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在生活中,“第一次”總是有著特殊的意義。在學生和 班主任的交流中,“第一次”的質(zhì)量同樣是至關(guān)重要的。沒有良好的開始,美好的未來不但不可想象,甚至已根本沒有可能。因為,學生心靈的大門可能已對班主任緊緊關(guān)閉!那么,當學生心懷忐忑、小心翼翼地第一次向老師傾訴說自己的苦衷,期望得到敬愛的老師的幫助時,該如何對待呢?李鎮(zhèn)西老師提出的“發(fā)自內(nèi)心的尊重孩子”“善于傾聽孩子的訴說”“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孩子”“多提建議、避免訓斥”,無疑都是應(yīng)當遵循的重要原則。只有做到這些,一個班主任、一個老師才能悄悄的走進學生的心靈,分享學生生命中的悲歡,為他們指點迷津。
20多年前,我第一次乘火車去北京。鄰座是一位剛剛中師畢業(yè)的女孩子。她聽說我是教師后,便和我聊起教育。她說得最多的是她的班主任。記得當時她對我說起這樣一件事——
我剛進學校時,因為是第一次遠離父母住校,很不適應(yīng);再加上進入青春期,我感到自己心中有許多苦悶得不到排遣。我實在憋不住了,便找到班主任老師。這是我第一次找她談心,我想向她傾訴我的種種困惑,期待老師給我?guī)椭?/p>
但是,我的話剛剛開了個頭,老師便打斷了我:“你是不是太嬌氣了點兒?人生的意義在于不斷地戰(zhàn)勝各種困難。何況你說的這些還談不上是什么困難。當然,對你來說,第一次住校也許是一個很大的困難,但是你應(yīng)該想想,你的這點兒困難難道比張海迪姐姐的還要大嗎?”
我至今記得當時這個女孩子對我說完這件事之后的激烈評論:“老師說得對,我的困難的確不如張海迪大,但老師的話根本不能解決我的任何問題!我并不是張海迪呀!從那以后,我再也不找班主任談心了!”
很難說這位老師不負責任,相反說不定她是一個很有責任心的老師呢!但這樣和學生談心顯然是失敗的。她的失敗之處在于:第一,她沒有珍惜學生對她的信任。學生找老師談心,不管老師是否能夠解決學生的困難,這份信任都應(yīng)該珍惜,這是日后和學生保持心靈交流的基礎(chǔ)。第二,她對信任她的學生缺乏尊重。學生話都還沒說完,她便自以為是地打斷了學生的話,這樣的談心很難說是真正平等的心靈交流。第三,她缺乏對學生的理解。有些在成人看來算不了什么的事,在學生看來卻是天大的困難,如果不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思考問題,就很難真正走進學生的心靈。第四,她用“原則”取代了對具體問題的分析,用抽象的“人生的意義”取代了學生具體的困難,用遠在天邊的“榜樣”取代了近在眼前的學生,用看似毋庸置疑的說教取代了富有針對性的開導(dǎo),于是,學生對她永遠地關(guān)上了心靈的大門。
應(yīng)該說,這位班主任還是很想幫助學生的,但語言的隔膜造成了心靈的隔膜。不,準確地說,首先是因為心靈的隔膜才造成了語言的隔膜。
班主任工作中的許多“怎么辦”,其實都是通過語言來解決的。正是在和孩子的一次次談心中,我們的心和孩子的心貼在了一起。當然,也有相反的情況。也許正是因為語言不當,結(jié)果班主任不但沒有走進孩子的心靈,反而離孩子的心靈更遠。
走進孩子的心靈,僅僅靠真誠是遠遠不夠的,還得講究語言技巧。特別是第一次和孩子談心,更要特別講究。因為從某種意義上說,第一次談心將決定孩子心靈的大門是否愿意隨時向你打開。
