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探究
《沁園春·長沙》分上下兩闋。上闋從不同的視覺角度(遠、近、仰、俯),著斑斕絢麗之色彩(紅遍、碧透),點面結合,盡態(tài)極妍地描繪了一幅生機勃勃的湘江秋景圖。整幅畫面凝重濃烈,充滿強勁的搏擊力度。雄麗的大自然猛烈地叩擊著詩人的心胸,詩人不禁浮想聯翩,眼前現出一幅幅難忘的戰(zhàn)斗生活的畫面,并由此自然過渡到下闋。在下闋中,詩人極力抒寫年輕的革命同學一同讀書、一同探索,年富力強、朝氣蓬勃的年華之美,極力抒寫革命同學奮發(fā)向上、慷慨陳詞、氣宇軒昂的才情之美。最后將所有回憶凝結在“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之上,藝術地回答了上闋提出的問題。
教學設想
1.全詞兩幅畫面都寫得雄闊壯麗、氣韻飛動。全篇一問一答,在問答之間充分抒發(fā)了革命者戰(zhàn)天斗地、飛揚慷慨、包舉宇內的壯志與豪情。應該引領學生充分感知并進入到這種藝術境界之中。學生領悟全詞時的情緒應該始終是高昂的,詞中洋溢的精神應該深化到學生的血液中,形成他們今后前進的力量。
2.提高學生讀詞的素養(yǎng),要求學生反復品味語言。這首詞可謂字字傳神、步步有景。要以反復品味語言為路徑,引領學生充分領略詞中飽滿激越的情感與博大浩瀚的藝術境界。
教學過程
一、導入:整體感知
1.導入:激發(fā)興趣
作為詩人,毛澤東是政治家詩人;作為政治家,毛澤東是詩人政治家。正是毛澤東那不平凡的人生經歷和豐富的人格素養(yǎng),造就了別具一格的詩風,使典雅的舊體詩詞和中國革命的歷史風云緊緊地融合在一起。
毛澤東的每一首詩都洋溢著他的個性情懷。如果讀懂了他,便讀懂了20世紀中國歷史舞臺上演的悲歡離合;如果讀懂了他,便讀懂了中國的過去,并加深了對現在和未來的理解。
(從宏觀的角度概括毛澤東的詩詞創(chuàng)作,闡發(fā)詩人與作品的關系,剖析主席詞的現實意義。引領學生的認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2.誦讀:投入身心
(讀的環(huán)節(jié)很重要,關系到這節(jié)課的成敗。在讀中實際上已經包含著對全詞的準確理解。這個環(huán)節(jié),教師的領讀至關重要,教師要用自己的火點燃學生的火,要用學生彼此之間的火將他們點燃。)
3.結構:初步把握
幫助學生理清全詞結構:
“獨立寒秋……橘子洲頭”:人物、時令、地點;
“看萬山紅遍……萬類霜天競自由”:描繪湘江秋景圖;
“悵寥廓……誰主沉浮”:小結與過渡;
“攜來百侶曾游……浪遏飛舟”:描繪少年才情圖。
二、探究:品讀欣賞
1.了解背景
長沙是毛澤東早期求學和從事革命活動的地方。1925年秋,毛澤東離開故鄉(xiāng)韶山,去廣州主持農民運動講習所,途經長沙,重游橘子洲,感慨萬千,寫下了這首詞。
(學生簡要了解背景即可,不必作長篇贅述。介紹得太多,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也會削弱語文課的性質。)
2.明確方法
詩歌的創(chuàng)作與欣賞都離不開想象,詩人創(chuàng)造詩的形象要靠想象,讀者正確地把握詩人的藝術構思并且再現詩人創(chuàng)造的形象也要靠想象。想象得以順利展開,依托的是一些關鍵詞。
(依托重點詞語進行想象是詩歌鑒賞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方法。)
3.品賞上闋
(1)在上闋中,哪個字啟發(fā)了你的聯想,啟發(fā)了你怎樣的聯想?
