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柳
去年夏天當我拿到《學校是一段旅程》這本書時,出于對華德福教育的好奇,幾乎一口氣就翻閱了大半本,許許多多有關學校教育負面問題的爭論,甚至自己小時候?qū)W校生活中記憶猶新的片斷,不時地在頭腦里翻騰。
在許多成年人的記憶中,兒時最初的學校生活是與緊張、膽怯聯(lián)系在一起的。剛剛發(fā)蒙的兒童要端坐在教室里,跟著老師學習復雜的字母、數(shù)字和文字,不能有任何出格的舉動。而活潑好動、對事物充滿好奇和幻想的孩子,經(jīng)常會與整齊劃一的教學進度及課堂秩序發(fā)生沖突。于是,不斷地接受批評、教訓和懲罰,直至變成懂事、聽話、守紀律,跟著老師亦步亦趨學習的好學生。
《學校是一段旅程》讓我看到了另外一種學校教育模式———一種與自然相互融合的,沒有人為刻意雕鑿,淡化了教育痕跡,卻深受兒童喜愛的學校。作者特林·芬瑟在書中生動地講述了在紐約大巴林頓華德福學校里,他是如何擔任一年級班主任,帶領著一群可愛的孩子走過了8年的學校旅程。
在那里,每天早上的校園生活是從“晨圈”活動開始的。孩子們與老師一起圍成一個大圓圈,唱歌、念詩、伸展四肢,講童話故事,做韻律拍手游戲,圍著教室行走、奔跑……一天的快樂生活就這樣輕松愉快地拉開了序幕。
更重要的是,老師把晨圈活動當作觀察學生的理想機會,從走路的姿勢、步伐開始,認真捕捉每一個孩子的特點,挖掘其自身成長中生理及心理的各種有利因素,包括觀察記錄學生掉了幾顆牙,送給每個孩子不同的生日故事……正像作者說的那樣:“教育的任務之一是幫助孩子們發(fā)現(xiàn)他們和世界的關系。”
“一年級的書寫、閱讀和算術是和豐富的童話故事交織在一起的?!崩蠋煱褟碗s的字母、數(shù)字,編成一個個有趣的童話故事講給孩子們聽。讓孩子們在畫圖畫、背誦詩歌、排演短劇中汲取知識的養(yǎng)分,領會成長的道理。隨著年齡的增長,幾乎所有的課程都是在學生動手探究中進行的。
最有特色的是手工課和木工課。孩子們通過學習怎樣制作東西,加深對生活的全面了解。手工課從一年級織圍巾、帽子,二年級鉤水壺套子、茶杯墊,到三年級學做各種針線活,六年級做填充物玩具,八年級熟練使用縫紉機做衣服,孩子們掌握了多種生活技能。四年級開始的木工課,教會孩子使用銼刀、鑿子及砂紙,“許多拼寫有困難的孩子在使用銼刀和鑿子中克服了挫折感,樹立了自信”,做出了美麗的木頭小船、蠟燭臺和畫框。于是乎,“心靈手巧”在這里得到最好的印證。
而令我們的學生頭疼厭學的地理、歷史課,在那里是從孩子們熟悉的環(huán)境入手的。老師領著學生先在戶外觀察,熟悉路線和方位,再學畫教室的平面圖、學校的平面圖、家到學校的路線圖,以自己為中心建立空間感以及與物質(zhì)世界的關系,再逐步向外界自然擴展,直至了解家鄉(xiāng)的歷史、地理。
隨著孩子們的成長,老師在七年級時,“把地理和探險時代聯(lián)系起來”,帶著學生到非洲、亞洲“旅行探險”,通過海岸線、動植物以及當?shù)氐纳裨?、宗教和?jīng)濟生活,了解風土人情和文化。用古羅馬王國、圣女貞德、美洲獨立戰(zhàn)爭等一些故事喚起學生對歷史進程及人性中最優(yōu)秀品質(zhì)的關注,探討工業(yè)革命、世界大戰(zhàn)的影響,思考人類追求自由和平斗爭的艱辛。
漫長的8年時間,從低年級的田間遠足、搭建房子、在菜園勞動、分類回收垃圾,到高年級的戶外探險、騎車旅行、募捐義賣,等等,這些親近自然、接觸社會的活動引導著孩子們順利地走過了學習知識、塑造品格的過程。在美與善的主旋律中,實現(xiàn)了華德福教育幫助每位學生發(fā)展能力,“從容地面對生活中的各種情況和需要”的目標。
或許這本書只讓我認識了華德福教育的一些皮毛,我也無意于評價其文化背景和教育模式的優(yōu)劣。只是感到與我們所經(jīng)歷的學校教育不同的是,這里為每一個孩子提供了發(fā)展的空間,而不是用統(tǒng)一的標準、機械化的方式去約束那些心智、品格、生活背景各不相同的孩子。
正如作者所執(zhí)意追求的———“教師努力成為孩子早期階段敏感性的保護者;成為童年中期深度感覺生活和道德方向的引領者;成為青年期觀念和理想發(fā)現(xiàn)的陪伴者?!毕M虚喿x這本書的教師,都能從中得到一些啟發(fā)和靈感,以重新審視和對待自己的學生,改進自己的工作。
(《學校是一段旅程》,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