高一新生進校一周后,我收看他們的隨筆,黃微微同學在她隨筆的后面加了一句話:“李老師,我想和你聊聊?!边@是我最喜歡聽的學生對我說的一句話。還有什么比得到孩子的信任更幸福的呢?我在批語中寫道:“吃了晚飯到我辦公室來吧!”晚飯后,她來到了我的辦公室。
本來是她主動提出要找我聊,但進了辦公室,她卻沒有話說。畢竟是第一次和我談心,也許她有點緊張。我知道她找我決不會只是隨便“聊聊”,肯定有什么在她看來是要緊的事需要對我說。但是,第一次和她談心,我不能單刀直入,只能慢慢引導(dǎo)她說出心里話。
我先問她新學期感覺怎樣,她說還好。我又問班上的情況,她也說挺好。我問開學幾天來有沒有不滿意的事,她說住宿條件還不太滿意,主要是新床還有點怪味兒,另外感到睡眠時間不夠。
我很心疼我的學生,看到他們就像看到我的女兒。我對女兒的睡眠要求很嚴,必須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因此,我便對她說,我爭取和學校領(lǐng)導(dǎo)研究一下,調(diào)整一下作息時間。
也許是我的關(guān)切讓她感動,進而覺得我值得信任,她終于開始對我訴說。她說她特別戀家,希望我同意她每周三回家一次。她說了很多很多,向我說了她的家庭、她的性格、她的生活習慣,等等,特別給我強調(diào)她特別特別想家。
在她傾訴的過程中,我一直靜靜地傾聽,沒有打斷她的話,直到她說著說著眼淚流了下來,我才趕緊給她找了紙,讓她把眼淚擦一擦??粗翜I,我想:她這么想家,連一個星期都不能堅持,那以后讀大學怎么辦?
看來這是一個比較嬌氣的女孩子。但我顯然不能直接批評她矯氣,那樣她可能就不會和我繼續(xù)聊下去了。于是我和她開玩笑:“那以后你考大學最好考西南交大,西南交大離你家(她家住在成都萬福橋)最近,這樣你回家最方便!,,她破涕為笑。
一個玩笑,不但委婉地表達了我的批評,同時也輕松了氣氛,緩解了她悲傷的情緒。
我看她笑了,感到可以把話說得直一些了,便說:“你希望每周三能夠回家一次,我完全可以同意你的要求。但是,這對你成長不利——你早晚得離開父母啊!因此,你還是不要周三回去,而是和大家一樣周末回家,好嗎?戰(zhàn)勝自己!”她點點頭:“好吧!”但眼淚又流下來了。
嘴上同意我的話,但依然流淚,說明她并沒有完全想通。這時,我完全可以搬出“學校紀律”來要求她。但是,如果那樣,我很可能會堵死和她交流的心靈通道。比起堅持學校的紀律,我感到保持和孩子的溝通更為重要。再說,同樣是平時不回家,她是迫于外在的紀律,還是出自內(nèi)心的自律?表面結(jié)果相同,但背后卻是完全不同的教育境界。
于是我說:“我同意你每周三可以回去一次,但你自己控制好自己,如果能夠不回去最好。到了周三你堅持不回家,第二天早晨起來你會非常自豪,因為你戰(zhàn)勝了自己。當然,如果你忍不住想周三回去,也沒有什么,你就回去吧!然后第二個星期再開始考驗自己。我覺得,如果是因為我不準你回去而你沒有回去,這并不能算你自己戰(zhàn)勝了自己;只有當你可以回去卻不回去,這才是了不起的。你盡量試試看能否戰(zhàn)勝自己,好嗎?”
她點了點頭,說:“其實,這個星期我就沒有回去,已經(jīng)六天了,我從來沒有這么久不回家?!闭f著她有些自豪地笑了。
“就是嘛!”我鼓勵道,“你完全可以戰(zhàn)勝自己的!祝你成功!”
三周后,黃微微對我說:“李老師,我已經(jīng)連續(xù)三周都是只在周末回家。我現(xiàn)在終于可以堅持一周都不回家了!”
