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要擁有一種“一笑百慮忘,松風奏笙竽”的寬闊胸襟難,要保持一份“不愁屋漏床床濕,且喜溪流暗暗深”的豁達心境亦難。難在哪里?難在名利的欲望太熾,總也難以灑脫;難在社會競爭造成的心理壓力太大,總也難以超脫;難在各種挫折和不幸造成的心理創(chuàng)傷太深,總也難以解脫。于是,現(xiàn)在社會上常見愁眉苦臉,少見笑逐顏開;常見郁郁寡歡,少見興高采烈。高興微笑,在一些人看來已是奢侈品;而精神疲勞、心理抑郁,已成為“流感”在人群里蔓延。沒有歡笑、情緒不佳,意味著我們總是“活得好累”,意味著我們總是被欲望所奴役,意味著我們總也走不出生活的種種陰影。缺乏快樂,將滯緩我們前行的腳步,使生活黯然失色,甚至導致多種疾病,損害免疫系統(tǒng),危及我們的健康甚至生命。
快樂真的離我們那么遠嗎?這里有一則故事:一群年輕人到處尋找不到快樂,就去向老師蘇格拉底請教,蘇格拉底說:“你們還是先幫我造一條船吧!”
是年輕人暫時把尋找快樂的事兒放在一邊,找來造船的工具,用了七七四十九天,造成了一條獨木船。年輕人把老師請上船,一邊合力蕩漿,一邊齊聲唱起歌來。蘇格拉底問:“你們快樂嗎?”年輕人齊聲回答:“快樂極了!”蘇格拉底用事實啟發(fā)我們:快樂無須尋找,快樂其實源于我們的內心,快樂就在我們的身邊。正所謂“境由心生”。快樂是一種感覺,當我們感覺快樂時,快樂就會翩然來到。我們不是缺少快樂,而是缺少對快樂的發(fā)現(xiàn)和感受。
要快樂就應該懂得自足,保持一份淡泊。我們總以為自己有更多的事情要做,為文憑而讀書,為高攀而諂媚,為身份而沉默,為拉關系而卑屈,為談戀愛而看戲,為流行而穿著。庸俗的價值觀使我們的心靈蒙受了太多的污垢,我們擔心失去的東西太多:薪水、職稱、地位、榮譽,我們企圖抓住一切,惟獨放飛快樂。而欲望過多便永無快樂,自足方能常樂,淡泊方能明志,寧靜方能致遠。
要快樂就應該淡化痛苦,保持一份平和,人生可能遭受的不幸和挫折太多了,突至的厄運、飛來的橫禍、意外的打擊,往往使我們不堪重負,于是沉湎痛苦,深陷煩惱,難以自拔。淡化痛苦不是自欺欺人的丟棄一切煩惱和哀愁,而是在痛苦之時不委頓,在郁悶之時不消沉,在失落之時不放棄,在絕望之中看到希望,以一種輕松心情,以一種達觀的態(tài)度,去越過不幸與挫折。
快樂與財富無關,與名位無關,錦衣玉食不一定比素衣淡飯者快樂,高官厚祿者不一定會比引車賣漿者快樂。“春風入手,樂事自應隨處有”。劉恒小說《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中的張大民,生活在社會底層,一家三口住在中間長有一棵樹的小屋里,下崗沒有工作只得四處推銷熱水瓶,生活的艱難并沒有使他悲觀消沉,他仍不改愛耍貧嘴的習慣沒事常常偷著樂。張大民的活法雖不可完全效仿,但確實有可取之處。
錢鐘書先生說:“快樂在人生里,好比引誘小孩吃藥的方糖,更像跑狗場里引誘狗賽跑的電兔子。幾分鐘或者幾天的快樂賺我們活了一世,忍受著許多痛苦。我們希望它來,希望它留下,希望它再來。”讓我們以“莫思樂事年年減,且喜春花年年開”的心態(tài),去感受和體味快樂吧。真的,快樂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