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鑫森
配眼鏡
人們因為用眼過度,或年歲漸老,眼睛會出現(xiàn)近視、遠(yuǎn)視、老花等癥狀,必須配上合適的眼鏡以矯正視力,于是開眼鏡店歷來成為一個熱門行當(dāng)。
過去的眼鏡店常寫著這樣的門聯(lián):“秋水為神纖塵不染;寒冰作骨皓月同明。”“秋水”、“皓月”都是對鏡片的美譽,“寒冰作骨”指的是鏡架。
眼鏡在我國是何時面世的呢?據(jù)有關(guān)資料記載,應(yīng)是明代由外國的傳教士攜帶入境的。清人趙翼在《甌北詩抄》中也說:“相傳宣德年,來自番舶駕。初本嵌玻璃,薄若紙新砑。中土遞仿造,水晶亦流亞。”番舶,又作蕃帕、夷舶,中國舊時對外國來華互市船舶的通稱。砑,是研磨之意。
眼鏡原為舶來品,中國工匠依樣于以仿制,因為當(dāng)時國內(nèi)還沒有自產(chǎn)的玻璃,便以水晶磨成圓形的薄片,做成放大鏡或眼鏡,既費時費工,且價格高,一般平民百姓自然不敢問津。
上海最有名的眼鏡店有兩家,一家是吳良材眼鏡店,于康熙五十八年(1719)開設(shè)于南市方浜路,主營珠寶玉器,兼配眼鏡;嘉慶十一年(1806),才主營眼鏡,兼作珠寶玉器生意。慈禧太后的女官德齡公主,在《慈禧后私生活》一書中描寫了她在此店如何配眼鏡,并認(rèn)為貨真價實,名不虛傳。另一家叫精益眼鏡店,民國元年開張,并在廣州設(shè)有分店,1917年孫中山先生曾在廣州分店配了一副很滿意的眼鏡,題寫了“精益求精”四字以贈。老板將原件懸掛于上??偟辏粫r顧客盈門,生意大興。
最初的眼鏡架,用金屬制成;也有以繩子代替的,系在耳朵上?!对娫~趣話·眼鏡詩》說:“有人詠眼鏡云:‘長繩雙耳系,橫橋一鼻跨。或云‘終日耳邊拉短纖,何時鼻上卸長枷。均可笑?!?/p>
眼鏡店除配制眼鏡外,還兼賣太陽鏡(墨鏡),作夏日遮陽之用。后來成為一種時尚,以體現(xiàn)自身的風(fēng)采、氣度。
街頭縫窮婦
清人祝維浩,寫過一首詩《縫窮嘆》,反映處于社會底層的一個特殊的行當(dāng)?shù)纳鎴D景,讀來令人心酸。
“所謂縫窮的,就是一些中年婦女或老太太,在離家不遠(yuǎn)的地方,用塊包袱皮鋪在地上,拿著剪子與針線、碎布頭,為過往的窮人縫補破衣服和襪子得點手工錢?!?《舊都三百六十行》)這里說的是老北京的縫窮婦,她們本身就是窮人,別無所長,只能靠給窮人縫補破衣爛襪為生。
而舊上海則稱這種人為“縫窮婆”?!啊p窮婆每天從早到晚,手執(zhí)藤籃,沿街叫喊,除了補衣褲外,也補襪子。一天難得有幾筆生意,賺來的錢還不夠幾個大餅,還常??帐只丶遥B自己的鞋子也走出破洞”(《三百六十行大觀》)
我們且看詩人祝維浩《縫窮嘆》中的生動描寫:“縫窮婦人家何方?提兒挈女輕故鄉(xiāng)。粗知刀尺能裁量,遠(yuǎn)來糊口逐隊行。無家客子衣服破,呼攜敝席檐前坐??p來縫去針縷煩,塵沙滿鬢生計難??蓱z十指僵且干,自顧瑟縮衣裳單。不見長安富家女,手纖不動無針瘢,年年被服羅與紈。”
這個縫窮婦,可能是丈夫已逝,只好帶著兒女到城里來以縫窮謀生,其悲苦可知。而那些富家女人終年不拿針線,卻能穿戴綾羅綢緞,實在是世道不公。
特別是那些年輕的縫窮婦,往往受到一些輕薄子弟的調(diào)戲和欺凌。他們隨意丟下幾個錢,目的不是要縫補衣服,而是對她們進行人格上的侮辱?!胺螂y養(yǎng)婦力自任,生涯十指憑一針??袂?輕薄少年)或動桑濮想,蕩子戲擲秋胡金。”(清·蔣士銓《縫窮婦》)
上海著名畫家戴敦邦,以白描手法畫過一幅《縫窮婆》:一個年輕女子坐在街沿邊補著一件破衣褂,腳邊放著一只藤籃;而光著膀子等著補好衣服的窮苦男子,冷得雙手抱在胸前,縮成一團地蹲著。
在今天,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這個行當(dāng)早已不存在了。在城市,誰還去穿打補丁的衣服呢!
