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旋律影片的創(chuàng)新與突破
2006年,中國電影創(chuàng)作繁花似錦,異彩紛呈。創(chuàng)作題材廣泛深入,視角新穎獨特,越來越多的優(yōu)秀作品不斷涌現,形成了多樣化、多類型、多層次、豐富多彩的電影產品體系。
其中,體現時代主流精神,配合重大節(jié)慶拍攝的重點影片有了新的突破,它們在打動人心、發(fā)人深省的同時,更注重對個人命運的關照和對人性精神的張揚書寫,將個人情感、命運與時代大潮有機結合,使觀眾情感與影片發(fā)展水乳交融,達到了良好的藝術效果;
一批關注現實、深刻反映當代普通百姓生活的影片有所創(chuàng)新,創(chuàng)作者不僅滿足于對普通人生活的真實再現,講述老百姓身邊的平凡故事,更用心挖掘故事背后所蘊涵的社會命題,展示宏大的時代背景,引發(fā)人深入的思考和細致的追問;
此外,商業(yè)大片穩(wěn)步發(fā)展,漸入佳境,票房收入再創(chuàng)新高,為繁榮電影市場作出貢獻,中小成本電影嶄露頭角,青年創(chuàng)作隊伍迅速成長,為中國電影走向未來開拓新路,積聚力量。國產電影不僅形成了穩(wěn)定的生產規(guī)模,而且形成了龐大的產品框架和多品種的結構,對市場的進一步繁榮發(fā)展,產生著深遠的影響。
2006年,我們迎來了中國共產黨建黨85周年,紀念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等重要的歷史時刻,全國各界和文藝工作者用不同形式表達對老一輩革命家和紅軍戰(zhàn)士的深刻緬懷與崇高敬意,用實際行動譜寫時代新篇章。當此之時,電影人更以高昂的熱情,以時代賦予的歷史使命和責任為契機,創(chuàng)作出了一系列震撼人心、蕩氣回腸的影片。這些影片在內容上、形式上都有新的突破,為重大題材電影創(chuàng)作開拓了新的視野,更充分發(fā)揮了電影藝術啟迪思想,陶冶情操,鼓舞斗志的影響力,為建黨85周年和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獻上了獨特而珍貴的賀禮。
70年前,中國工農紅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創(chuàng)造了人類史上的偉大奇跡,不僅爭取了革命的勝利,也贏得了世界的尊重和敬佩。當年美國記者斯諾在他的《紅星照耀中國》里寫下這樣的預言:“總有一天,會有人把這部激動人心的遠征史詩全部記錄下來?!?0年后,電影人將這段可歌可泣的光輝篇章,用他們手中的攝影機再次為人們展現了長征感天動地的歷史影像:
大型文獻紀錄片《不可忘卻的長征》,生動再現了毛澤東等革命領袖領導工農紅軍勝利完成長征的偉大壯舉;影片《革命到底》講述了三個青年人踴躍參軍,在長征途中樹立了跟隨毛主席革命到底的理想,成長為勇敢而堅定的革命戰(zhàn)士;系列數字電影《長征軼事》,以《臘梅花兒開》、《草地炊事班》、《傷員》、《一個人的長征》、《馬背上的日記》、《愛在烽火年代》、《天邊戀歌》、《電臺》等八個篇章,全景式地展現了長征路上普通紅軍戰(zhàn)士的戰(zhàn)斗和情感故事,謳歌了戰(zhàn)士們的革命理想和大無畏的斗爭精神;電影頻道節(jié)目中心拍攝的數字電影《扎西的長征》和《湘江,湘江》等,選取不同的角度,塑造平凡的人物,講述了發(fā)生在長征途中的感人故事。
尤其讓人印象深刻的是,由八一電影制片廠推出的《我的長征》。這是繼革命歷史巨片《大決戰(zhàn)》、《大轉折》、《大進軍》、《太行山上》之后,八一廠為觀眾獻上的又一部氣勢恢宏、撼人心魄的革命歷史影片,也是八一廠繼《金沙水拍》,《長征》之后,又一部反映長征精神的力作。
這部影片采用了和以往作品全然不同的視角,它以長征途中一位紅軍小戰(zhàn)士王瑞與同在隊伍中的一家人的悲歡離合為主線,串聯起主人公的整個情感經歷和心路歷程。透過主人公在長征途中的成長故事,生動再現了紅軍萬里長征的艱苦卓絕,藝術地展示了紅軍將士堅定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革命情操,熱情謳歌了偉大的長征精神。
