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實施應成為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構建知識、提高技能、磨礪意志、活躍思維、展現個性、發(fā)展新知和拓展視野的過程。英語課程在目標設定、教學過程、課程評價和教學資源的開發(fā)等方面都突出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學生的發(fā)展是英語課程的出發(fā)點和歸宿。然而在現實的英語教學中,以教師為本,以教材為本,以考核為本的現象卻屢見不鮮。那么,怎樣運用新課程理念,以學生為中心,真正做到以人為本呢?筆者認為,要從以下幾方面人手:
一、要為學生搭建自主發(fā)展的舞臺
[案例一]重問答,輕展示
(高年級課堂)在新課開始前的復習環(huán)節(jié),教師提了一連串的問題:What day is ittoday? What’s thedate today? What’sthe weather liketoday? What’s inthe classroom? Isthere a map on the wall? How many studentsare there in the classroom?…學生就老師的問題作出相應的回答,然后進入新授環(huán)節(jié)。
[反思]在英語課的復習環(huán)節(jié)中,大多數教師采用“師問生答”的形式。這些提問有的是日復一日進行的,有的則是圍繞近幾個單元展開的。然而看似無可非議的教學流程卻暴露出了一個極大的問題:在這里,學生只需被動地回答老師的提問。老師是主角,學生的舞臺在哪里?無疑是被老師搶占了。很多學生對老師一成不變的提問早已有了懈怠心理,卻也只能被動接受。因此語言水平得不到提高,交際能力也得不到發(fā)展。如果課堂教學只是師講生聽、師問生答,那無疑是剝奪了學生自主發(fā)展的權利。那么,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呢?這就要求教師以學生的能力發(fā)展為目標,在安排復習環(huán)節(jié)時要注重學生的自主發(fā)展,激發(fā)學生的積極主動性,為學生提供自我展示的舞臺:講一個英語故事;表演一個課本劇;唱一首英文歌曲;當一回英語小老師……讓學生在這個小小的舞臺上日益鍛煉、成長。
二、要尊重、激勵學生的求異思維
[案例二]重設計,輕“生成”
句型操練時,教師為了創(chuàng)設真實的情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事先準備好了幾個動物玩具?!癢hat would you like?”老師問道?!癐’d like a toy cat.”一位學生答道?!癎ood.Here you are.”老師笑瞇瞇地將準備好的玩具遞給了該學生。又繼續(xù)向另一位學生發(fā)問,“What about you?”“I’d like a toy panda.a toy monkeyand a toy rabbit.”老師一聽,慌了:原本準備叫幾位學生操練的句型一下子被一個學生“發(fā)揮”完了。情急之下,該老師說道,“You can only have one toy.”學生只能更正道,“I’d like a toy panda.”隨后,笑容又回到了該教師臉上。
[反思]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的關鍵是讓學生通過真實的情景操練“What would you like?”“I’d like…”的句型。在示范的過程中,教師對課堂“突發(fā)事件”采取了“有效措施”,使事先設計好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得以“順利”實施。但這種處理方式忽視了學生的真實體驗和求異思維,將課堂生成的有效資源摒棄不顧,實在可惜。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越來越認識到:要關注學生在課堂上出現的意外,在關注中生成新的教學資源和學習資源,我們的課堂才會從靜態(tài)呈現轉化為以動態(tài)生成方式推進教學活動的過程。如果該教師能重新設計教學思路:“Hereyou are.Look!I have no toys now.Boys and girls.youcan get them from him.”如此一來,師生對話會很自然地轉化成學生之間的一種交流需求,既尊重了該學生的求異思維又發(fā)揮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一舉兩得。
三、要幫助學生養(yǎng)成學以致用的習慣
[案例三]重理論,輕實踐
課堂上,教師新授句型:May I have a/some…?Yes./Sure.Here you are./Sorry…為了讓學生體驗真實的情景,教師進行如下設計:
T:Sorry.There’s no English book on my desk,May Ihave an English book?(教師用真實的情境來引導學生交流。)
Ss:Yes.Here you are.(學生們都很愿意向老師伸出援助之手,課堂氣氛熱烈,教學效果好。)
接下來,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開始進行情境對話。在交流匯報的過程中出現了不少精彩的片斷.例如:
S1:Oh.I can’t find my rubber.May I have arubber?
S2:Sorry.My rubber is lost.too.You can ask S3.
S1:Hello.…May I have a rubber?
S3:Sure.I have two rubbers.Here you are.
