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三叉神經痛,原發(fā)性 推拿治療 針刺治療
筆者自2004年2月至今,通過運用推拿結合針刺療法治療原發(fā)性三叉神經痛30例,效果顯著,現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本組30例,男13例,女17例;年齡最小22歲,最大76歲;以40~55為多數。病程短者6個月以內,長者4年以上。臨床表現為突然在一側面部出現陣發(fā)性閃電樣劇痛,痛如刀割樣、燒灼樣、鉆鑿樣或針刺樣。每次疼痛發(fā)作短暫,數秒鐘或數分鐘后緩解,間歇期無痛。每日發(fā)作次數不等。常因觸及面部的某一點而誘發(fā)。不敢洗臉、剃須、刷牙、漱口和進食,患側面部可出現肌肉抽搐、面部潮紅、灼熱感、出汗、流淚、流涕、流涎等癥狀,疼痛部位以上頜支分布區(qū)(鼻冀、上唇、下眼瞼)最多,下頜支(頰部、下唇、下頜)次之,而眼支(上眼瞼、前額中)最少見。單側三支或兩側同時受累極為罕見。本病分原發(fā)性和繼發(fā)性兩種,本法治療主要針對原發(fā)性三叉神經痛患者。
2、治療方法
2.1推拿治療 患者仰臥位或坐位。醫(yī)者以一指禪推法從太陽至頭維,從太陽到上關和下關。往返6~8遍。以一指禪推法沿眼眶做字操作。往返5-6遍。指按揉翳風、頰車、下關、聽宮、聽會、耳門、太陽、顴髑、睛明、四白,每穴約1分鐘。用掃散法在頰部膽經循行路線,自前上方向后下方操作,兩側交替進行,各做30次左右。用大魚際揉法在頰面部應用約3分鐘。用點法、指揉法在觸發(fā)點上施用1分鐘左右,刺激要強。點揉外關和合谷,每穴約1分鐘,用力以酸、脹為度。
2.2患者仰臥位,常規(guī)消毒后,用30號1寸毫鐘直刺,主要針刺聽宮穴,約0.6-0.7寸深,進針時以病者無痛覺為準。再配合針刺魚腰、四白、夾承漿。針刺魚腰穴要向下方刺0.3-0.5寸,有觸電樣針感傳至眼與前額:針刺四白穴要斜向上方45度角刺人0.5-0.8寸,待有觸電樣針感傳至上唇與上牙處;針承漿穴要斜向下方約30度角刺入0.5寸,以有觸電感傳至下唇。以上均留針30分鐘,疼痛劇烈者可稍長,運針手法以平補平瀉手法為主,可配合用電針(頻率為300~500次/分,強度1-4之間)
2.3以上治療均12天為1個療程,療程間隔3~5天。
3、結果
3.1療效評定痊愈:疼痛癥狀及體征完全消失:顯效:癥狀及體征基本消失,但局部仍存輕微疼痛:好轉:癥狀和體征改善;無效:癥狀和體征無改善。
3.2結果本組30例,痊愈21例,顯效6例,好轉2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達96.6%。
4、典型病例
吳某某,男,56歲,自述右面頰部出現短暫性發(fā)作性閃電痛,病已2年余,間歇期完全無痛。發(fā)作時右面頰部肌肉跳痛。如刀割火灼。連及右耳脹痛,每次數秒及數分鐘:右上唇部有“扳機點”,經常不敢洗臉、漱口,嚴重時食不能進,失眠。近2周有加重跡象。曾在他院就診,用藥不詳,效果不顯;2006年8月本院就診。診斷為“三又神經痛”。按本法治療3次后,疼痛減輕,7次后疼痛消除,隨診至今未復發(fā)。
5、體會
