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延花是蘭州市一位普通市民,為了給癱瘓20多年的丈夫治病,欠下了幾萬元的債務。丈夫去世后,她和婆婆、女兒靠幾百元的最低生活保障金維持生活,雖然日子過得緊巴巴的,但對自己能享受低保政策一直心存感激。7月份,肉價漲得最快的時候,她對前去采訪的記者說,她已經(jīng)幾個月沒有買肉了,肉價漲了,低保金能不能漲一點呢?
蘇延花可能只是隨便說說,但她沒有想到,過了沒幾天,甘肅省政府就作出決定,為確保困難群體享受救助水平不因物價上漲而降低,今后5個月,給城市低保對象每人每月增發(fā)15元的臨時補貼。幾天后,國家發(fā)改委也表示及時調整最低工資和低保對象保障標準。
低保,保的是最低的生活標準。但是物價一漲,有些最低的東西就“?!辈蛔×?。為了平抑肉價,政府為能繁母豬保險提供了保費補貼;為了讓困難群眾能在肉價漲了以后仍能吃得起肉,政府為低保對象增加了臨時補貼。表面看起來,這一切好像只與錢有關,但是,政策能有如此鮮活的細節(jié),卻傳達出了比錢更豐富的內涵,那就是黨和政府一直把困難群體放在心上。
任何社會中,都有一些人難以照料自己。如果沒有他人的關懷,他們就難以生存,更談不上有尊嚴地生活。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從城市到農(nóng)村的延伸,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不斷提高,從一個側面表明,黨和政府已經(jīng)越來越主動地承擔起了這種關懷的責任。
從最低工資標準到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從廉租住房到助學貸款,從農(nóng)民種糧補貼到農(nóng)村醫(yī)療合作,一系列針對窮人,針對弱勢群體的政策,都是在尊重前提下的體恤,在體恤基礎上的尊重。這一切,不僅改變了“最低階層”的生活現(xiàn)狀,也深刻地改變了他們的生活心態(tài)。
群眾利益是黨的“最高利益”。始終想到“最低”處,始終看到“最低”處,讓普通百姓和困難群體享受到政策陽光,享受到發(fā)展成果,就是維護黨的“最高利益”,就是實現(xiàn)黨的“最高利益”。
(張鳳祥薦自《人民日報》本刊有刪節(jié)圖:左都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