拍攝中,演職人員的足跡遍及貴州、廣西、四川、云南4省區(qū),行程逾15000公里,動用參拍部隊達11萬人次,創(chuàng)作者以踐行長征精神的政治責任,精益求精的藝術態(tài)度,豐富多樣的藝術手法,真實而生動地再現了湘江血戰(zhàn)、四渡赤水、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和過雪山草地等歷史場景,成功塑造了從領袖人物到普通士兵血肉豐滿、性格鮮明的藝術形象。戰(zhàn)爭場面氣勢雄渾,真實壯烈,人物故事細膩鮮活,生動感人,實現了革命歷史題材影視創(chuàng)作的又一次創(chuàng)新和突破。
12年前拍攝電影《金沙水拍》,10年前拍攝了全景式表現長征的上下集故事片《長征》,如今因授命拍攝《我的長征》而第三次走長征路的導演翟俊杰說:“真正的藝術家的可貴之處,在于拒絕對過去的重復,總在不斷創(chuàng)新,不斷超越前人和自我。首先,《我的長征》不是講一串長征中局部的小故事,這種手法以前長征題材作品中并不少見,我的處理是要以小見大,通過主人公、紅軍小戰(zhàn)士王瑞的親身經歷,以個人的體驗折射出長征中若干重大事件,同時形成一種強大的情感張力。具有大片的品位。我的視角是新的。第二,抓關鍵。這部影片的關鍵有兩個,一個是努力塑造人物,要精心刻畫他們的性格,情感,要細膩真實,重在對藝術細節(jié)的展現;二是要精心制作數字特技鏡頭。重點鏡頭一定要有視覺沖擊力,形成視覺奇觀,給觀眾審美的充分滿足。應該說,我的手法也是新的?!?/p>
同樣具有探索和創(chuàng)新精神的是,由內蒙古電影制片廠攝制的建黨85周年的獻禮影片《紅色滿洲里》。影片講述了發(fā)生在1928年國內革命戰(zhàn)爭時期,一名普通的共產黨員為黨的事業(yè)奉獻犧牲的感人故事。
1928年,中國共產黨第六次代表大會因反動勢力的阻撓被迫轉移到蘇聯首都莫斯科召開,部分與會代表將從滿洲里口岸出境,為使代表們安全離開,滿洲里市的4名地下交通員做了充分細致的準備工作,但就在與會代表即將抵達滿洲里的關鍵時刻,另外3名交通員被叛徒出賣而慘遭殺害,整個護送任務落在了入黨僅兩個月的年輕黨員劉平安的身上。影片著力刻畫了劉平安這個普通黨員的形象。細致描述他如何不顧個人安危,克服重重困難,經受住嚴峻考驗,肩負起歷史重任,與敵人展開周旋,付出了巨大代價,終于順利完成了任務,而最終自己卻倒在血泊中。
《紅色滿洲里》從主題到藝術風格都作了大膽的嘗試和有意義的探索:影片打破以往英雄人物的固有形象,讓主人公徹底回歸人性,以推心置腹的姿態(tài),將主人公的情懷和信念自然融入情節(jié)發(fā)展;影片的主題從單一地頌揚英雄主義延伸到了關于信仰和理想的深入思索,從而引起觀眾極大的情感共鳴。在藝術處理上,影片采用有懸念的敘述結構,起用有影響力的青年偶像演員,在表現方式上帶來了新的思路。主演辛柏青說:“這部電影不是一種憑借戲劇沖突造成的單純的直觀的感動,而是讓觀眾能夠理智和客觀地見證這樣一個人物自我的成長?;蛘吒钊胍恍┱f,希望觀眾不僅僅是感動,而想讓人們重新審視在新時代中的理想。這是一個獻給理想主義者的故事,生活是需要理想主義的?!?/p>
以弘揚理想和信念為主旨,以塑造普通黨員的形象為手段,以真實豐富的情感打動人,以創(chuàng)新細膩的藝術手法吸引人,是2006年建黨85周年和紀念長征勝利70周年獻禮影片的共同特征。在這些影片中,人們記住了一個個普通黨員的名字,他們腳踏實地地為理想和信念頑強斗爭的感人事跡,他們義無反顧地為黨和國家的事業(yè)奉獻犧牲的高尚情懷。不僅是建黨初期的革命年代里,在新時期建設中,也涌現出了大批可歌可泣的普通黨員。深入發(fā)掘他們的精神閃光點,藝術再現他們的道德情操,是2006年獻禮影片的成功之處。
這些影片中,有以新時期優(yōu)秀法官宋魚水為原型創(chuàng)作的影片《真水無香》;有以時代先鋒人物、全國衛(wèi)生系統(tǒng)優(yōu)秀典型王玲醫(yī)生為原型創(chuàng)作的影片《生死托付》;有根據全國先進工作者、優(yōu)秀信訪干部張云泉的事跡改編成的《情暖萬家》;有以感動中國年度人物、優(yōu)秀青年志愿者徐本禹為原型拍攝的《燃情歲月》;有電影頻道拍攝的以當代工人的先進典型許振超的事跡為原型創(chuàng)作的數字電影《金牌工人》。
其中2006年長春電影制片廠推出的影片《大道如天》,以2005年全國公安機關“開門大接訪”活動為創(chuàng)作基礎,藝術地塑造了以黃城市公安局局長江如蘭為代表的公安民警在“大接訪”過程中,克服重重困難偵破積案、為民伸冤的正義形象,熱情謳歌了人民警察“立警為公、執(zhí)法為民”的高尚情懷。