對她來說,通過這次談心,收獲的是“戰(zhàn)勝自己”的忠告;對我來說,和她談心,收獲的是她對我的信任。在以后的日子里,黃微微一直對我很信任,愿意在隨筆中和我談心。每次看她的隨筆,我都能感到一種源于信任的幸福。
和黃微微的那次談心是一次非常普通的談心,但其中蘊含著一些走進孩子心靈的普遍原則:
發(fā)自內(nèi)心地尊重孩子。這是成功談心的前提。可以想像,弦子第一次主動找老師談心,一定有過猶豫甚至有過思想斗爭,如果不是遇到了困難,孩子一般不會主動找老師的。因此,在這里“尊重”首先應(yīng)該體現(xiàn)于對孩子的體貼與關(guān)切中。當孩子叩開老師辦公室的大門時,作為班主任我們應(yīng)該意識到,這是一顆心在向另一顆心求助,我們應(yīng)該以真誠的眼光給弦子以心靈的安全感,進而,孩子會自然而然地向我們敞開心扉。
要善于傾聽孩子的訴說。在一些班主任的眼里,所謂“談心”就是“老師談,弦子聽”。其實,優(yōu)秀的班主任首先應(yīng)該善于傾聽。必須擺正師生關(guān)系,不能僅僅把師生關(guān)系看成是教育與被教育的關(guān)系;還應(yīng)該認識到,師生同時也是平等的朋友。雖然就學科知識、專業(yè)能力、認識水平而言,教師一般來說遠在孩子之上,但就人格而言,師生之間是平等的。教師和孩子不但是在人格上、情感上平等的朋友,而且也是在求知道路上共同探索前進的平等的志同道合者。既然是平等的朋友,那么當朋友向我們訴說的時候,我們當然應(yīng)該耐心地傾聽,并用溫和的眼神鼓勵孩子暢所欲言、一吐為快,通過傾聽走進孩子的心靈。沒等孩子說完便自以為是地打斷孩子的訴說,這樣的老師不可能贏得孩子的信任。
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孩子。成長中的煩惱,在成年人看來也許微不足道,但在孩子看來卻是天大的事。面對孩子的傾訴,班主任任何的不屑或不以為然都是對童心的褻瀆。理解孩子,不是從成人的角度去理解,而是以一顆孩子的心去理解。陶行知多次告誡教育者:“我們必須會變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彼^“會變小孩子”,我的理解就是教師要盡量使自己具備“孩子的心靈”——用“孩子的大腦”去思考,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用“弦子的情感”去體驗,用“孩子的興趣”去愛好!
多提建議,避免訓斥。既然是弦子,他們的觀點就不可能都是正確的,他們的想法也不可能都是成熟的,需要老師的引導(dǎo)。但是這里的“引導(dǎo)”,不應(yīng)該是不著邊際的空洞說教,更不應(yīng)該是居高臨下的訓斥,而應(yīng)該是切實可行的建議。如果我們承認教育的對象是活生生的人,那么教育過程便絕不僅僅是一種技巧的施展,而應(yīng)該充滿人情味;教育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應(yīng)該充滿著對人的關(guān)切,應(yīng)該體現(xiàn)出民主與平等的現(xiàn)代意識。在談心過程中,如果我們能夠和弦子一起分析并商量解決問題的辦法,孩子會不知不覺把我們當做朋友,進而更加信任我們。
教育是心靈的藝術(shù)。蘇霍姆林斯基曾這樣諄諄告誡教育者:“請記住,教育——首先是關(guān)懷備至地,深思熟慮地,小心翼翼地去觸及年輕的心靈?!卑次业睦斫?,這里所說的“觸及年輕的心靈”自然包括教師和孩子的談心一“關(guān)懷備至”說的是細心,“深思熟慮”說的是慧心,“小心翼翼”說的是耐心。如果面對孩子的第一次求助,我們能夠表現(xiàn)出“關(guān)懷備至”“深思熟慮”和“小心翼翼”,我們就能真正成為孩子精神成長的幫助者和引領(lǐng)者,并繼續(xù)贏得孩子第二次、第三次乃至永遠的信任!
(責編 曉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