開古玩鋪
以買賣古玩為業(yè)的古玩鋪,是一個比較特殊的行當(dāng),從門面的裝飾到店堂的擺設(shè),往往古雅有致,充滿著濃郁的文化氣息。門楣懸以名人題寫的鋪名,如“集古齋”,“博古堂”、“聚珍閣”等等;紫檀木雕鐫的對聯(lián),體現(xiàn)出經(jīng)營的特色,如:“夏鼎商彝傳流千古;秦磚漢瓦羅列一堂”、“一窺篆隸知秦漢;半向塵埃拾寶珍?!?/p>
古玩,在乾隆年代以前,稱之為骨董或古董?!肮嵌币辉~,只早見于唐開元年間張萱寫的《疑耀》卷五:“骨董二字乃方言,初無定字?!蹦纤沃祆湓凇墩Z類》中稱之為“汩董”。明代董其昌在《骨董十三說》中云:“雜古器物不類者為類,名骨董。”乾隆年間始稱之為“古玩”。
所謂古玩,涵蓋面極廣,舉凡青銅器、金銀器、瓷器、玉器、字畫、碑帖……等年深日久的東西,皆屬此列,具有文史性,觀賞性,可供研究和收藏之用。
古玩業(yè)到底起源于何時,已不可考,但確實由來已久是無疑的,有的說起源于戰(zhàn)國春秋時,因呂不韋曾以五百金買奇物珍玩奉獻華陽夫人。但古玩行一般不持此說。
“古玩行業(yè)中的上、中、下三等,即古玩鋪、掛貨鋪、舊貨店和攤。舊貨店和攤經(jīng)營零七八碎古董玩器,不能入古玩商會,在行業(yè)中人們不承認(rèn)他們是古玩行”(陳重遠(yuǎn)《古玩史話與鑒賞》)。
開古玩鋪,一是買進,二是賣出。這首先要求從業(yè)人員具備這方面的鑒定知識,通過長期的實踐,訓(xùn)練出自己的能力,不但能辨別真假、優(yōu)劣,推斷出年代,而且能評判出它的價值。故古玩店,往往各有自己的專項買賣,擁有這個方面的專業(yè)人才。
“古玩鋪陳列的古玩有真有假,還有‘撂跤貨,即真假未定的貨,但不標(biāo)明真?zhèn)巍hb定文物的眼力不一樣,有人看真,有人看假。買主看真,賣主看假,如果真東西,被人買走了,這叫‘揀漏;如果是假東西,被人買了,這叫‘打眼。都不能稱之為騙人或受騙,雙方都認(rèn)為是眼力問題”(陳重遠(yuǎn)《古玩史話與鑒賞》)。
古玩鋪的買賣并不是人聲鼎沸,顧客盈門,相反的顯得有些冷清,但行話是:“三年不開張,開張吃三年”,做的是價值不菲的大買賣。
開古玩鋪的人,不但知識淵博,在接待上講究禮貌迎客,謙遜和靄,說話文雅,對答如流。故古玩店往往在廳堂里擺著桌、椅,供人休息、喝茶、聊天。講究的還設(shè)有專門的雅室,以便客人安靜地看貨。
古玩業(yè)圈內(nèi)人在談及業(yè)務(wù)時,為了不讓外人聽懂,常使用“隱語”,張仲《古玩商的生意經(jīng)》中曾有論及,試錄幾則如下:
行貨:一般指“大路貨”。引申出“行畫”,指成批生產(chǎn)、缺少獨創(chuàng)性的畫作。
活拿:一古玩商從另一古玩商手上拿走一件東西,賣完了再算賬還款,這叫活拿。規(guī)矩是價位說好了,只能多賣錢,不能少賣,即必須“保底”。多賣的錢歸“活拿”的人,原貨主不問。
跑道兒:購買或出售古玩行為的中間人,又稱是“打纖的”。
爬桅:古玩商人在交易行為中,突然變卦了,如對講好的條件、價錢反悔,說了話不算數(shù),叫“爬桅”。
掌眼:購買古玩時,請高明的人幫自
己看貨,稱“請給我掌眼?!?/p>
窩子:古玩商如發(fā)現(xiàn)某一戶人家藏品豐富,可以不斷去收購,這戶人家便名之曰“窩子”。
美子:美金的代稱。
……
