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勁刮“紅色風暴”
1993年,《紐約時報》駐北京分社社長克里斯托夫?qū)懥艘黄麨椤吨袊绕稹返奈恼?,首次提出了“中國崛起”?/p>
就在這一年,中國在西方人眼中的形象似乎陡然一變。世界銀行以購買力評價標準計算中國國內(nèi)生產(chǎn)總值,中國經(jīng)濟實力居然一下子變成了“全球第三”;美國蘭德公司亞太政策中心主任歐佛霍爾特當時斷言,中國有可能成為新的“超級大國”。雖然這兩項頗有影響的研究對中國的未來都持積極的看法,但對中國的過度評價,還是引發(fā)了西方世界的“特別關注”。
卡爾馬市地處瑞典南部,風景秀麗,小城居民過慣了安靜閑適的日子。
2007年9月28日上午,一陣歡快激昂的中國音樂和“噼哩啪啦”的鞭炮聲劃破了小城的寧靜——一個中資商貿(mào)城正在舉行“試運行”儀式。身著紅色旗袍的中國少女,牽著長長的紅色布條供貴賓剪彩。
第二天,卡爾馬當?shù)貓蠹垐蟮溃骸凹t色在中國代表著吉祥、幸?!瓡霰灰黄t色所裝飾”,“大風、焰火、飛揚的領帶和頭巾……儀式在中國一首《紅紅火火》的歌曲和大風中舉行”,“當‘中國風暴’刮進來的時候,世界上沒有一把梳子能夠理順與會嘉賓的頭發(fā)?!?/p>
小城報紙的編輯眼光很銳利,緊緊抓住了當天“紅色”和“大風”這樣兩個富于寓意的景象來做文章。的確,在卡爾馬市政當局眼中,挾巨資而來的中國人,所帶來的將是當?shù)鼐蜆I(yè)數(shù)字的增長和經(jīng)濟活力的增強。
用“紅色”和“大風”來形容中國崛起和影響的不止是卡爾馬當?shù)氐拿襟w。
2006年4月,胡錦濤主席訪問美國。訪問前,美國CNN電視臺特意開辟了一個欄目:“紅色風暴”。
“紅色風暴”以中國國旗為背景,每晚都用很長的篇幅介紹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政治、經(jīng)濟、軍事的發(fā)展對美國的影響。
在CNN的節(jié)目中,中國經(jīng)濟的發(fā)展不僅包括經(jīng)濟總量的增長,更重要的是體現(xiàn)為國際競爭力的提升——中國“走出去”能力的提高。
中國的商品遍布歐洲市場和美國市場?!凹t色風暴”介紹過一個材料,在1996年,美國沃爾瑪超市銷售的商品中,來自美國本土之外的商品,包括來自歐洲、日本和中國的,加起來只占6%—7%;到了2006年,沃爾瑪中的“中國制造”已達到了80%。
“火神派”引發(fā)的激辯
美國“火神派”對中國發(fā)展的看法,曾在布什總統(tǒng)的第一個任期內(nèi)一度成為美國對華政策的基軸。
所謂“火神派”,是在布什總統(tǒng)的第一任期內(nèi),美國媒體送給布什政府里一些有著類似理念的人的綽號。它包括副總統(tǒng)切尼、國家安全事務助理賴斯、前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和副部長沃爾福威茨等人。他們都曾供職于五角大樓,崇尚軍事實力,主張以實力推行美國的民主理想。
《火神派崛起》一書的作者詹姆斯曼說,在賴斯家鄉(xiāng)伯明翰附近的山丘上,聳立著一座56英尺高的火神雕像。它是古羅馬的火、貨幣與金屬鍛造之神“伍爾坎”,代表著權力和強硬?!盎鹕衽伞庇纱说妹?。
而作為當今世界最有權勢的女人之一,賴斯有一個外號——“好斗的公主”。在賴斯看來,中國是一個正在崛起的強國,將不可避免地挑戰(zhàn)美國的利益。因此,“中國是美國的戰(zhàn)略競爭對手,而非戰(zhàn)略伙伴”。
2002年底,中共十六大剛剛結(jié)束。北京中關村南大街1號的友誼賓館蘇園內(nèi),幾十位專家學者正在緊張地籌備著一次出訪。
這里是“中國改革開放論壇”的所在地。它隸屬于中共中央黨校,是一個學術性的研究機構。不過,無論從它與中央黨校的關系,還是從它的組成人員身份來看,說它是中共一個重要智庫更為貼切。它的理事長,是剛剛從黨校常務副校長崗位上退休的鄭必堅教授。
從華盛頓到紐約,鄭必堅先后在美國戰(zhàn)略和國際問題研究中心、美國外交政策全國委員會發(fā)表了主題演講。在題為《中共十六大和中國和平崛起新道路》的演講中,他從十六大中共高層領導調(diào)整,談到中國要走一條全新的和平崛起的發(fā)展道路。他給美國聽眾留了一個“家庭作業(yè)”——怎么來看待中國在21世紀的根本走向,怎么來看中國的這條發(fā)展道路?
