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張先生自己說,我沒有想到他已經(jīng)是60出頭了。張先生本是做文化工作出身,寫過劇本,當過演員,現(xiàn)在潛心研究學問,著述頗豐,理論研究很有成績。他給人的第一印象是不僅氣質(zhì)儒雅,而且精神矍鑠。聽他講述著自己研究和著述,不禁令人肅然起敬。
但是,張先生的現(xiàn)實生活卻是不如意的。面對我,張先生講述了他的生活故事——
我有過兩次婚姻,現(xiàn)在卻是一個人生活。
第一次婚姻,我們兩人可算是郎才女貌。但是,在那個“史無前例”的時代,我的一件作品被定為有嚴重的政治問題,我因此而受到審查。為了讓妻子免于牽連,我竭盡全力勸她和我離婚。
第二次婚姻,我40多歲了,妻子剛剛20多歲。她是我的崇拜者,年輕漂亮,出身于高干家庭。婚后,我們也算相親相愛。但是,慢慢地發(fā)現(xiàn),我們沒有共同的價值觀。我那時為事業(yè)已經(jīng)如癡如迷,根本顧不上照顧家,就是在她生小孩住院的時候我都不能在她身旁,讓她感到很冷漠失落。幾年后我再一次勸說她離婚。
就這樣,我現(xiàn)在家里家外一個人,每天研究寫作,倒也無牽無掛,落得個清靜……
有人說,潛心研究學問的大家,選擇的生活方式多是常人不能想象的。張先生莫非獨身一人也其樂融融?我婉轉(zhuǎn)地提出疑問:“這樣的獨身生活,您感覺如何?”
“一個人的日子,簡直不是人過的!”張先生幾乎是情不自禁地坦言。
原來,張先生并不愿意獨身,他也想有一個相依相偎的伴侶,而他的困擾是找一個怎樣的伴侶——
第二次離婚后,我的生活中出現(xiàn)過幾個女士,大多是聽過我講學或者讀過我作品的有過婚史的女士,比我年輕得多。但交往過一段時間后,有的是因為相距太遠,有的是因為孩子問題,有的是因為其他問題,最后都成了一般的朋友。
其中一個當時不過40歲,因為丈夫的粗暴而離異。她非常崇拜我,從很遠的地方來看望我。我們交往了三年。但是,因為孩子教育等問題,她還是離我而去。
現(xiàn)在,還有一個女士一直在等我。她是等我最久的人,但是她年齡較大,而且因為負擔太重,比較憔悴,還有住房和孩子的問題,我至今沒有最后決定……
“對未來的伴侶,您有什么標準嗎?”我想知道張先生的具體條件。
“我的條件不是很高。”張先生說得干脆,“第一,要有身段氣質(zhì);第二,要有相同的價值觀;第三,年齡要比我小十幾歲,最好不超過40歲,50歲根本不能考慮。我的生理和心理素質(zhì)都很好,覺得自己還年輕?!?/p>
把張先生的條件綜合一下,就是:身材苗條,情投意合,年輕漂亮。不用說60多歲的老人,就是中年的人再婚,有幾個敢存這樣的奢望?不能否認,世間確有老夫少妻也婚姻美滿的實例。但是年齡差異過大,不論是生理上還是心理上,都是婚姻難以逾越的障礙。其實,張先生第二次婚姻的失敗便是一個證明。
也不能否認,的確會有年輕女士傾慕年老男人的故事。但是這樣的故事多是源于浪漫的沖動,缺少理性,是人在情緒化心態(tài)下的選擇,是難以經(jīng)受現(xiàn)實考驗的。在崇拜心理的作用下,人會把對方完美化和理想化,但是,一旦走進現(xiàn)實的生活,發(fā)現(xiàn)面對的到底也是一個現(xiàn)實的人,許多問題都會讓與老年男人年齡差異過大的女人卻步。與張先生有過交往的幾個女人最后都選擇了離去,其實也證明了這一點。
但是,張先生對于以前婚戀不成功的歸因出現(xiàn)了偏差,有意無意地回避了問題的本質(zhì)。張先生出身文化藝術(shù)界,后來又過著閉門著書的生活,極少與周圍人有直接交流。這一切,形成并不斷強化了張先生的浪漫、理想化的人格特征。不能做出現(xiàn)實的、理性的決定,便是張先生有今天境遇的根本原因。正所謂,性格是命運的設計師。
現(xiàn)在,能夠幫助張先生走出生活困擾的關(guān)鍵是心態(tài)的調(diào)整,面對現(xiàn)實,少一些浪漫和幻想,多一些理性。
于是,我以適當?shù)姆绞秸劻松厦娴目捶ǎ瑥埾壬硎纠斫?,比較理性地接受了自己已經(jīng)是一位60多歲老人的事實,并且當即肯定地表示,年齡條件是可以有彈性的。
我繼續(xù)與張先生進行探討,談古論今,談圣人,談俗人,談人生伴侶,談相濡以沫,一個觀念在張先生的意識中越來越明晰起來,這個觀念通俗得不能再通俗——少年夫妻老來伴。
最后,張先生微笑著和我握別:“謝謝!請放心,我會做出現(xiàn)實的選擇?!?/p>
此后,大約半年的光景,我的心理咨詢專線傳來了張先生的好消息,他說,一位50多歲的女士走進了他的晚年生活。
編輯/余曼 yuman@cpc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