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載寺位于河南省博愛縣城南約8公里處,在孝敬鎮(zhèn)唐村的北鄰,始建于東漢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原名為無極寺,北魏時更名為千載寺。千載寺是由千載寺、三圣門、太極宮三所寺廟所組成的寺廟群落,千載寺尊佛,三圣門崇儒,太極宮尚道。經(jīng)過了千年的積淀,千載寺孕育了三教合一文化,三教文化在此地交流共榮,三教信徒在此和平共處、修真養(yǎng)性。唐初年,李道子三教融易,創(chuàng)藝無極養(yǎng)生功,由唐至明,千載寺僧道歷代修持無極功。千載寺的武功傳統(tǒng)數(shù)百年來承傳不絕,一直到清朝、民國時期這里還是尚武的所在,并且千載寺、三圣門、太極宮所傳武術各具特色,自成體系。無極功后來演化為十三勢,在明末清初之際又在太極宮發(fā)展成太極拳。據(jù)唐村村民回憶,從千載寺傳出來的武術有十三勢、太極拳、千載八勢、通背拳、心意拳等。乖乖,不是“天下武術出少林”嗎,現(xiàn)在竟然成了“天下武術源千載”了!是也?非也?
2007年1月我到博愛考察,從魏美智先生那里得到了一部《武經(jīng)玄機》,細讀之下,赫然發(fā)現(xiàn)心意拳的影子在焉!無證不信,孤證不立,在此將這本《武經(jīng)玄機》解析一下。
《武經(jīng)玄機》現(xiàn)僅存殘譜,原名為《武經(jīng)玄機密錄》,分為地字部拳論拳法、人字部拳論拳法兩部分。
在《武經(jīng)玄機》譜中出現(xiàn)有心意拳動作術語,如熊出洞、猛虎離窩、虎包頭、雷聲等?!靶艹龆础笔切囊馊钠饎荩€未見其它拳種采用此勢,心意拳常說“熊出洞,虎離窩”,也已經(jīng)出現(xiàn)于《武經(jīng)玄機》之中了。在心意拳中講身法六藝:雞腿、龍身、熊膀、鷹捉、虎抱頭、雷聲,《武經(jīng)玄機》中“虎包頭”、“雷聲”正是心意拳六藝中的二藝,其中“包”疑與“抱”相通或字誤。
心意拳中主體部分是“十大真形”,十大真形即模仿龍、虎、雞、蛇、熊、鷹、馬、猴、鷂、燕十種動物的動作來練功,仿生是心意拳的一大特色。《武經(jīng)玄機》中出現(xiàn)的動作名稱有熊出洞、猛虎離窩、虎包頭、雞打架虎撲羊、白蛇吐信、金龍?zhí)阶?、蛇形、野貓上樹、野鷂出林、燕子銜泥、雙燕銜泥、分把火猴象等。
另外還有同于心意拳的動作名稱,如單把、雙夾把(心意拳稱雙把)、出手、截手、撧手、盤肘、沖天炮、丹鳳朝陽、撥云見日、懷中抱月、猿猴獻果、一步一捶、迎門鐵扇、霸王觀陣、撥草尋蛇、一門四把、五步七捶、海底撈針(心意拳中有海底撈月)、扎耳聽風(心意拳中有勒馬停風)、雙撲、小鬼扯鉆等。從以上名稱可以看出,心意拳在《武經(jīng)玄機》中已經(jīng)初具雛形,類似于現(xiàn)今的心意拳的內(nèi)容已經(jīng)基本形成了。稱“把”為心意拳的一大特色,無獨有偶,在《武經(jīng)玄機》出現(xiàn)了大量以“把”命名的拳勢,如單把、雙夾把、開把、點把等,并且其中計式用的也是諸如“頭一把”、“第二把”、“第五把”、“末一把”等稱呼,與心意拳計式方式相同。