該片是長影繼電影《任長霞》之后創(chuàng)作的又一部力作,影片主題突出、情節(jié)緊湊、故事感人、語言生動,人物形象豐滿,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較強的藝術感染力。由張瑜、鄭曉寧、董勇、呂涼、呂曉禾等實力演員擔綱主演,增加了影片叫好又叫座的感染力。
2006年的重點影片題材豐富,類型各異,不僅有建黨85周年和紀念長征勝利70周年的獻禮影片,還涌現出一批具有豐富的歷史內涵和深遠的社會意義的作品。以民族和家國的興衰榮辱為主題,展開深沉雋永的歷史畫卷,表達對國家、民族命運的深刻反思,對未來的豪情壯志和對今天幸福生活的珍惜與贊頌。不少影片堪稱大氣磅礴、制作精美的藝術精品?!对扑{》、《東京審判》、《圓明園》都是其中的佳作。
2006年歲末,中影集團推出的愛情史詩巨制《云水謠》搶先占領賀歲頭檔,這部被譽為“今冬最溫暖的愛情大片”不僅在虎踞龍盤的內地賀歲檔成功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而且在臺灣23家主流影院同時上映,魅力非同凡響。
《云水謠》是著名作家劉恒根據《臺灣往事》原作張克輝的電影文學劇本《尋找》改編?!霸扑{”是為了記錄劇中男女主角王碧云和陳秋水——碧云秋水史詩般的愛情見證。影片跟隨陳秋水、王碧云、王金娣三人之間的情感主線,穿越了從1947年到2005年近60年的時空,從寶島臺灣到鴨綠江畔,再到青藏高原,三個不同背景不同性格的人物命運在歷史風云中跌宕起伏,交織出一首年代悠久醇香濃烈的愛情贊歌。
故事由上世紀40年代兩個臺灣年輕人的邂逅開始。青春俊朗的大學生陳秋水因做家庭教師來到王家,并與王家千金王碧云一見鐘情,兩人很快墜入愛河并私訂終身。后因臺灣局勢動蕩,作為熱血青年的陳秋水為躲避迫害從臺灣輾轉來到大陸,自此兩個相愛的戀人被無情的現實分隔兩岸,唯有堅守著“等待彼此”的誓言相互思念對方。
與臺灣失去聯絡的陳秋水,為思念母親徐鳳娘與戀人王碧云而改名徐秋云。作為軍醫(yī)的他奔赴朝鮮戰(zhàn)場,飽經戰(zhàn)爭與炮火的洗禮。一邊懷著保衛(wèi)家國的熱血豪情,一邊默默思念海岸對面的親人。此時他結識了單純可愛的戰(zhàn)地護士王金娣,這個小護士第一眼就愛上了陳秋水,開始了對他執(zhí)著的追求,并在戰(zhàn)爭結束后一直追隨已援藏的他到了西藏當地的醫(yī)院。由于海峽兩岸的分隔,又幾度尋找王碧云無果,絕望中,王金娣的真情如同一道曙光照亮了陳秋水,陳秋水最終與她結婚了。
此時身在臺灣的王碧云則以兒媳的身份主動擔負起照顧陳秋水母親的重任,并從此開始了漫長而無望的等待,她發(fā)誓要用一生來尋覓愛人的蹤跡。
近60年過去了,一生未嫁的王碧云已兩鬢斑白,但那段純真美好的愛情仍然深藏在她的心里。此時她的侄女曉芮卻在西藏發(fā)現了陳秋水的蹤影……
“銀漢迢迢,亦有鵲橋可渡;海峽不遠,卻似咫尺天涯?!彪娪耙愿腥酥辽畹膼矍楣适卤磉_著對兩岸親情的呼喚和骨肉相聚的美好愿望。內地當紅明星陳坤、李冰冰、臺灣偶像明星徐若瑄、梁洛施領銜主演,臺灣兩代金馬影后歸亞蕾、楊貴媚、金馬影帝秦漢傾情加盟。臺灣知名音樂制作人羅大佑譜寫影片主題曲,該片導演尹力,則在去年因執(zhí)導《張恩德》而捧回百花電影大獎和八千萬的票房。①
可以說,《云水謠》是思想性、藝術性與商業(yè)性巧妙融合的成功典范。明星云集,愛情主題,數字技術,大制作,大場面營造出的高品質銀幕佳作。
該片橫跨西藏、福建、北京等五地,從福建海邊小鎮(zhèn)到海拔5000多米的高原,三個攝制組同步拍攝長達半年之久。無論片中動態(tài)而鮮明的畫面、富于張力和節(jié)奏感的剪輯,還是具有強烈時代感和地域感的生動逼真的環(huán)境空間,都顯示出了優(yōu)良的制作水準和出色的才華。影片以氣勢宏大的戰(zhàn)爭場面和具有強烈視覺沖擊力的特技效果,營造了畫面唯美、韻味十足的審美空間。而人物之間豐富細膩的情感表現,更令影片真實感人,蕩氣回腸。
2006年電影人的不懈努力和追求,使得重大歷史題材影片實現了階段性的突破和創(chuàng)新。在注重思想性的同時,更關注影片的觀賞性,適應市場和觀眾需求,主動融入創(chuàng)作當中。更加重視影片的藝術質量,調動各種手段增強藝術感染力,營造震撼人心的視聽魅力,引起觀眾的強烈反響,產生了良好的市場效果。
