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小學數(shù)學教師,愛人是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每天晚上吃好飯,我看書寫作,她則坐在燈下一絲不茍地備課。我對她每天兩小時的備課態(tài)度很是不屑:沒聽說教師要做研究者不要做教書匠嗎?
為了能把她引上光輝燦爛的教科研大道,我拉著她和我一起讀文品道,告訴她思考和超越是多么的重要??墒撬粗粗?,又回到書桌前操起了她的教科書:“我也知道增加科研的含量很重要,可是如果明天的課我不熟悉,那么我進課堂是沒有底氣的?!?/p>
看來,我難以讓她跟我一樣去享受教科研的快樂了。而她也并不因自己刀耕火種的生產(chǎn)方式而自卑。她的一句經(jīng)典就是:“家庭里,只要一個人喜歡看書就夠了;學校里,只要一部分人搞教科研就好了?!?/p>
對她的前半句話,我深表贊同。我們家里里外外的家務都是她干的,也正是她的勤快,才使得我有時間和精力在那里看書思考。試想如果兩個人都鉆在書堆里,飯誰做?衣服誰洗?孩子誰來照顧?
可是,后半句似乎就不那么在理了。教科研可是教學的生命力,一個學校里搞教科研的人不是多多益善嗎?
她又說:“一個學校,特別是小學,有很多的雜事,人人都去搞研究。那日常的事務誰去做?”
是啊,對于小學教育來說。先進的教育理念固然重要,可是不厭其煩、誨人不倦的態(tài)度卻必不可少。一個只有實踐沒有思想的群體固然是一群傻子,而一個只有思想沒有實踐的群體也只能是一群瘋子。
見我在沉思,她又補了一句:“我覺得自己做一個教書匠挺好,歷史唯物主義說歷史是人民群眾創(chuàng)造的,教書匠也能為社會創(chuàng)造財富。”
這使我想到一個問題:在一個社會里,思想固然能讓發(fā)展產(chǎn)生質(zhì)變,可是實踐卻讓發(fā)展產(chǎn)生量變。質(zhì)變是需要一定的量變來做支撐的。所以。當真一個學校所有人都去搞教科研,都去做思想者,沒有人埋下頭來做教書匠,那么這個學校也是不可能發(fā)展的。
如此看來,對于教育來說。教書匠又未必是一個貶義的稱謂。任何先進的教育理念。必須有一大批身在一線的教師來傳承演繹。有些老師或許沒有開闊的視野,沒有深厚的底蘊。沒有對自身行為價值深入思考的習慣與水平。但是。他們有一種近乎本能的責任,有解決教育教學中具體問題的技藝與能力,有一種務實的情懷,這樣的教書匠不也是我們需要的么?
由此聯(lián)想到佛教中的禪宗與凈土宗兩個宗派,前者是不立文字,見心明性,通過“頓悟”來見證佛的圓通;后者是六根清靜,一心念佛,同樣也能達到佛的境界。這兩個宗派,修持的方法不同,其中的意趣也不同。但卻能殊途同歸,同樣修成正果。而教師隊伍中所謂的“研究者”和“教書匠”的區(qū)別不也如此么?“研究者”就像禪宗那樣,懷著一種尋求真理的信心和勇氣,尋求教育的真碲,來證實自身教育行為的意義:而“教書匠”則像凈土宗那樣,心無旁騖。用一顆虔誠的心對待日常工作中的每一個問題與細節(jié)。以一種無意義實現(xiàn)了一種有意義,不同樣用自身的行為證實了教育的價值么?
想到這里。我開始收藏起自己原先那顆驕傲的心,不再以研究者的身份來“悲憫”那些“教書匠”了。其實,一名小學教師,只要他有一顆向善向上的愛心,有一種對學生負責的態(tài)度,有一點精進盡職的精神,無論他是研究者還是教書匠,抑或兩者兼?zhèn)洌寄苷业浇逃恼媪x。都是值得我們敬佩的。我們切不可以自己擁有的話語霸權(quán),厚此薄彼。
當然,就小學教師來說,最好還是做一名教書匠兼研究者為好,這樣更有利于彼此的學習與借鑒。而在現(xiàn)實的工作中,我們則可以根據(jù)每個人的才情、氣質(zhì)以及具體的工作任務或者選擇偏向教書匠一點的角色,或者選擇偏向研究者一點的,不必千人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