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乙肝抗病毒治療已經取得重大進展,以核苷類抗病毒藥物為代表的一批新藥,在臨床一線發(fā)揮著舉足輕重的治療作用。這批藥物包括恩替卡韋、阿德福韋、替諾福韋、替比夫定、恩曲他濱、拉米夫定等。最早使用的第一代核苷類抗病毒藥物,例如更昔洛韋、泛昔洛韋等,由于療效不佳以及不良反應嚴重等問題,現已不再用于治療乙肝。第二代核苷類抗病毒藥物的代表是拉米夫定,該藥自1999底開始在我國使用,抑制病毒作用非常顯著,沒有明顯不良反應。但是隨著用藥時間的延長,發(fā)現該藥容易出現病毒變異耐藥現象,而且以每年15%~20%的速度遞增,導致抗病毒治療的效果銳減,有些患者病情會加重。因此,拉米夫定也不是長期治療的理想藥物。隨著第三代、第四代核苷類抗病毒藥物的涌現,拉米夫定已經逐漸淡出一線藥物,取而代之的是恩替卡韋、阿德福韋,以及即將上市的替比夫定、替諾福韋、恩曲他濱等?,F在我國正在使用的恩替卡韋抑制乙肝病毒的速度最快,該藥在美國使用已經三年有余,發(fā)生變異耐藥現象僅為3%左右。阿德福韋長期使用時發(fā)生變異耐藥現象也比較少見,但是該藥抗病毒能力相對較弱,大劑量使用可能會造成腎臟損害。
乙肝抗病毒治療是一項艱苦、長期的攻堅戰(zhàn),對于病情已經發(fā)展為肝硬化的乙肝患者來說,抗病毒治療是終身性的;對于一般的慢性乙肝患者,至少要花費2年以上時間。
對于乙肝病毒e抗原陽性的乙肝患者(俗稱為“大三陽”),一旦符合以下條件,就要抗病毒治療:(1)乙肝病毒DNA定量檢測大于105/毫升。(2)谷丙轉氨酶水平升高,如果肝功正常,需做肝穿檢查,如果肝穿病理檢查結果顯示炎癥活動程度大于2級水平,也需要進行抗病毒治療。治療終點的重點是:采用PCR方法檢測乙肝病毒DNA陰轉,乙肝病毒e抗原/e抗體發(fā)生血清學轉換(乙肝“大三陽”轉為乙肝“小三陽”),這種現象出現后再鞏固治療12個月方可停藥。如果有條件的話,最好在治療終點時做肝穿檢查,如果肝穿免疫組化結果顯示,乙肝病毒核心抗原已經消失,此時停藥更加保險。對于乙肝病毒e抗原陰性的乙肝患者(俗稱乙肝“小三陽”,這些患者雖然乙肝病毒e抗原為陰性,但是乙肝病毒DNA檢測始終為陽性。這類乙肝患者病情更加復雜,治療更有難度),這類患者只要符合以下條件就要抗病毒治療:(1)乙肝病毒DNA定量檢測大于104/毫升。(2)谷丙轉氨酶水平升高,如果肝功正常,需做肝穿檢查,如果肝穿病理檢查結果顯示炎癥活動程度大于2級水平,也需要進行抗病毒治療。這部分患者抗病毒治療需要無限期長期進行。
對于處于代償期的早期肝硬化患者,如果乙肝病毒DNA定量檢測大于103/毫升,無論肝功正常與否,都要進行抗病毒治療,選用的藥物為恩替卡韋或者阿德福韋,需要長期不間斷服用。
對于處于失代償期的晚期肝硬化患者,只要乙肝病毒DNA定量檢測為陽性,無論定量數值高低,都要進行抗病毒治療。此時可以選擇拉米夫定或是恩替卡韋,或是聯合阿德福韋治療,需要長期不間斷服用。如果需要進行肝移植的患者,需要在手術前提前使用,手術后堅持服用。肝硬化患者的抗病毒治療是終身性的,一旦使用核苷類抗病毒藥物,就要堅持到底,不能半途而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