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清朝乾隆年間,南少林五枚師太根據(jù)“狐鶴相斗”之情景,創(chuàng)立了詠春拳。后來,她收福建嚴詠春為徒。其實,詠春拳能真正發(fā)展,得力于嚴詠春的丈夫梁博濤,梁博濤追隨嚴詠春研習詠春拳,技成后,偕妻從福建移居廣東,后只身南下廣州傳授詠春拳。
當時,廣州風行粵劇。為了便于下鄉(xiāng)演出,當時已有“過山班”(就像現(xiàn)在下鄉(xiāng)巡回演出的劇團)。廣州的“過山班”活躍于珠江三角洲一帶。珠三角河網(wǎng)密布,為了便于往來,有的粵劇團便造紅船一艘,做劇團人員住宿和漂泊之用。梁博濤南下廣州,扎根于戲班紅船,教授了一批詠春拳弟子。
當年,梁博濤傳授的一名入室弟子叫陸錦(他演戲時以扮“大花面”為主)。為做戲服,陸錦經(jīng)常光顧位于狀元坊近出口處的一家顧繡戲服店。由于是??停躁戝\逐漸和少東馮少青熟悉起來。馮少青長相斯文,疾惡如仇,深得陸錦喜愛,于是陸錦認馮少青為干兒子,傳授其詠春拳功夫。
馮少青家庭富足,曾拜師學過蔡家拳,起初并不把陸錦放在眼里,總想找機會試試師父的功夫。
一天,陸錦正在顧繡店試新戲服,馮少青突然墊步上前,一記“鳳眼拳”擊向他頭部。陸錦不慌不忙,身法如幽靈般快速,“移形換步”成“朝面追形”,從戲服寬大的水袖下鬼魅般地使出詠春拳撐掌,化解了“鳳眼拳”,同時一記“子午捶”擊中馮少青的下巴,將他仰面朝天打倒在地。從此,馮少青專心跟陸錦練功。在陸錦的教導下,馮少青終成廣州一代詠春拳巨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