2006年8月16日,在東京大審判60周年之際推出的影片《東京審判》,在上海聯和院線旗下的13家影院接力放映,場場大爆滿,環(huán)藝電影城的經理本人也只得坐在加座上??诒鄠?,好評如潮,許多影院紛紛增加放映場次,原本被美國動畫大片《加菲貓2》和《賽車總動員》占據的黃金時段,由“看不見的市場之手”還給了《東京審判》,該片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取得了2000萬的票房成績,再次表明了富有時代氣息與市場意識的重大題材影片,完全可以成為觀眾喜聞樂見,具有市場號召力的藝術精品。
《東京審判》以二戰(zhàn)結束后,遠東軍事法庭中中方大法官梅汝墩的一段真實經歷為藍本,生動再現了遠東軍事法庭上正義與邪惡勢力相較量的驚心動魄的史實,記錄了中國人民揚眉吐氣、在世界人民面前樹立有理有節(jié)的大國形象的華彩篇章。
這部被謝晉導演稱贊為“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看的電影”,有著強烈的愛國主義色彩,但影片沒有直白的說教,而是有意識地融入了大量商業(yè)元素,包括港臺演員的選擇和雙線結構的設置,使影片具有相當的類型片因素和商業(yè)潛質,它制作考究,視聽震撼,帶給觀眾一種大片的觀影體驗。同時,在主題上依然保持強烈的民族意識,以潤物無聲的感染力與觀眾形成良好的交流。
同樣既有強烈的愛國主義色彩,又具有市場號召力的影片《圓明園》,以其數字技術營造的嶄新空間,為我們復原了一個兩個世紀以來魂牽夢繞的人間仙境。如果說2006年的重點影片在藝術觀念上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的話,那么《圓明園》則以數字技術站在了國產電影發(fā)展的新起點上:
“請您用大理石、漢白玉、青銅和瓷器建造一個夢,用雪松做屋架、披上綢緞、綴滿寶石,這兒蓋神殿,那兒建后宮,放上神像,飾以琉璃,飾以黃金,飾以脂粉。請詩人出身的建筑師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個夢,添上一座座花園,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噴泉,請您想象一個人類幻想中的仙境,其外貌是宮殿,是神廟?!笔耸兰o,法國作家雨果用文字向世界描述圓明園的華麗至極,世人再沒能親眼目睹這座建筑奇觀的豐姿。兩個世紀后,大型史詩紀錄片《圓明園》用數字技術使這座昔日的皇家園林,穿越歷史的時空隧道,抹去層層積淀的塵埃,再現300年前的精彩絕倫。
影片前半部分以宮廷畫師外國人郎世寧的視角,用色彩絢麗的影像客觀再現了圓明園構建的整個過程。對于這座清朝5代帝王用了150余年創(chuàng)建的大型皇家宮苑,不論是恢宏的全貌還是精湛的細節(jié),都做了恰當傳神的視覺表達。首次在影片中大量運用三維仿真動畫技術,創(chuàng)造出將實景和三維動畫相合成的藝術氛圍,將清王朝鼎盛時期的圓明園盛景和建造過程,真實地展現在了人們眼前。
影片后半部分則以一個跟隨英法聯軍進駐圓明園的法國神父王致誠的視角,用黑白色調講述了圓明園被毀的歷史。讓觀眾感到一種深深的悲哀。影片最終定格在圓明園現存的斷壁殘垣上。曾經金碧輝煌的宮殿化作灰燼,惟有一段段殘垣斷壁映射出它的富麗與蒼涼。曾經盛極一時的東方博物館已是蕩然無存,惟有一件件散存世間的藝術珍品見證著她的尊貴與悲痛。影片采用大量的對比手法,將數字化還原的圓明園與今天真實的圓明園遺址進行大量的交錯展示,激起人們陣陣的痛惜之情,喚起人們痛定思痛,實現民族振興的激情。
回首2006年創(chuàng)作的這些影片,我們欣喜地看到,在電影產業(yè)迅猛發(fā)展的勢頭下,不僅涌現出眾多制作精良的商業(yè)大片,反映重大題材、弘揚時代精神的主流影片的藝術質量也不斷提高,正在成為既能動人心弦,又有市場號召力,既有良好社會效益,又為觀眾喜聞樂見的藝術精品。此類影片的成功之處在于:以新穎的藝術視角切入主題,注重影片的故事性和視聽魅力,擺脫以往創(chuàng)作的窠臼,建立以思想性、社會效益和市場需要、經濟規(guī)則相結合為前提的電影藝術和創(chuàng)作體系,真正面對觀眾,面對市場,提高影片的整體質量。