演講的結(jié)尾,鄭必堅還特意提醒:“在這個問題上,我以為,需要解放思想,需要換腦筋。我們改革開放20多年,依靠的就是解放思想,就是換腦筋。難道你們不要解放一點思想,換一點腦筋?”
在華盛頓,美國人第一次聽到中國的崛起是和平的崛起,它既不同于一戰(zhàn)時的德國、二戰(zhàn)時的德國和日本,通過戰(zhàn)爭來重新瓜分世界,也不同于勃列日涅夫時期的蘇聯(lián),依靠軍事集團和軍備競賽來同美國爭奪世界霸權。
在與賴斯會面時,賴斯帶有指責地追問中國計劃如何運用不斷增強的國力?話語中彌漫著硝煙。
鄭必堅“批評”賴斯說:“作為美國安全事務助理,你不夠資格,因為你不了解中國,你沒去過中國。”
賴斯反駁:“我當然去過,是從俄羅斯去的?!?/p>
鄭必堅說:“旅游可不算。你想個問題,中共與蘇共有什么區(qū)別?”
賴斯回答:“區(qū)別是中國提出了‘三個代表’,是執(zhí)政黨?!?/p>
在座中方人員不禁啞然。為了給賴斯“補課”,訪美團回國后,送給賴斯3件禮物——《鄧小平文選》第三卷、溥儀的《我的前半生》以及《黃河》鋼琴協(xié)奏曲。第一件禮物,是讓賴斯了解當代的中國國情,告訴她中國的內(nèi)外方針和立場;第二件是要告訴她,中國改掉帝制,有階級斗爭,也有人道主義;第三件禮物,是向賴斯說明中國有豐厚文化底蘊和悠久歷史。
“和平崛起”與“和諧世界”
2003年11月24日,中南海懷仁堂燈火通明。這天,是中央政治局第九個集體學習日。
首都師范大學齊世榮教授、南京大學錢乘旦教授共同點題講解《15世紀以來世界主要國家發(fā)展歷史考察》。兩位教授回憶:講解結(jié)束后,政治局委員們還提出了一些問題,非常敏銳,非常有洞察力。
中共十六大以后,中央政治局形成制度的集體學習,成為國際觀察家們了解中國政治動向的一個重要窗口。
人們注意到,在中共十六大以來44次集體學習的主題中,“世界”二字出現(xiàn)的頻率很高。而在2003年11月到2004年2月的3個月內(nèi)連續(xù)安排的兩次集體學習,都和“大國崛起”有關。從中南海這兩次集體學習的公開報道中,國際輿論覺察到,中國高層正從歷史和現(xiàn)實的角度,將中國能不能走出一條與歷史上大國崛起不同的和平的發(fā)展道路,以及自身發(fā)展究竟會給世界帶來何種影響這樣一個歷史性的重大課題,置于自己的視野和思考之中。這兩次學習透露出來的訊息,被認為是中國高層在一個新的層次上,考慮中國與世界的關系。
2005年9月21日晚。紐約。
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正在舉行一場宴會。一位臉龐瘦削、蓄著兩撇金色小胡子的美國人在宴會上演講。他是羅伯特·佐利克,時任美國副國務卿。他以《中國向何處去:從成員到責任》為題,來描述美國人眼中的中國在國際體系中的位置。觀察家們注意到,在這篇演講中,佐利克將“負責任的利益攸關方”重復了7次。
或許這不僅僅是一個時間上的巧合。就在佐利克提出“負責任的利益攸關方”6天前的9月15日,紐約東河之濱艷陽高照。這一年是聯(lián)合國60華誕,聯(lián)合國大樓前更換了景觀,191個會員國國旗迎風飄揚。
按照議程,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當天上午,作了題為《努力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的講話。
通過電視屏幕,人們看到了胡錦濤主席沉穩(wěn)、懇切、充滿自信的形象。通常情況下,聯(lián)大會場都比較松散,座席上交頭接耳,人員進進出出??墒沁@回,當胡錦濤主席發(fā)表講話時,會場安靜,各國領導人全神貫注。在他講話結(jié)束時,全場立即報以熱烈掌聲……
在演講中,胡錦濤提出了“和諧世界”理念,言簡意駭?shù)馗爬似湟c:新的世紀為人類社會發(fā)展展現(xiàn)了光明前景。歷史昭示我們,在機遇和挑戰(zhàn)并存的重要歷史時期,只有世界所有國家緊密團結(jié)起來,共同把握機遇、應對挑戰(zhàn),才能為人類社會發(fā)展創(chuàng)造光明的未來,才能真正建設一個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
(摘自《環(huán)球》原標題為《再造中國世界公眾形象》本刊有刪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