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時候我在德國圖林根市游覽,在一條寂靜的街巷中,看到了一座短壽博物館,在其約1000平方米的大廳里展示著德國2000多名短壽者的人生檔案。每一位短壽者各有詳細說明:為什么會短壽?
在這些短壽者中,年紀最大的不過56歲,最小的僅有19歲,其平均年齡不到29歲。其中不乏功成名就的人士,比如烏韋·巴舍爾,他是德國著名的法學家和政治學家,由于長期忘我勞作,沒有注意休息而透支了健康,只活了43歲。文字介紹的結尾提示:如果烏韋·巴舍爾注意勞逸結合,起碼能活到80歲。又如戈特弗里德·奧古斯特·比格爾,德國著名的文學家,他的敘事詩對德國文學的貢獻堪比歌德,使德國文學開始富有民族特色。然而,比格爾只活了47歲,致使他英年早逝的原因是長期夜以繼日地寫作,導致身體健康每況愈下。博物館的提示語稱:比格爾如果注重鍛煉身體,有病及時就醫(yī),活到80歲以上是用不著懷疑的。
名人的短壽自然使人惋惜不已,然而相當多的短壽者幾乎都是些虛度光陰之輩。比如有600多名短壽者都是性放縱者,男女比例各占一半,他們無節(jié)制地更換性伴侶,先后患上性病或艾滋病提早跨入了另一個世界。一位名叫伯蘭隆特的男子,從15歲開始到31歲死去,性伴侶多達50多名,最后躺在病床上時,1.8米的身軀只剩下了25公斤。
伊施丹妮女士從17歲開始吸食毒品,21歲就患上致命的癌癥,到了22歲時由于無錢購買毒品而不得不割腕自殺。一個叫西廷的小伙子,平時喜歡酗酒,結婚第3天就因酒后駕車釀成車毀人亡的慘禍,其生命里程只有短短的28年……
在這短壽博物館里,沒有一位解說員,只有文字、圖片和一些佐證的實物,并配以灰暗射燈的光暈作背景,給人一種慘淡黯然的感覺。進入博物館,每位參觀者的神色不約而同地變得凝重起來,偶爾只有幾聲輕輕的嘆息或唏噓。
每天,來短壽博物館的參觀者絡繹不絕,其中很大部分是醫(yī)院里的患者。他們年紀很輕,卻恣意揮霍自己的生命資源,院方組織他們來這里觸景生情,以圖喚醒他們內心珍惜生命的潛意識。
當我走出這當今世界獨一無二的短壽博物館,如釋重負,長長地吁了口氣。在這里我得到了一個深刻的感悟:人有了生命才會有一切,而生命的長久來自健康的生活。
(邱寶珊薦自《文化博覽》本刊有刪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