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本文在對龜茲石窟中心柱窟和大像窟塑像遺跡調查統(tǒng)計基礎上,劃分出龜茲中心柱窟和大像窟塑像布局形式,并將塑像布局類型與壁畫風格類型進行對應比較。
關鍵詞:龜茲;中心柱窟;大像窟;塑像布局;壁畫風格類型;對應比較
中圖分類號:K879.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106(2007)02-0027-07
龜茲石窟的塑像龕和塑像臺是洞窟中重要的內容,以往學術界是將其放置在洞窟形制中研究的,但塑像原本是洞窟中的重要主題之-,塑像的布局形式規(guī)律便有著重要的研究價值。龜茲石窟大像窟、中心柱窟的數(shù)量較多,塑像龕和塑像壇基具有較大的分類比較性,本文運用類型學的方法,在對龜茲石窟的中心柱和大像窟塑像遺跡的統(tǒng)計調查基礎上,劃分出龜茲中心柱窟和大像窟中塑像的布局形式,并將塑像布局類型與壁畫風格類型進行對應比較分析。
一 中心柱窟塑像布局的特點
龜茲的中心柱窟塑像布局形式可以分為3大類。
第1類:以后甬道式中心柱窟基本形制為基礎的龕像。
中心柱窟為基本形制的洞窟只在主室正壁開龕塑主尊像,窟中其它壁面繪壁畫,整個后室空間為后甬道式并繪壁畫,洞窟中壁畫的比例較多。這類洞窟數(shù)量多,是中心柱窟中造像的基本形式;延續(xù)時間較長,在早期、中期、晚期的中心柱窟都有。以下洞窟屬于這-類型:克孜爾32、91、97、98、123、171、205、206、207,庫木吐拉23、46、58、61、克孜爾尕哈11、46,森木賽姆1、41、窟。此外,還有克孜爾4、7、13、58、80、101、159、199、庫木吐拉26、27、28、29、54、55、56、森木賽姆27、28、45窟等部分后甬道式中心柱窟。主室正壁主尊像外的主室側壁、甬道、后甬道未有塑像,但主室前壁塌落,前壁開龕的情況不清。
克孜爾205窟是有題記依據(jù)最早的縱券頂式中心柱窟,其窟中塑像形式、洞窟形制、壁畫內容和壁畫風格是-坐標。克孜爾171、205窟是縱券頂式中心柱窟的基本形式。
第2類:在第1類型后甬道式中心柱窟基礎上增加塑像。
這類中心柱窟后室仍為后甬道式,這類窟由小龕的增加,塑像布局的形式豐富,也由此形成了洞窟形制和內容的豐富變化。
2-A.主室增加塑像。
2-A-a.主室前壁塑像。
2-A-a-a.在主室門道兩旁前壁開小龕。如克孜爾114、155、163、172、克孜爾尕哈13、14、馬扎巴赫9窟??俗螤?63、172窟壁畫風格為Ⅲ類型,洞窟形制特點為主室側壁和甬道外側壁、后甬道側壁在同-直線上。其中克孜爾163窟甬道頂部壁畫出現(xiàn)立佛的內容。克孜爾114窟壁畫風格為V-i類型,洞窟形制特點為主室側壁和甬道外側壁、后甬道側壁在同一直線上,壁畫內容出現(xiàn)在甬道內側壁繪供養(yǎng)比丘??俗螤栨毓?3、14窟壁畫風格為V-ii類型,洞窟形制特點為主室側壁向外拓展的形式。馬扎巴赫9窟壁畫風格為Ⅵ-i類型,洞窟形制特點為主室為橫券頂形式。
2-A-a-b.在主室門道兩旁前壁和門道上方前壁開小龕,如克孜爾126窟,壁畫風格為V-ii類型。
2-A-b.主室正壁塑像。
2-A-b-a.在主室正壁開2個小龕,如克孜爾100窟。壁畫風格為Ⅳ類型。
2-A-b-b.在主室正壁開3個小龕,如克孜爾179、186、184、192,庫木吐拉64窟。壁畫風格為V-ii類型??俗螤?79、184、186、192窟為甬道外側壁、后甬道側壁向外拓展的洞窟形制特點。庫木吐拉64窟洞窟形制特點為主室側壁向外拓展。
2-A-c.在主室主龕上方正壁和門道兩旁前壁開小龕,如克孜爾178窟。壁畫風格為V-ii類型,洞窟形制特點為甬道外側壁和后甬道側壁向外拓展。
2-A-d.在主室正壁和側壁開龕,如庫木吐拉GKl7窟。壁畫風格為Ⅵ-ii類型,洞窟形制特點為主室側壁向外拓展。
2-A-e.在主室正壁、側壁、門道兩旁前壁前壁開小龕,如克孜爾27窟。壁畫風格為V-ii類型,洞窟形制特點為主室頂部為平棋頂,甬道外側壁和后甬道側壁向外拓展。
2-B.后甬道塑像。