清華大學的尹鴻教授在提出如何“提升體現主流價值觀的主流電影的美學品格和藝術表現力”時所談的一番話頗耐人尋味:“在中國,由于長期的政治電影和計劃經濟等觀念的影響,許多人往往將電影的商業(yè)與美學對立起來,商業(yè)與美學的對立,嚴重阻礙了國產電影成為大眾文化消費的重要方式。觀眾并不反感弘揚主旋律的東西,在好萊塢的影片中也有主流價值觀的體現,主要的問題是我們如何提升有價值影片的藝術表現力。2006年出現的這批影片,我認為是比較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盡管還有很多方面做得不夠到位,還有些生硬和欠火候的地方,但畢竟是開始了一種可貴的探索和努力。這種探索和努力,一定會給這些重大題材影片帶來一種新的氣象?!?/p>
二、現實題材影片的回歸與超越
1、記錄時代風云,關注民間疾苦,直面現實生活,這是中國民族電影歷經百年風雨形成的優(yōu)良傳統(tǒng):高揚現實主義的旗幟,中國電影贏得了人民的熱愛,鑄就了自己的輝煌。近年來,面對電視的沖擊,大片的重壓,票房的誘惑,銀幕上,現實主義的傳統(tǒng)有所淡忘,時代的身影變得模糊起來。
2006年春天,在中國電影新百年的第一個大學生電影節(jié)上,《天狗》、《院長爸爸》等關心社會,直面現實的影片,引起了強烈反響,贏得大學生們的一致好評。為此,電影管理部門積極引導電影節(jié)舉辦了“深度關注現實·共同關心社會·真誠關愛他人——推動中國電影現實主義發(fā)展”的大型主題活動。組委會精選了《天狗》、《吐魯番情歌》、《院長爸爸》、《留守孩子》等8部具有代表性的現實主義影片,在北京師范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電影學院和中國傳媒大學6所高校進行展映,這些表現當代社會生活中與人民群眾息息相關的社會現象的影片,在大學生中引起了強烈反響,
其中《天狗》等影片更因其真誠的表達和直面現實、關心社會的勇氣而獲得了大學生們的廣泛歡迎和一致好評,贏得大學生電影節(jié)最佳故事片獎的殊榮。大學生觀眾和與會專家一致認為:在電影產業(yè)化發(fā)展的今天,更要關注現實題材影片的思想內涵、藝術質量和本土特色,讓電影真正成為刻畫現實,展示情感,撫慰人心的重要藝術手段。對此,影片導演戚健指出:“維系一個國家的社會基本價值,電影的想象是有作用的。……一個社會需要一種文化自覺,電影就為這些文化自覺和價值提供一個守護的空間。這部影片是一種對社會基本價值的關懷。它的價值就在于此?!?/p>
電影的出路在于藝術質量和本土特色,強調現實主義精神,是中國電影現實的選擇和實踐。國產影片扛起現實主義大旗,強化現實主義藝術表現,對于電影新百年的發(fā)展有著極為重要的指示意義。在2006年脫穎而出的幾部深受關注的現實題材的影片中,繼承了優(yōu)秀的現實主義傳統(tǒng),同時在題材上做了更深刻的開掘,在思想內涵上做了更深入的探索,在藝術表現上也有了更為新穎獨特的追求,實現了藝術和思想上的突破。影片直面現實的尖銳問題,揭破問題的實質,立足點放在當前世界和人的情感與心靈震蕩,是一個時代藝術成熟的重要標志。趙葆華指出:“現實表現的真誠使中國電影走到了與世界電影共同的軌道上來。它代表著中國電影創(chuàng)作的一個新的道路,一個新的方向?!?/p>
2006年的電影《馬背上的法庭》以“真實的力量,人性的光輝”,獲得第63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jié)地平線單元最佳影片的桂冠。影片以紀錄片《瀘沽湖畔的巡回法庭》為素材改編而成,反映了基層法官實現司法公正與效率、一心為民,立足中國邊遠山區(qū)的實際情況,愛崗敬業(yè),艱苦奮斗,公正執(zhí)法,無私奉獻的精神風貌。影片充滿了濃郁的地域特色和鄉(xiāng)野風情,在一系列小人物和小故事中,體現了人格的高大和情感的升華。
影片的最大價值在于對社會現實的生動刻畫和對現實問題的深刻揭示,如何在文明邊緣地帶更好地普法與執(zhí)法成為基層法律工作者和全社會都要面對和共同關心的問題;與此同時,影片還以人與人之間真實細膩的情感描繪打動人心。
同樣以平實質樸的風格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而獲得好評的,還有影片《剃頭匠》。這部以北京什剎海一位93歲剃頭師傅的故事為題材而拍攝的影片,在2006年獲得了印度第37屆國際電影節(jié)金孔雀獎。