在今天,隨著社會的開放,生活水平的提高,古玩業(yè)又開始興旺起來,印證了“盛世重收藏”這個普遍規(guī)律。
走州過府燈草客
現(xiàn)在的年輕人,很少知道燈心草是什么東西,更沒見過走州過府叫賣燈心草的小販。燈心草,又名燈草,質(zhì)地白而輕,吸油性強,可作點燈之物,可作蠟燭的芯,在過去幾乎家家戶戶都用過它。
明人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設(shè)“燈心草”專條,“燈心草生江南澤地,叢生,莖圓細(xì)而長直,人將為席。……蒸熟待干,折取中心白穰燃燈者,是謂熟草。又有不蒸者,但生于剝?nèi)樯?。入藥宜用生草?!睙粜牟荩且环N多年生的沼澤草本植物,莖直立,單生,細(xì)柱形,葉片退化,花序側(cè)生于莖上,成傘狀或復(fù)傘狀,夏季開淡藍色的花。燈心草的莖可以造紙、織席、編草鞋,入藥;蒸熟后取出的“莖髓”,用于點油燈,光線純和。
燈心草氣味甘、寒,無毒,李時珍說它主治“五淋,生煮服之。敗席煮服,更良”,此外,還可治“陰竅澀不利”,“止血通氣,散腫止渴”。
燈心草燃成的余燼,常結(jié)成燈花,并爆裂出火星,古人稱之為喜兆,“昔陸賈言燈花爆而百事喜,《漢書·藝術(shù)志》有占燈花術(shù),則燈花故靈物也。”(《本草綱目》)唐代詩人杜甫在《獨酌成詩》中說:“燈花何太喜,酒綠正相親。”
燈草除產(chǎn)于江南澤地之外,還盛產(chǎn)于川東地區(qū)的淺丘陵地帶,其中墊江、長壽、岳池、廣安四縣是有名的“燈草之鄉(xiāng)”。川東燈草的主要集散地是萬縣。大量的燈草被從事長途販運的燈草客收購后,再結(jié)隊而行,穿州過府去叫賣,形成一個特殊的行業(yè)?!八麄冾^上包著幾尺長的粗白帕子,右耳朵邊吊下三四寸長的帕頭——這是他們的同行標(biāo)記。憑此可以在全國各地找自己的老鄉(xiāng)和同伙。他們身穿對襟汗套或滾身衣,腳著稻草鞋或淺耳子苧麻草鞋,肩上披著一個結(jié)染白花的藍布褡褳,里面裝的是錢鈔和食物。腰間纏一根粗麻繩子,上面別著一根兩尺多長的煙桿。手里舉著一根長竹竿,上面掛著幾大團白花花的、亮閃閃的燈草,以濃重的四川口音在那里叫賣。”(熊大容《燈草客》)燈草客挑著大捆的燈草,靠著一雙腳走州過府,最遠(yuǎn)的可到內(nèi)蒙、東北。風(fēng)風(fēng)雨雨,山高路遠(yuǎn)。長時間的離鄉(xiāng)背井,燈草客在外生病、死亡者,比例極大。燈草客大多一年出川一次,返川時往往采購一些藥材、皮貨等回來銷售。
在產(chǎn)地,一擔(dān)燈心草只值兩擔(dān)谷子,合二十來塊銀元。販到兩湖、中原地區(qū),可增值幾倍甚至十幾倍;運到江浙、長城地區(qū),則可增值四五十倍。因此,盡管有千般辛苦,燈心草客依舊前仆后繼,成為名副其實的光明使者。
清代的文學(xué)家、翻譯家林紓,寫過一首《燈草翁》的詩,描寫了一個賣燈草的老者的艱難生存境況,最后連半間棲身的破屋,也被官府奪去,讀來令人凄然淚下。
在今天,連僻遠(yuǎn)的鄉(xiāng)村都用上了電,再無人用燈心草點油燈了,它只存在于中醫(yī)所開出的處方中。
[責(zé)任編輯宋長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