步躥了出去。女兒正與兩個男孩告別,看得出她很高興。
晚上,女兒興奮地給我們講了許多旅游中的見聞,還直說:“和男孩一起出去玩真好,比和你們大人出去玩有意思多了!”從那以后,我把女兒“借”出去若干次。再后來,我們家也要出去旅行的時候,女兒也向我們要求“借”一個孩子。
每次需要“借”旅伴的時候,事先我會給對方父母打個電話,然后也像鄰居女主人那樣,讓女兒帶著協(xié)議書去對方家里與對方的父母、孩子商討。通過這種方式,我發(fā)現(xiàn)女兒變得開朗多了,也學(xué)會了彬彬有禮。
(摘自《廣州日報》本刊有刪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