影片風格平實、自然、真誠、質樸,呈現出原汁兒原味兒的老北京傳統(tǒng)風情,反映了生活在北京底層的胡同平民對待人生的態(tài)度。影片實景在北京什剎海的胡同拍攝。片中主角剃頭匠由93歲的敬大爺本人出演。透過講述這位老人的平淡而瑣碎的生活,展現了北京悠久的人文歷史和巨大的時代變遷。
2006年,中國電影現實題材影片的回歸,為銀幕增添了一抹新的亮色。包括《兩個裹紅頭巾的女人》、《磨剪子磨刀搶菜刀》、《河內,河內》、《城鐵三號線》、《3·溫暖》、《愛,在路上》、《塔克拉瑪干》、《緝毒警》等在內的多部作品從社會現實中提取素材,深入普通百姓的內心世界,描繪豐富細膩的情感生活,展示變革時代的人物命運,為觀眾帶來了久違的親切和清新自然、春風化雨的藝術享受,受到越來越多觀眾的關注和青睞。
2、2006年年底,一部取材于普通人真實生活,由青年導演張揚執(zhí)導的現實題材影片《落葉歸根》在賀歲檔期得到了廣泛好評。
影片主人公老趙是個50多歲的農民,他南下到深圳打工,卻因為好友老王死在工地上,決定回鄉(xiāng)安葬老王。老趙先把老王偽裝成醉鬼,混上了長途車,卻不幸在途中遇上劫匪。老趙誓死保護老王的補償金,贏得劫匪敬重之余,還救了一車人的財物。但他因為暴露了尸體,結果被乘客趕下了車。老趙被迫背著工友上路,一路上,他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由此引發(fā)一連串故事。當老趙帶著老王歷盡艱難回到故鄉(xiāng)時,卻發(fā)現故鄉(xiāng)已變成水庫,村莊都埋在水底了。此時,一段回憶涌現老趙眼前……。②
落葉歸根,一句諾言、一段友情,體現了社會小人物身上的一種然諾如山的誠信美德,過年回家是我們幾千年形成的傳統(tǒng)感情,為了幫助工友完成心愿,老趙的堅持令人動容;盡管如此,影片并不刻意渲染悲情,導演張揚說:“這里展現的是地道的底層人民的生活狀態(tài),講述的是普通中國人樸素的內心情感。老趙一路走,遇到具體的人和事,將當下現實主義的生活帶出來?!堵淙~歸根》形式上是一部幽默的電影,但骨子里是在展現一種令人傷感的生活狀態(tài)。無論是歡笑還是眼淚,帶給人更多的是思考和感動。”
作為第六代的代表人物之一,導演張揚對底層和農民的關注頗為耐人尋味。
其實早在2005年青年導演執(zhí)導的影片中,人們就欣喜地發(fā)現,相當一批關注現實生活的影片涌現出來。這些電影不再是沉醉于個體邊緣人生的自言自語,不再是令人?;蟮囊曈X表象,而是將鏡頭對準真實的人生景觀,用充滿震撼力的鏡頭語言表達創(chuàng)作者對現實的深度關注,擲地有聲振聾發(fā)聵。在表達社會現實時,并沒有停留在對社會問題的浮泛提出,而是用充實豐富的故事內容來表達對現實的充分關注。使作品在彰顯電影敘事魅力的同時,對現實能夠真正有所觸及。
電影局領導敏銳地抓住這一創(chuàng)作傾向,在2006年下大力氣從多方引導和扶持相關作品,使大批青年導演能夠進入主流大眾視野,開始越來越多地用自己手中的攝像機關注當代,關注現實,關注腳下這片土地,盡管他們的作品還遠不如當年引起轟動的《遠山》、《老井》、《黑炮事件》、《血,總是熱的》、《人到中年》等影片那樣,具有深沉的人文情懷和相當強烈的現實沖擊力,但畢竟他們轉回頭來面對真實的生活,面對廣大觀眾,面對嚴肅的現實主義創(chuàng)作方向,這種轉變是難能可貴的,它預示著中國電影一個更加廣闊和美好的發(fā)展前景。
2006年青年導演的作品呈現出了可喜的面貌。寧浩的《瘋狂的石頭》,徐靜蕾的《夢想照進現實》,賈樟柯的《三峽好人》,陳大明的《雞犬不寧》等都成為觀眾熱議的話題。其中寧浩的《瘋狂的石頭》更以2000萬的票房奇跡創(chuàng)造了青年導演低成本制作的神話。一時間,“一石激起千層浪”,石頭帶來的啟示令人回味無窮。
新影聯的高軍指出:“《瘋狂的石頭》是一個很可愛的作品,對于一些經典影片不管是模仿還是惡搞,是聰明而恰到好處的,這都顯示了導演專業(yè)積累的功底。長期以來,我們看到的都是三言兩語就能說清楚的事兒,卻浪費了大量的膠片和鏡頭,最終喪失了電影的本質。如此,再好的畫面,再好的音響,也只能停留在視覺盛宴的層次,得不到情感的共鳴。這部低成本電影讓大家看到在陳凱歌,張藝謀,馮小剛之后,還有新的具有票房號召力的導演出現。電影市場的繁榮,需要靠更多像這樣中低成本的影片激起更多的火花。在這點上,年輕導演是有一定開拓空間的?!湎н@個市場,就要靠近觀眾,在不失去自己藝術風格,不放棄自己藝術追求的同時,能夠明白電影永遠是拍給觀眾看的?!?/p>
