敗鑒參考:
施樂:贊助增加債務負擔
2003年10月,贊助奧運40年的施樂宣布退出TOP,此舉是施樂財政緊縮的經營行為。自從1999年8月發(fā)出第一次盈利警告以來施樂股價一路走低,2001年5月的財務丑聞又使施樂損失了巨額資金,2002年負債額已高達213億美元。面對6000多萬美元的贊助費,力不從心的施樂只能割舍。
IBM:矯枉過正陡添壓力
同樣與奧委會合作40年的IBM,2000年后也說了拜拜。亞特蘭大奧運IBM作為計算機系統(tǒng)的承辦商,提供信息時出現了低級錯誤,如將拳擊選手身高說成0.7米或7米。為在悉尼重新贏得口碑,IBM出動技術人員和志愿者7000人,提供24小時服務等,花費超過1億美元。之后IBM希望縮減贊助額的談判未果,成為繼續(xù)合作的最大障礙。
銳步:耐克偷襲猝不及防
銳步是亞特蘭大奧運會正式鞋類供應商,但被人們誤以為供應商是耐克。當時耐克在奧林匹克城和公園旁設立體驗中心,舉行觀眾免費參與活動和派發(fā)門票掛繩。當戴著耐克標志掛繩的觀眾出現在場館時,人們誤會耐克是贊助商。耐克成功的伏擊營銷,對銳步卻是慘痛的失敗。
UPS:悉尼奧運會UPS原可通過投遞賽票來提升知名度,但是由于當地沒有足夠人員,只得請郵政部門去做,失掉絕好機會。
雅典奧運會TOP恒康保險沒從主流媒體上得到報道,觀眾幾乎一無所知。繼續(xù)參與北京奧運,恒康除了增加曝光率,還需要更周詳的綜合改進計劃。
敗局原委
贊助商應該具有高瞻遠矚的眼光,掌握奧運對品牌塑造的精髓。缺乏通盤考慮、設計和執(zhí)行的贊助,只圖一時揚名,結果只會既傷了企業(yè)的元氣,又無法得到理想的回報。
1. 盲目燒錢
贊助奧運會可以算得上這個世界上最昂貴的贊助,如果無視自身現實情況,很可能成為一場得不償失的“燒錢運動”。正如伊 利集團品牌管理部總監(jiān)江天所指,必須“謀定而后動”。
2. 缺乏謀略
北京奧運營銷的競爭力度將進一步加大,對本土贊助商經驗、能力考驗更大,而大多數企業(yè)并沒有完備的組織、機制、計劃。有些企業(yè)仍然停留在“表面文章”,沒有意識到借奧運之機開發(fā)新產品的重要性。據了解,許多企業(yè)成為贊助商后,僅僅在商標前加了一個會徽,企業(yè)內部甚至沒有專門部門或人負責奧運項目。
3. 耐心不足
奧運營銷是長期的經營,追求一時的轟動效應并不明智。搜狐副總裁陳陸明說,奧運輻射影響廣泛長遠,不能以結果為導向而不擇手段,那如同使用興奮劑,會被嚴令驅逐。
只有那些注重長遠利益的企業(yè)才會不敗于奧運,奧運給企業(yè)的增益將是多元化、復合型、持久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