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管理哲學,概括成一句話,就是“用文化發(fā)展人”。
“文化”一詞往往被解釋得很玄。我認為,文化就是人生存和生活的方式。人的行為方式構成了文化,反過來文化又支配著人的日常生活。恩思特·卡西爾說,“作為一個整體的人類文化,可以被稱作人不斷解放自身的歷程”。這也就是說,文化促進著人的自我優(yōu)化、自我完善和自我發(fā)展。管理是通過計劃、組織、領導、控制等手段,以實現組織既定目標的活動過程。它有控制、約束和規(guī)范之意。而管理的本質是激勵與鞭策,是引導與促進,是熏陶與感染。從這個意義上說,與其進行“管理”,不如引導“發(fā)展”。通過喚醒、激發(fā)、引導,讓其組織和成員得到最充分的發(fā)展。因此,“用文化發(fā)展人”即是在管理活動中,先把“管理者的‘追求’、教育者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需求’”建構成“文化”:然后再用形成的“文化”陶養(yǎng)人的心靈,提升人的境界,滋潤人的成長,從而賦予生命新的意義,促進人的健康和諧發(fā)展。
用文化發(fā)展人,就是用高尚的精神熏染人。領導者根據自己的管理哲學把大家對教育的理解和學校的使命、愿景、理念通過各種有效的途徑形成影響學校發(fā)展的價值觀,并落實到師生認同的思維方式、價值準則、道德規(guī)范等方面,最終升華成為全體師生為之奮斗的信仰。在長期的實踐中,無論是集體活動,還是個體言行;無論是教育活動,還是管理行為;無論是教師教學,還是學生學習,大家都會自覺追求信念,尊重信念,實踐信念。用文化發(fā)展人,就是用鮮活的生活滋養(yǎng)人。廣大師生員工演繹了一則又一則創(chuàng)新故事,創(chuàng)作了一篇又一篇美文佳作,探究了一個又一個人生難題,經歷了一件又一件成長趣事……大家把這豐富的生活編織成壯錦、譜寫成贊歌、撰寫成大書。經歷者回顧了生活的歡悅,創(chuàng)造了生活的幸福;享受者感受了生活的經驗,豐富了生活的閱歷。用文化發(fā)展人,就是用智慧的行為引領人。學校成員的言談舉止、待人接物、交流方式等形成特有的規(guī)范,展現特有的風范。許多人能夠秉承這些優(yōu)秀傳統,嚴于律己,自我管理,模范執(zhí)行。少數人偶爾越“雷池”,也會受到榜樣的影響,自主糾正,自我完善。
不同的學校文化產生不同的教育行為,塑造不同素質的人。校長要辦好學校,首要任務就是打造優(yōu)秀的學校文化。洪澤外國語實驗學校創(chuàng)建于2003年,它的教師主體源自有著近50年辦學歷史和文化積淀的縣實驗小學,從這個意義上講,它既是一所新校,同時也是一所老校。因此,在建構這所學校的文化時,既要從老校的歷史傳統中挖掘學校文化建設的資源,還要根據教育發(fā)展的時代要求和新校的實際情況,提煉自己的文化。在建構過程中,把“真實的學校文化”——學校發(fā)生的原本習以為常的事件,進行有意識變革。努力形成“構想的學校文化”——讓這樣的事件走近自己的教育理念。在“做文化”的過程中,讓師生員工形成“共同體”——擁有共同的理想、信念、行為準則和做事方式。由此我們形成了以“追求智慧”為精神內核的外國語實驗學校文化。
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智慧文化這方“水土”,滋養(yǎng)著在這里生活和學習的師生,影響著他們的成長與發(fā)展。我們圍繞“建智慧學校,塑智慧教師,育智慧學生”的辦學目標,建構智慧教師文化、智慧學生文化、智慧環(huán)境文化、智慧課程文化、智慧活動文化和智慧管理文化。通過文化建構,讓師生形成共同的價值取向——追求智慧,生成“文化力”;同時,開展切實可行的教育實踐活動,將“追求智慧”內化為大家的行為,變成“內驅力”:最后,在實踐中提升、發(fā)展和光大,轉化為“發(fā)展力”。以此來促進學生、教師和學校自主發(fā)展。幾年來,“追求智慧”的學校精神,像一盞明亮的燈塔,引領著每一個人:像一個巨大的磁場,吸引著每一個人;像一縷溫和的陽光,沐浴著每一個人;像一只無形的大手,鞭策著每一個人?!白非笾腔邸背蔀槿熒奈幕杂X。
荷蘭哲學家皮爾森說過,“所有的文化,即使是最原始民族的文化也不例外,都可以看作是人對周圍力量施加影響的方式”。在學校管理中,無論是“人管”,還是“制度管”,都會對被管理者形成一定的約束。相反,我們踐行“用文化發(fā)展人”,這既是對學校管理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又是對教育最真切的追尋和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