《瘋狂的石頭》作為2006年電影界備受關注的話題之一,成為中小成本電影成功操作的一個范例。雖然這其中有發(fā)行操作技巧的助攻,但影片的成色無疑是最根本的原因。一位發(fā)行人說,如果中國每年有10部甚至更多這樣的中小成本電影出現,那將會對中國電影結構的良性發(fā)展起到關鍵作用。因此,迅速提高中小成本影片的綜合質量成為目前中國電影的重要課題,也是此類影片突圍所需解決的核心問題。此外,二級市場,農村市場的開發(fā)也成為中小成本影片的突破口,多廳影院的迅速健康的發(fā)展,國內第二條藝術院線目前也正在緊張的籌備階段,為中小成本影片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外部環(huán)境。
2006年青年導演創(chuàng)作的影片受到好評,盡管創(chuàng)作中還存在著一些令人遺憾和稚嫩之處,一些影片在運用影像語言來詮釋現實時不無困惑,在故事營造上有所欠缺,使影片的批判力度有所減弱。但是,他們所表現出來的年輕的激情和創(chuàng)意已經受到矚目,并正在成為電影工業(yè)發(fā)展的重要力量。如謝飛導演所說:他們代表著青春,活力和無所畏懼;他們?yōu)橹袊娪八蛠硇迈r的血液,他們是中國電影的希望和未來。
3、在2006年描寫現實生活的電影中,少數民族題材作品也是一個亮點。這一年的春天,全國人大、政協“兩會”在北京召開之際,電影主管部門和天山電影制片廠為兩部新疆題材影片《美麗家園》、《吐魯番情歌》舉辦了大型學術研討會。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新疆自治區(qū)黨委書記王樂泉和自治區(qū)黨政領導出席了會議。
天山廠拍攝的《吐魯番的情歌》,在維吾爾族熱烈而迷人的經典歌舞中,展開了一段兩代人迥異的情感故事,它所演繹的維族少女阿娜爾罕對愛情的純精神性的追求,令生活在物欲橫流中的人們,生出多少向往和感慨;《美麗家園》則真實生動地再現了在經濟蓬勃發(fā)展的社會背景下,富裕起來的新疆哈薩克族牧民所面臨的傳統(tǒng)與現代,親情與愛情,草原文明和城市文明的沖突和心路歷程。該片所展示的內容吸引了哈薩克斯坦總統(tǒng),影片被引進到哈薩克斯坦上映。
2006年底,天山廠制作的另一部新疆題材影片《望山》上映。影片根據上世紀90年代新疆的一件真實的法制案例改編創(chuàng)作而成:哈密巴里坤一個小山村里,村民毛玉勝偶然撿到一只瀕臨死亡的母羊和小羊,卻不知它們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北山羊,于是他殺死了母羊并將小羊帶回家后,被村長告發(fā),由此事件引起了一系列波瀾。
這是一部典型的現實主義作品,以小故事大主題,小人物大世界,深刻的思想內涵和質樸的藝術感染力探索了法律的尊嚴,依法治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等重大主題?!白羁删粗幵谟冢鎸嵱謳в猩钯|感地表現了底層人民開發(fā)北疆人的生存狀態(tài)和精神狀態(tài)。這是堅守文化尊嚴的一部好作品?!?/p>
2006年天山廠集中推出的這三部新疆題材現實主義影片受到了觀眾的一致好評,在《冰山上的來客》、《天山下的紅花》等影片之后,人們又重新看到了充滿新疆少數民族風情的優(yōu)秀作品;而影片所蘊涵的豐富的社會內涵,鮮活生動的現實氣息,動人心弦的情感表達,更給觀眾帶來了新的驚喜。
2006年,云南省開始啟動“云南影響”新電影系列工程。該系列聚合了兩岸三地10位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中國女導演,在云南的10個不同地點拍攝影片。這些拍攝地都是極富民族特色之地,雪域草原,大江急流,古城小棧,驛道馬幫,以及這些地方的鮮活人物,他們的命運變遷,心路歷程,紛至沓來地呈現在人們面前。這是繼原生態(tài)歌舞《云南映象》之后,云南省傾力打造的又一個大型文化項目,也是中國電影產業(yè)化打造民族電影品牌的一次全新嘗試。