其中,帶“手”的拳勢也很多:出手、截手、撧手、頂手、吃手、鉤蘑手等,而心意拳中十二大勢的前四勢為起手、截手、出手、領手,還有單把諸如貫把、擺把、抖手、摟手、丟手、按拋把、抖拋把、撅拯把等等,莫不與《武經(jīng)玄機》中名式暗合。更令人嘖嘖稱奇的是其中還有拳勢名“仙人把洞”、“仙人出洞”,這是否和傳說的心意拳古稱“守洞塵技”有關系呢?《武經(jīng)玄機》中所載的功夫到底就是后來的心意拳嗎?他們之間的關系如何?抑或是有什么淵源?這些疑問有待于進一步探討。也許心意拳的前身或是源頭由此被發(fā)掘出來,那么,這又將是武術史上一次巨大的發(fā)現(xiàn)。
在《武經(jīng)玄機》中,還包括了很多的腿法,諸如迷腿、截腿、令縫腿、絞龍腿、倒跟腿、提肘帶腿等,可見在當時腿法還是很豐富的,但在當今的心意拳中卻基本不大講腿法,只剩下了卷地風、刮地風兩種低腿了,這也許是心意拳在發(fā)展過程中的一種進化選擇吧。
下面節(jié)錄幾段拳論賞析一下,并求證于方家。
對面一截鶯手高,莫肘出標郎肘掏,滾肘反背將肘上,捶與足合把山搖,名曰滾膛手,響聲有六。
其中出現(xiàn)了“手與足合”。
左點把郎肘擊太山,右點把郎肘填海乾,雙把交架懸日月,左推右切打何難,名曰虎包頭,造把響聲有四。
其中出現(xiàn)了“虎抱頭”。
腰順定五方,五門五關廂,左來右去吉,右來左不祥,名日雞打架虎撲羊。要兩手見身,波浪為主。
其中出現(xiàn)了“五方”、“五門”、“五關”、“雞打架虎撲羊”等語。心意拳中所謂“五行好比五道關”,在此初見影子。在《水氏家傳武術譜》中有《橫拳論》曰:“起手橫拳實難招,展開四平前后稍,望眉斬加反背,如虎搜山,雞打架虎撲羊,剪子股,十字擒拿?!?/p>
《心力步眼》:跨龍扶鳳上九天,功滿道成在眼前,學藝若知其中味,玄機密錄得宗傳。學道要努力前進,要兩手雙摸目,要兩都(肘)顧胸前,要浪波雙搖動,要臺盤在膝前,要坐騎猛加力,要后腿不上前,凡動要立足倒回,左閃右豁足勢,上步要一門四把,俱用手與嘴合,肘與心合,上到至者還要搬龍跨鳳回來,下步俱用立足、堅膝。膝肘巧合摩擦而回,其步眼功難盡述,若弗下此功夫其道決不成矣。
其中出現(xiàn)了心意拳的三摩之法,三摩即手要摸、腰要磨、足要摩?!皟墒蛛p摸目,兩肘顧胸前”即要求兩手不離腮,兩手不離肋,后文更有“手與嘴合,肘與心合”之訣,更是對“出洞入洞緊隨身”的絕佳解釋,這便是手肘上肢的“摸”。“要浪波雙搖動”即要求搖身晃膀,在《武經(jīng)玄機·臺盤步眼》中有“波浪在肩”,搖身晃膀就是中節(jié)腰的“磨”,“熊膀”、“龍身”悉在其中矣?!芭_盤在腎”,這里又說“要臺盤在膝前,要坐騎猛加力”,如此正是《內(nèi)功經(jīng)》所云“逼胯以堅膝”,正是心意拳六藝之首“雞腿”,是對裹胯的要求?!昂笸炔簧锨啊奔词莻壬韺常竽_蹬地,行步如槐蟲?!傲⒆愕够亍敝v的是行步如犁地,足尖先著地,猝然而止,發(fā)出剎車力,后文更有“下步俱用立足、堅膝”詳釋此義?!跋ブ馇珊夏Σ炼亍奔词鞘帜_相摩,正所謂“摸鏡摩脛”也。三摩是心意拳的核心,三摩做到就是上中下三節(jié)的“合”,合住了方能發(fā)出整體力。對于三摩的重要,此篇道:“若弗下此功夫其道決不成矣?!庇葹槠婷畹氖恰安窖邸币辉~,早年只聽到老師傅口講,不想?yún)s源出這里面,這一切難道是巧合嗎?
