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感受到美國“婦道文化”,是在一次課余時間:一位女教授聽說我的父親49歲時就離開人世,很出乎她的預料,情緒一下子低落下來。她悲傷得就像失去自己的父親一樣,這種情緒共鳴,一下子拉近了我倆的心理距離——一股來自女性的溫暖與關懷,掠過我的心底;盡管她比我大將近20歲,又是大名鼎鼎的科學家,這種感覺還是能夠給我?guī)碜鳛槟腥怂枰囊环N關懷。
由此,我發(fā)現(xiàn)美國婦女和中國婦女很不相同,這是一種文化本質上的不同,或者說是人文體驗的不同。
美國女人想做母親,而且樂意做母親。她們在懷孕、生孩子時,都有相當一段時間不工作,把孩子和丈夫看得高于一切,而且她們把自己在丈夫、孩子心中的形象看得很重,也在不斷重塑自己的形象。
我的鄰居勞拉在一家銀行工作,年薪4萬多美元的她懷孕6個月就不工作了。孩子出生一段時間后,她每周去健身俱樂部健身兩次,每周有一個晚上,去社區(qū)學校聽“如何和自己的孩子交流”的講座。我問她:“你在帶孩子,還要健身,聽講座,忙得過來嗎?”她說:“丈夫說女人懷孕的時候,身體已經(jīng)付出很多,現(xiàn)在,應該把孩子交給專門的機構看管。然而,孩子是上帝賜給女人的幸福,我是不會放棄的。”
即使夫妻感情再好,美國女人也不放棄享受個人生活的樂趣,常常走出家門,和以前的好友們聚會。
蘇珊是一家大型建材超市的主管,她有幾個好朋友,每個季度聚會一次,誰都不許帶丈夫和孩子,輕裝上陣,“瀟灑一把”;此時,她們的丈夫心甘情愿地和孩子待在家里。
蘇珊的丈夫對我說,蘇珊和她的好友“瘋一把”,回來后能高興好幾天,她的這種好心情,也給家庭帶來快樂。
美國婦女從小就會做家務,而且以做家務為樂趣。只要家庭經(jīng)濟收入許可,美國婦女一般會放棄工作,在家相夫教子,把丈夫的襯衣熨得筆挺,家具擦得锃亮,變著花樣準備咖啡和茶,參加家長會,禮拜天帶孩子進教堂……
美國人做義工成了一種習慣。有的醫(yī)生每周有一天給窮人看病不收錢,有的人每周去一次醫(yī)院護理臨終病人。美國家庭主婦選擇自己關心的行業(yè)去做義工,雖然沒有收入,但能更好地融入社會。杰西卡是一位海軍軍官的太太,她經(jīng)常雇人看管自己的小孩,以便騰出時間,去被虐待兒童看護中心,幫助那些心靈上有創(chuàng)傷的孩子,給那些無家可歸的兒童洗衣服、喂飯。
留點家務給丈夫,這是美國女人對待丈夫的一種藝術??鞠錅囟炔缓銣兀匆聶C轉動聲音太大,水龍頭漏水……她們會用這些生活小事,提醒丈夫,在這個家庭,他是多么重要!
(摘自《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