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被貶黃州的凄苦與掙扎成就了他的曠達與超然,《赤壁賦》一文流露出的瞬時感情巨變則體現(xiàn)了他當時復雜、難言的微妙心境:月夜泛舟—樂,壯志難酬—悲,參悟人生—喜。
一、游赤壁之樂
蘇軾于明月之夜泛舟赤壁,盡情游玩,其樂主要表現(xiàn)在六個方面。
同游之樂——“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這里的蘇軾不像李清照“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不像柳宗元“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而是邀約了朋友,共同分享游玩的樂趣。一個樂趣與人分享,就能變成雙倍的樂趣。
飲酒之樂——“舉酒屬客”。雖說借酒澆愁愁更愁,但那是指結果,是因為酒醉又酒醒后更加空虛、寂寞。應該說推杯換盞、觥籌交錯的過程還是其樂融融的。不然,怎會有“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怎會有“舊酒沒,新醅潑,老瓦盆邊笑呵呵”?怎會有“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吟詩之樂——“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大凡文人一讀起詩來就會興致勃勃,就會很快樂,尤其蘇軾所誦的美人詩:“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詩中那種明麗鮮艷而又平和靜穆的意境美更是令人陶醉。
賞景之樂——“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這里主要勾勒了秋風、秋月、秋水所繪制的美麗夜景,可謂秋風爽、秋月明、秋水旺,真是景美而情歡。
縱游之樂——“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真是任意飄蕩,不知西東,這種迎風破浪、任意馳騁能使人胸中所積聚的郁憤在瞬間得到極大的釋放。
忘情之樂——“浩浩乎如憑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此時樂到極點,仿佛自己超脫塵世,化做仙人,“欲上青天覽明月”,只是“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二、望美人之悲
“于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蘇軾樂到極點,就不再誦詩,而是唱起了歌。歌詞是:“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蹦敲?,如此快樂的蘇軾是如何突然轉悲的呢?因為客人的簫聲,“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蔽覀儾唤獑枺褐魅巳绱烁吲d,客人卻簫聲悲涼,豈不掃興?但仔細一想,非也。相反,客乃主之知音也。因為客是“倚歌而和之”,一個“和”字,分明告訴我們歌聲中已暗含了悲涼。歌聲何以含悲涼?揣摩歌詞可知,“望美人”便是癥結所在,“美人”一詞含意豐富,在此當指蘇軾的理想、抱負。他有“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的建功立業(yè)之志,然而卻壯志難酬。歌詞里的“桂”“蘭”既可指質地芳醇的木材,又暗喻了蘇軾高尚的節(jié)操;“溯”既是說小船逆流而上,又暗指蘇軾為功業(yè)努力奮斗;“渺渺”既指江面空間上的遼闊,又指蘇軾思慮的遙遠:實現(xiàn)人生之志多么渺茫??!因此,蘇軾外似“樂甚”曠達,內實凄苦悲涼。故而簫聲“如怨如慕,如泣如訴”,像是在埋怨小人,仰慕英雄,又像是在哭泣被貶,訴說心志。
具體來說其悲也表現(xiàn)在六個方面。
人生平淡。曹操“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自己卻“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尊以相屬”。懷古而傷今,自己也是滿腹經(jīng)綸,胸懷濟世之才,卻在江邊捕魚砍柴……,與英雄相比,真是可嘆可悲。
人生短暫。人生如“寄蜉蝣于天地”,故“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想到一個人用畢生的精力也難以實現(xiàn)報國之志,何況自己蹉跎歲月,那結果豈不更是“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人生渺小?!懊鞙婧V凰凇保松煨〉萌绱蠛@锏囊涣I匙?,可有可無。縱有補天之才,可面對朝中小人的“暗流”,也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人生矛盾。蘇軾身在江湖,心懷魏闕,可是想入世,卻“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想出世,“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卻“知不可乎驟得”,故只能“托遺響于悲風”。
人生無常。曹操雖一世之雄,可也有“困于周郎”的時候,況且“而今安在哉”?周郎雖“羽扇綸巾,雄姿英發(fā),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可讓人聯(lián)想到的是少壯而夭。自己雖一生勤政,卻遭“烏臺”之難。真是人生無常,前途未卜??!
想到短暫、渺小、痛苦、無常的人生,真是悲不自勝。然而,作者是如何解開愁結、轉悲為喜的呢?
三、悟人生之喜
有句對聯(lián)說:“翁之樂者山林也,客亦知夫水月乎?”解開作者愁結的當是水與月。在這里,作者通過水和月對人生的參悟包含了三個層次:物我無盡、物各有主、共適風月。
通過水月不變之理,明白“物我無盡”。水的變化是“逝者如斯”,月的變化是“盈虛者如彼”;水的不變是“而未嘗往也”,月的不變是“而卒莫消長也”。所以,“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從變的角度看,萬物與“我”都在變化,石頭也會風化,地球也在變化,人每分每秒都在進行新陳代謝,人的生、老、病、死都證明了人時刻在變化。從不變的角度看呢,又都是“物我無盡”,即“我”是不變的,這是說客觀存在的事實是改變不了的,比如說“我”于1082年7月15日夜游赤壁這一客觀事實是不會變的;再者,綿延不絕的人類歷史是無窮盡的,張若虛的“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道出了人類的無窮、宇宙的永恒,那么“我”是人類的一分子,參與過人類的活動,自然也是“無盡”的。
通過對多舛仕途的反思,明白“物各有主”。這里的“物各有主”是說萬物各有自己固有的屬性,如動物有動物的屬性,植物有植物的屬性,我們不應該破壞它。蘇軾當然也自有獨特張揚的個性,因而有些“物”他是不能擁有的。對蘇軾來說這個“物”就是指身外之物,說具體一點就是指功名。“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的意思是說:功名非我強求可得。那怎么辦呢?暫時淡泊功名,徜徉山水吧!
通過比照得“道”先賢,明白“共適風月”?!拔┙现屣L,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這是說功業(yè)有主,而清風明月無主,可以盡情享受。要像陶淵明那樣“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像李白那樣“相看兩不厭,惟有敬亭山”。不過,蘇軾的寄情山水與李白相類似,而與陶淵明不同。陶淵明是達到了忘我的程度,是將主體與客體融為一體,像水中之鹽,物我兩忘,天人合一,是一種“至人無己”的境界。蘇軾只是寄情山水,青山是青山,我是我,主客體是對峙的,像水里的石子,身在其中,但并不與水融為一體。當然,這也是達觀的、灑脫的。
總之,“我”與萬物一樣是變化的,但“我”生存過,又和萬物一樣是不變的?!拔摇笔亲匀坏囊徊糠?,所以應該順應自然,順從天道。至于功名,不可取則莫強求。閑時就去游山玩水,享受清風明月。想到這一層,作者就轉悲為喜,喜中之喜是參悟了人生之理。
但無論怎樣,蘇軾的豪放不是徹底的,他一邊唱“大江東去”,一邊嘆“人生如夢”;他的曠達不是徹底的,他一邊欣賞“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一邊沉思“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他的樂和喜也不是徹底的,他一邊論說“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一邊向往“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可見在經(jīng)歷了“烏臺詩案”之后,雖能死里逃生,但畢竟嘗盡了人情冷暖、世態(tài)炎涼,心靈的創(chuàng)傷是無法愈合的,因而文中流露出的泛舟之樂、“更酌”之喜是短暫的,更多的是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