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鶴樓位于湖北省武漢市長江邊的蛇山上,始建于三國時期,是我國江南三大名樓之一,有“天下絕景”之稱。古往今來,騷人墨客紛紛登臨攬勝,留下了無數(shù)傳唱千古的不朽詩篇。李白的兩首黃鶴樓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和《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雖是一人一地之作,卻情隨事遷,風(fēng)格迥異,耐人玩味。
一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lián)P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唯見長江天際流。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送別詩有特殊的情味,可以說表現(xiàn)的是一種充滿詩意的離別。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這是同另一位同樣是風(fēng)流瀟灑的詩人的離別,還因為這次離別跟一個繁華的時代、繁華的季節(jié)、繁華的地區(qū)以及繁華的年紀相聯(lián)系。
李白與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剛出四川不久,正當(dāng)年輕快意的時候,他眼里的世界,還像黃金一般燦爛。比李白大十多歲的孟浩然,這時已經(jīng)詩名滿天下。他給李白的印象是陶醉于山水之間,自由而愉快的,所以李白在《贈孟浩然》詩中說:“吾愛孟夫子,風(fēng)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云?!痹僬f這次離別正是開元盛世,太平而又繁榮,季節(jié)是煙花三月,是春意最濃的時候。此時,黃鶴樓上的李白心里沒有什么憂傷和不愉快。相反地,他認為孟浩然這趟旅行快樂得很,他向往揚州,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邊送別,一邊心也跟著飛翔,胸中有無窮的詩意隨著江水蕩漾。李白眼中的黃鶴樓也自然繁花似錦。
“故人西辭黃鶴樓”,這一句不光是為了點題,更因為黃鶴樓乃天下名勝,可能是兩位詩人經(jīng)常流連聚會之所。因此一提到黃鶴樓,就帶出種種與此處有關(guān)的富于詩意的生活內(nèi)容。而黃鶴樓又是傳說中仙人飛升遠去的地方,這和李白心目中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揚州,又構(gòu)成一種聯(lián)想,增加了那種愉快的、暢想曲似的氣氛。
“煙花三月下?lián)P州”,在“三月”上加“煙花”二字,把送別環(huán)境中那種詩意的氣氛涂抹得尤為濃郁。“煙花三月”不僅再現(xiàn)了那暮春時節(jié)、繁華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時代氣氛。此句意境優(yōu)美,文字綺麗,清人孫洙譽之為“千古麗句”。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痹姷暮髢删淇雌饋硭坪跏菍懢?,但在寫景中包含著一個充滿詩意的細節(jié)。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經(jīng)揚帆而去,他還在江邊目送遠去的風(fēng)帆。李白望著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漸模糊,消失在碧空的盡頭,可見目送時間之長。帆影已經(jīng)消逝了,李白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蕩蕩地流向遠遠的水天交接之處?!拔ㄒ婇L江天際流”是眼前景象,可是誰又能說是單純的寫景呢?李白對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不正體現(xiàn)在這富有詩意的神馳目注之中嗎?詩人的心潮起伏,不正像浩浩東去的一江春水嗎?
總之,這是一場兩位風(fēng)流瀟灑的詩人毫不傷感的極富詩意的離別。對李白來說,黃鶴樓是花團錦簇的黃鶴樓,人生也是花團錦簇的人生。
然而,四十年后當(dāng)李白再一次來到黃鶴樓時已是物是人非,繁華不再了。
二
一為遷客去長沙,
西望長安不見家。
黃鶴樓中吹玉笛,
江城五月落梅花。
這首《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是李白乾元元年(758年)流放夜郎遇赦返回,經(jīng)過武昌時游黃鶴樓所作。詩中寫游黃鶴樓聽笛,抒發(fā)了詩人的遷謫之感和去國之情。西漢的賈誼因指摘時政,受到權(quán)臣的讒毀,貶官長沙。李白也因永王李璘事件受到牽連,被加以“附逆”的罪名流放夜郎。所以詩人引賈誼為同調(diào)。“一為遷客去長沙”,就是用賈誼的不幸來比喻自身的遭遇,流露了無辜受害的憤懣,也含有自我辯白之意。但政治上的打擊并沒使詩人忘記國事。在流放途中,他不禁“西望長安”,這里有對往事的回憶,有對國運的關(guān)切和對朝廷的眷戀。然而,長安萬里迢迢,對遷謫之人來說是多么遙不可及??!望而不見,不免感到惆悵。聽到黃鶴樓上吹奏《梅花落》的笛聲,感到格外凄涼,仿佛五月的江城落滿了梅花。
詩人巧借笛聲來渲染愁情。王琦注引郭茂倩《樂府詩集》此調(diào)題解云:“《梅花落》本笛中曲也。”江城五月,正當(dāng)初夏,當(dāng)然是沒有梅花的,但由于《梅花落》吹得非常動聽,便仿佛看到了梅花飄落的景象。梅花是寒冬開放的,景象雖美,卻不免給人以凜然生寒的感覺,這正是詩人冷落心情的寫照;同時也使人聯(lián)想到鄒衍下獄六月飛霜的歷史傳說。由樂聲聯(lián)想到音樂形象的表現(xiàn)手法,就是詩論家所說的通感。詩人由笛聲想到梅花,由聽覺訴諸視覺,通感交織,描繪出與冷落的心境相吻合的蒼涼景色,從而有力地烘托了去國懷鄉(xiāng)的悲愁情緒。所以《唐詩直解》評此詩“無限羈情笛里吹來”。清代的沈德潛說:“七言絕句以語近情遙、含吐不露為貴,只眼前景,口頭語,而有弦外音,使人神遠,太白有焉。”這首七言絕句,正是以“語近情遙、含吐不露”見長,使人從“吹玉笛”“落梅花”這些眼前景、口頭語中,聽到了詩人的弦外凄涼音、蕭瑟意。
這兩首詩同出自李白之手,同樣寫黃鶴樓,情感意境卻大相徑庭,不免讓人掩卷嘆息。這正是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人生軌跡的真實寫照,從意氣風(fēng)發(fā),宛若三月煙花般燦爛,到兩鬢斑白,聞笛感傷的凄楚,黃鶴樓都為他一一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