教師對學生的表現相當滿意,在課堂最后5分鐘要求用所學句型編寫一段對話。然而接下來的一幕卻令人深感遺憾:學生私下隨意用中文交流,“橡皮借我用一下?!薄拔业你U筆斷了。你還有嗎?”教師對此沒有加以適當引導,真實的交際情境在不知不覺中流失。
[反思]英語教學要從學生的現實生活出發(fā)來設計教學活動,要體現交際性和實用性。這就要求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不僅要再現學生生活經驗,更要讓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學會運用。只有這樣的課堂才有生命力,只有這樣的活動才真實有效。由于英語并非我們的母語,英語學習缺乏真實的語境,學生主動用英語思維和交際的能力有限,很多學過的口語表達卻很少有學生能脫口而出。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大多數教師沒有真正將課堂視為培養(yǎng)學生英語思維習慣和運用能力的平臺,而是將更多的精力放在完成教學任務上。在這個案例中,教師的設計不錯,學生的發(fā)揮也很精彩,然而教師忽視了課堂學習和現實生活的內在聯(lián)系,沒有將教學內容轉化為交際需求。因此所有的“精彩”背后留下了“遺憾”。如果該教師能預設到以上情況,或者在課堂上發(fā)覺學生的交談后,能及時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指導,那么學生就能真正做到學以致用。另外要強調的是,教師要引導學生將英語學習和日常生活密切聯(lián)系,要求學生見面用英語說“Hello.”,打擾別人用“Excuseme?”,遲到之后說“Sorry,I’m late.”,進辦公室之前問“May I come in?”,向他人借東西說“May I have your…?”……為了增強學生的表達意識、激發(fā)學生的表達欲望,幫助學生形成在現實生活中盡量用英語進行交流的習慣,教師不僅要做榜樣示范,還要采取一些激勵措施,比如:評選“英語小明星”,“脫口秀之星”等。只有課堂教學和日常交際雙管齊下,學生的英語學習之路才能越走越寬。
四、要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
[案例四]重傳授,輕“習得”
教師在導入Christmas這一西方節(jié)日時,用電腦演示了大量歡慶圣誕節(jié)的圖片并配音解說道:Boys andgirls.look at the screen.Today we will learn Unit 6 AtChristmas.Do you know Christmas Day? Look! All thepeople are very happy.They are dancing.They aresinging.They are laughing and they are eating.Do youlike Christmas Day?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道:Yes!
[反思]教師在教學設計時看似層次清晰,重點突出:演示圖片創(chuàng)設情景——配音解說渲染氣氛——運用提問突出主題。然而在這一過程中暴露了兩個問題:①教師是主導者,學生始終只是學習的被動者。②教師的提問過于簡單和程式化,沒有激發(fā)學生深入思維、主動表達。素質教育要求教師能面向全體學生。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具有這樣的意識:能讓全體學生參與的就不讓少數人代替:能讓多數人參與的就不讓少數人或部分人代替,更不能由教師代替學生思考。在學生學習新知時,教師要設計富有價值的問題,啟發(fā)積極主動地思考,勇敢自信地表達。因此,我們試把以上環(huán)節(jié)作如下改進:教師設計開放式命題引導全體學生自由交流:Boys and girls,look at the screen.What wouldyou like to talk about these pictures?學生在教師的提問下先觀察圖片,然后各抒己見:All the people are veryhappy.They are dancing.They are singing.They arelaughing and they are eating…教師繼續(xù)以提問引導:Why are they so happy?Guess!What festival is it?學生可以進行猜測:New Year’s Day,Spring Festival…如果學生說到圣誕節(jié)但不會用英語表達,教師可順勢出示音標,引導學生通過音標認讀新單詞,從而進入Christmas這一主題的學習。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化被動的“學習”為主動的“習得”,從而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五、要構建“生命態(tài)”的師生關系
[案例五]重調控,輕引導
教師在與一位學生交流生日日期和生日禮物時出現了這樣一段對話:“When’s your birthday?”“Mybirthday is on the 2nd of February.”“What would youlike to do on your birthday?”該學生不假思索地說道:“I’d like to go swimming.”引起了滿堂哄笑。教師板起面孔,大聲說道:“Don’t talk in class!”課堂才漸漸平靜下來。
[反思]如果課堂教學只是師道尊嚴的執(zhí)行點,那么無疑是剝奪了學生的話語權利。因此我們需要倡導一種“生命態(tài)”的師生關系——平等對話。師生之間不再是教訓與被教訓、灌輸與被灌輸的單項傳遞過程。而變成了民主切磋、親和協(xié)商的雙向交流關系。本案例中,教師看似有效地調控了課堂,實際上卻疏遠了與學生的距離,從而形成了教學過程中的隱形障礙。如果這位老師能以親切的教態(tài)和平等的語言引領學生:“What do you think of his plan.children?”學生能進行如下的自由交流:“Oh,It’s too cold in February.Youcan’t go swimming,I think.”“You can go skating.Right?”“Why don’t you go rowing with your friends?”那么課堂就不會顯得如此生硬,師生之間的交流就會充滿生命的暖意。
六、要真正關注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案例六]重考核,輕素質
某校開展英語興趣小組,學生踴躍報名參加。筆者進行了暗訪:英語筆頭練習進行得如火如荼。學生興趣不見,負擔陡增。問教師為什么不進行口語、聽力等方面的輔導,以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教師振振有詞:畢業(yè)考試時口語測試只是形式主義,筆頭上才見真功夫。
[反思]在素質教育日益深入的今天,英語口語已成為英語教學的重中之重,然而我們的英語教師隊伍中仍然有很多人沒有跟上時代的步伐,仍然以考核作為教學的最終目標,忽視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成了課程改革道路上的滯后群體。我們要充分利用興趣小組這一重要平臺,使其成為課堂教學新的增長點,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有效提高學生的英語素養(yǎng),為學生未來的英語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作者單位:常州市武進區(qū)星辰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