《三節(jié)相照》:上節(jié)手與嘴照,中節(jié)肘與心照.下節(jié)捶與足照?;蛟唬汉沃^三照?答日:上節(jié)不照必吃打,中節(jié)不照必有空,下節(jié)不照必吃跌,俱要一出一入,一動一靜,開門守戶之法,此謂三合之要也。
其中出現(xiàn)了三節(jié)、三合(照)的概念。其所謂“上節(jié)不照必吃打,中節(jié)不照必有空,下節(jié)不照必吃跌”和心意拳中所說的“上節(jié)不明多出七十二把神拿,中節(jié)不明渾身是空,下節(jié)不明多犯七十二般盤跌”又是何其相似乃爾。
《臺盤步眼》:臺盤在腎,步眼在足,發(fā)勁在肘,波浪在肩,上步要扛脯,下步要立足?;蛟唬汉沃^臺盤?何為步眼?答曰:臺盤者雙足一尺遠近,手曰心一尺遠近,此謂臺盤。上步眼者左膝扣右膝彎,右膝扣左膝彎,手與嘴合,要一門四把,下步捶(眼)者肘與心合,波浪搖雙動,要立足單回,此謂步眼之法。臺盤步眼相合,波浪搖動,武經(jīng)曰:但求玄機妙,必下一尺功,若與三節(jié)對,方可出奇能。此謂武功之要法也。
其中講到彎套彎的雞步之法,“上步眼者左膝扣右膝彎,右膝扣左膝彎”,即是心意拳彎套彎雞形步?!耙婚T四把”即心意拳里講的“一扭四門清”,說的是運動中的變化,拳打四門,要知變化?!吧喜揭父?,下步要立足”,即上步時以頭領身,落腳時足尖先落地,行步如犁地。文中還強調(diào)了三節(jié)之法,“若與三節(jié)對,方可出奇能”,三節(jié)要貫串,上中下貫為一氣,方身合勁整,“此謂武功之要法也”。
在唐村考察時又聽唐村支書李俊啟講道,唐村李氏幾院所練的武術還有不同,北院練的是十三勢拳,西院練的是心意拳。心意拳?!難道心意拳不是自明末姬龍峰才出現(xiàn)的么?難道在唐村早就有了心意拳么?回頭查纂修于清康熙五十五年的唐村《李氏家譜》,西院八世“李自奇”條目為:“配陳氏,行五,生三子,長李允,次李牟,三李參,庠生,拳師,文武雙修,崇禎年山西、陜西傳拳?!痹诰攀馈袄钅病睏l目下有:“字沐,庠生,文武雙修,崇禎七年(1634年)隨父自奇陜西、山西傳拳,誘入闖賊營為將焉,崇禎十七年(1644年)遭闖賊殺害,妻佛緣?!崩钅苍陔S其父傳拳時加入了闖王李自成的隊伍,成為李自成麾下的一名將領,后來又曾介紹其堂兄弟李仲、李巖等加入了起義軍,在崇禎十七年,李巖、李牟受人讒言被李自成所殺。家譜中,沒有記載李牟生卒年,已知其兄李允“生于萬歷三十三年(1605年),卒于康熙十三年”,其弟李參“生于萬歷三十八年(1610年),卒于康熙二十六年”,由此大約可以推算出李牟的年齡。從李牟的年齡來看,和心意拳的姬龍峰(1602—1682)年齡相當,那么姬龍峰是否跟隨李牟之父李自奇學過心意拳呢??好大的一個懸疑,問誰能夠解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