明確:“立”既有“站立”之意,又有“挺立”“肅立”,甚至“聳立”“壁立”“屹立”“矗立”之意,作者將這一形象放在詩篇之首,突出了卓爾不群的個性以及勇于承擔革命重任的氣度與豪情。
(學生的能力要在實際的語言操作中培養(yǎng)。對關鍵詞語的品評,要結合詩歌創(chuàng)作的背景展開。“獨”“寒”“去”都起到了作用,但最主要的是“立”,這一點要在學生的討論中得到確認。)
(2)閱讀“看”字所領起的詩句,談談作者筆下的秋天具有怎樣的特點,你是如何看出來的。
明確:①概貌:“萬山”,寫山勢之綿延;“層林”,寫樹木之深茂;“漫江”,寫河水之充盈;“百舸”,寫船只之眾多;“長空”,寫秋空之開闊;“淺底”,寫江水之明澈。通過這些景物突出了秋之概貌——壯闊、深廣、明麗。②色彩:“紅遍”“盡染”“碧透”,寫出了秋的絢麗濃重。③力量:“爭”“擊”“翔”寫出了秋的強健自由。通過概貌、色彩、力量三方面的描繪,我們可知詩人筆下的秋天是壯闊、深廣、明麗的,它的色彩是絢麗濃重的,它的力量是強健自由的。
(學生此部分的回答是零散的、片段的,要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整合,得出綜合性的認識。整合的方式要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應多種多樣。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旨在讓學生抓住關鍵詞語,進入詩歌意境。在鑒賞的過程中,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歸納、整合、概括、提升的綜合能力。)
(3)如果用詩中的—個字概括秋,該是哪個字,秋天的整體特點是什么?
明確:是“競”字,它不僅寫出了秋貌,更顯出了秋神。秋是生機勃勃的,有著強健有力的精神狀態(tài)與生命狀態(tài)。
(關于上闋的三問力求簡潔明快,切入實質,環(huán)環(huán)相扣,一氣呵成。力求通過切實有效的方法進入詩歌的意境,深切體會詩歌所傳遞的感情。)
(4)過渡銜接
面對如此的秋景、秋神,作者想到自己將要去完成的革命任務,不禁感慨萬千,面對蒼茫廣闊的大地,發(fā)出了“誰主沉浮”之問,很自然地帶出下闋。
4.品賞下闋
(1)重點閱讀“憶”所領起的幾句,抓住詩句中的關鍵詞分析:在崢嶸的歲月中“百侶”具有什么特點?
明確:“恰”“正”“方”極寫出他們的年華之美,“茂”“遒”極寫出他們的才情之美。
(2)在最后三句中,你認為哪些詞最富聯想,它使你想到了什么?
明確:“擊”與“遏”是兩個充滿力度的詞語,吟詠這三句,我們感覺到一股強勁的力量撲面而來。這種力量不僅是來自身體的,而且是來自精神的。
(抓住關鍵詞,學生的討論、認知就不會空泛。鼓勵學生的創(chuàng)見,教師在學生討論的過程中,要注意引發(fā)、整合、提煉。)
三、總結:統(tǒng)觀全篇
上闋描繪湘江秋景,即景抒情,提出蒼茫大地應由誰來主宰的問題。下闋通過回憶形象地概括了早期共產主義戰(zhàn)士的戰(zhàn)斗風貌和豪邁氣概,藝術地回答了誰主沉浮的問題。
教學反思
好課的基本標準就是要實實在在。本課追求的是這樣幾個實實在在:第一個就是切實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整節(jié)課圍繞學生的學習過程來展開,努力促成學生的精彩生成。第二個就是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一個切實的“抓手”,有了這個“抓手”,學生的學習才能有效地展開,才能創(chuàng)造出我們期待的精彩。第三個就是讓學生切實走近詩歌創(chuàng)設的藝術境界,讓這個強大的磁場感染他們,潛移默化地影響他們。第四個就是切實發(fā)揮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既體現在對整節(jié)課的設計中,也體現在學習過程展開后對學生無形而切實的幫助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