三叉神經痛是指面部三叉神分布區(qū)內出現短暫性陣發(fā)性疼痛,多發(fā)于中年以后,以老年人、女性患者居多。臨床上上頜支和下頜支多見,眼支疼痛較少。按病因可分原發(fā)性和繼發(fā)性兩種,原發(fā)性與受寒、病毒感染、齒病等有關,繼發(fā)性多為腫瘤、壓迫。炎癥,血管畸形等所致。本文主要討論原發(fā)性三叉神經痛?,F代醫(yī)學認為原發(fā)性三叉疼痛原因有:①病灶學說:認為牙齒炎癥或鼻竇的感染,刺激三叉神經的周圍支引起疼痛發(fā)作。②缺血學說:因三叉神經痛多見于老年患有動脈硬化的人,所以認為三叉神經半月節(jié)的細胞出現發(fā)作性缺血而致病。③變態(tài)反應學說:認為是由于神經的生理與化學機能紊亂。使三叉神經半月節(jié)過敏、水腫而致病。④機械壓迫學說:認為是由于三叉神經根受到機械壓迫而發(fā)病。⑤中樞學說:認為三叉神經痛是由于中樞神經機能障礙引起。三叉神經是最大的腦神經,由感覺與運動神經纖維混合組成,而原發(fā)性三叉神經痛,除了有短暫性劇烈疼痛外,是沒有運動和功能的損害。既然三叉神經受壓迫就應同時引起感覺和運動的異常,而臨床上卻只有疼痛感,筆者認為三叉神經的疼痛還應屬于缺血引起的疼痛。痛感受器的效應不是孤立的,要受鄰近組織狀態(tài)的影響,要受腦的下行性調控,但主要是受局部血液和組織內生化物質變化的影響。人體在感受風寒、暑熱和炎癥感染時,也可使血管直接發(fā)生變化。老化的血管更易發(fā)生改變,動靜脈小血管可出現充血、增粗、扭曲。并且出現微循環(huán)障礙,使局部的微循環(huán)失去動態(tài)平衡,使內源性鎮(zhèn)痛物降低。血管內皮和血細胞在缺血時不能及時滅活、降解、轉運這些物質。即可作用于神經末梢感受器。從而引起傳人沖動進入中樞神經系統(tǒng)引起疼痛感覺。祖國醫(yī)學認為本病由于風寒、風熱外襲或肝腎實熱上沖。心火內蘊或陰虛陽亢、虛火上炎導致面部經絡氣血阻滯不通而致。
通過推拿點穴治療。能疏通面部經絡氣血運行。調和氣血,能直接改善面部血液循環(huán)障礙,加強局部新陳代謝,達到消除神經水腫炎癥、緩解甚至消除肌肉血管神經痙攣,使三叉神經疼痛得以緩解消除。
聽宮穴為手太陽小腸經穴。該經支脈循頸上頰至眼外眶及耳內:另1分支從頰別走眼眶下部至鼻,行眼內角斜絡于顴,與足太陽經銜接,因心與小腸相表里,太陽叉主一身之表,心火過熾必涉于腑,故刺聽宮穴能內泄小腸之熱,導心火下行,外解太陽之表,以疏風散邪,其痛自瘳。又聽宮位于面部,故局部的面痛發(fā)生時,針刺之,止痛效果更佳,故為主穴。而針刺魚腰、四白、夾承漿穴,因魚腰相當于眶上孔處,四白相當于眶下孔處,夾承漿相當于頰孔處。其治療機理可能通過針刺三叉神經分支,產生強烈刺激,使三叉神經及其中樞系統(tǒng)興奮。加速興奮向抑制過程的轉化,從而達到緩解疼痛的目的,從而達到疾病康復的目的。
患者應慎起居,避風寒,適當參加體育鍛煉,以增加體質,戒煙酒忌吃辛辣等刺激食物及調節(jié)情志,避免不良情緒刺激,這對治療疼痛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王之虹,推拿治療學,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1
[2]倫新、賴親生,疑難雜癥針灸驗方精選,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2000
[3]王崢、馬雯。中國刺血療法大全。安徽: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