綜上可見,2006年的少數民族題材電影呈現出可喜的進步:它們更加關注現實,跟隨社會語境的變化,創(chuàng)作上與時俱進,生動反映了少數民族地區(qū)在建設和諧社會和社會主義新農村中的發(fā)展與變化。
4、一段時期以來,少兒題材影片呈現出相對薄弱的趨勢,少兒影片成人化,遠離少兒生活,缺少時代感,成為制約少兒題材影片發(fā)展的主要障礙。近年來,越來越多電影工作者意識到這個問題,他們開始深入少兒生活,努力拉近與兒童距離,和孩子們平等對話,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表達他們的心聲。
2006年兩會期間,一部表現當下少兒生活的現實題材影片《網絡少年》引起兩會代表們的關注:下定決心要調離學校的青年女教師索拉拉頂著學校和家長們的壓力在網絡上與一群被稱為“釘子生”的學生們打得火熱,并建立了他們自己的網站,最終他們也成為了生活和學習中的好朋友。索拉拉再也不想離開學校了,學校和家長們眼中的這些“釘子生”也都成為了可愛的好學生。學生和家長也消除了因網絡而帶來的沖突:母子之間相互理解,父子之間冰釋前嫌。皆大歡喜。
這部貼近生活,拒絕說教,關注社會熱點問題的電影,感人至深。不僅是一部擁有FLASH動漫,夢幻國度游戲界面,有藝術趣味的現代電影,也是一部蹲下身子和孩子對話,拉近兩代人心理距離的親情電影。
2006年,一部表現農村孩子的影片《留守孩子》也受到了關注:王小福的父母外出打工后,跟奶奶一起生活,奶奶雖然身體不錯,但不知道怎么教育孩子,遇事只有著急和哭泣;另一個主人公杜小葦,跟多病的爺爺住在一起,承擔著照顧家庭的責任;他們的同學月月在父母外出打工后,跟弟弟一起寄住在嬸嬸家,放學后一邊干著繁重的農活,一邊忍受著嬸嬸的謾罵。幾個孩子在沒有父母的狀態(tài)下成長。打架、遲到、去網吧玩游戲,在被網吧老板欺負后,產生了報復的念頭,他們把網吧老板打得鼻青臉腫,引來了警察的介入。后來,孩子們因為思念父母,湊錢雇了輛跑長途的汽車奔向廣東尋親……“留守孩子”的境遇引起了派出所民警孫大陽和班主任老師小芹的注意,于是這對情侶決定承擔起照顧孩子們的責任,在鎮(zhèn)黨委書記和其他熱心人的幫助下,建起了“留守孩子之家”。
影片觸及的話題發(fā)人深省,農民進城務工是時代和社會的進步,但隨著他們暫時無力顧及家庭子女的情況,自然在農村中伴生出一個新的社會群體——“留守孩子”。據統(tǒng)計,目前全國約有2000萬左右15歲以下的留守孩子,而且數量還有逐年增加之勢。“留守孩子”面臨著許多問題,這些問題牽動著政府和社會的心。電影《留守孩子》成功地塑造了以月月和小福為代表的留守孩子形象。在第12屆美國紐約國際電影節(jié)上,影片以獨特的視角,細膩的表現手法和密切關注現實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受到一致好評,并榮獲電影節(jié)最佳外語片獎。
2006年現實主義題材影片回歸銀幕,引起了廣泛關注和好評如潮。電影人承擔起自己的文化使命和社會責任,走出自我,融入火熱的時代,將鏡頭對準廣大的人民群眾,同時不斷弘揚先進文化,建樹正面價值的能力和藝術水平,勇于直面現實,從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落筆,摒棄非專業(yè)水準,非藝術化的淺陋直白,體現出現實題材應有的情感張力和藝術魅力。從而,使得人們在新百年的新起點上,看到了中國電影的勃勃生機。
正如北京電影學院的倪震教授所指出的:“中國電影如何展現當代國家的形象,如何表達民族真誠地,大踏步地,迫切地融入國際社會的愿望和自我身份的確立,如何表達承擔國際責任,對人類利益獨特思考和各種矛盾沖突危機,這是中國電影觀眾十分期待的銀幕回應。
“國家形象的塑造首先需要當代題材的宏大敘事。90年代我們在宏大敘事方面獲得了非常大的收獲,也創(chuàng)建了一種類型。但是,國家形象的表現應該是豐富的。如何在表現中國人當下生活、個體精神、自由空間、和諧社會等現實主義問題的描寫上有所突破,應該是中國電影產品結構中最主體,最值得關注的問題……因而塑造中國的國家形象是中國電影的神圣任務,是各代導演必須擔負的神圣使命和責任。”③
①②參見新浪網相關報道。
③文中部分電影資料參考2006年《中國電影報》相關報道。
(作者單位:中國藝術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