2-B-a.在后甬道側壁開小龕,如克孜爾17窟。壁畫風格為Ⅲ類型,洞窟形制特點為主室側壁向外拓展。
2-B-b.在后甬道正壁的一端開一個小龕,如森木賽姆48窟。壁畫風格為V-ii類型,洞窟形制特點為主室向外拓展的形式。
2-C.甬道塑像。在甬道外側壁和甬道內側壁(左甬道)開龕,如庫木吐拉50窟。壁畫風格為V-iii類型,洞窟形制特點為主室側壁和甬道外側壁、后甬道側壁在同一直線上。
2-D.甬道和后甬道塑像。兩甬道內側壁和后甬道前壁各開1龕,如克孜爾尕哈21窟。壁畫風格為V-ii類型,洞窟形制特點為主室為橫券頂。
2-E.主室前壁和后甬道塑像。
2-E-a.在主室門道兩旁前壁和后甬道前壁開小龕,如克孜爾38窟。壁畫風格為Ⅵ-i類型,洞窟形制特點為主室側壁和甬道外側壁、后甬道側壁在同一直線上。
2-E-b.在主室前壁和后甬道正壁開小龕,如托呼拉克艾肯15窟。壁畫風格為V-iii類型,洞窟形制特點為主室側壁向外拓展。
2-F.主室和甬道、后甬道塑像。
2-F-a.在主室正壁和甬道內側壁、后甬道前壁開小龕,如臺臺爾16窟,主室正壁和后甬道前壁各開6個龕,兩甬道內側壁各開1龕。壁畫風格為Ⅵ-ii類型。
2-F-b.在主室前壁和右甬道外側壁、后甬道側壁、前壁開小龕,如克孜爾193窟。壁畫風格為V-ii類型(甬道龕為后補開)。
2-F-c.在主室側壁、前壁、甬道內側壁、后甬道側壁開龕,如森木賽姆26窟。壁畫風格為V-ii類型,洞窟形制特點為主室為橫券頂。
2-J.甬道和后甬道塑像。后室正壁和甬道外側壁鑿連通的像臺塑列像,如克孜爾63窟。壁畫風格為V類型。
第3類:后室式中心柱窟塑像的布局形式。
3-A.后室塑像。
3-A-a.后室鑿涅槃臺。后室只塑涅槃像,主室只有主龕像,整體看這類窟是在第1類中心柱基礎上加鑿涅槃臺的形式,如克孜爾224、森木賽姆33(開窟后壘筑涅槃臺)窟??俗螤?24窟壁畫風格為Ⅲ類型,壁畫內容的布局仍是早期中心柱窟的形式,洞窟形制特點為主室側壁和甬道外側壁、后甬道側壁在同一直線上。
3-A-b.在3-A-a的基礎上,在后室側壁鑿列像臺,形成后室寬于甬道外側壁的洞窟形制,甬道無塑像,主室側壁繪畫,如克孜爾8、34、43、104窟,保留主室前壁的克孜爾8、43窟,門道兩旁前壁開龕??俗螤?窟繪畫風格為V-i類型,克孜爾43窟甬道壁畫風格為V類型,主室側壁為漢風格壁,窟中畫壁畫未完成,壁畫是利用先前的洞窟重繪的??俗螤?04窟壁畫風格為Ⅳ類型但帶有V類型的因素。
3-A-c.在3-A-b式形式基礎上,在后室前壁增開1龕,如克孜爾219窟。壁畫風格為Ⅳ-V類型的混合形式。
3-A-d.在3-A-b式形式基礎上,在后室前壁上部上部貼塑涅槃像(前壁下部繪畫),如森木賽姆32窟。壁畫風格為Ⅳ類型。
3-A-e.在3-A-a、3-A-b、3-A-c式基礎上,在后室前壁開1龕,前壁龕上方鑿涅槃臺或貼塑涅槃像,如克孜爾196、198,克孜爾尕哈30,森木賽姆36窟。繪畫風格為V類型,洞窟形制特點是后室頂部變?yōu)槠巾?森木賽姆36窟為券頂)。
3-B.后室和主室正壁塑像。
3-B-a.在3-A-b式和第2類的2-A-c式基礎上,在主室主龕上方正壁增開1龕,如庫木吐拉31窟。繪畫風格為V類型。
3-B-b.在3-A-e式和第2類的2-A-b式基礎上增開小龕,如克孜爾195窟。繪畫風格為V-ii類型。
3-C.后室正壁鑿涅槃臺,后室兩側壁開龕,主室側壁各開1大龕,和3-A式主室側壁繪因緣說法內容的壁畫不同,如克孜爾227窟。壁畫風格為V類型,后室左側壁壁畫出現(xiàn)回鶻風格的因素。
3-D.后室和甬道塑像。
3-D-a.后室正壁鑿涅槃臺,但涅槃臺上方的正壁繪涅槃像,后室兩側壁各開1龕,兩甬道外側壁各開2龕,主室側壁無塑像,如克孜爾175窟。壁畫風格為V-ii類型。
3-D-b.在3-A-e式基礎上,在甬道內側壁開小龕,如克孜爾197窟。壁畫風格為V-ii類型。
3-E.后室和主室、甬道塑像。
3-E-a.后室正壁鑿涅槃臺,左甬道外側和后室側壁相接處壁開1個龕,主室側壁鑿列像臺,如克孜爾69窟。壁畫風格為Ⅶ類型。
3-E-b.后室正壁鑿涅槃臺,后室右側壁鑿立像臺一直延伸到甬道外口處,主室側壁鑿列像臺,側壁上部塑像,如克孜爾新1窟。壁畫風格為Ⅷ類型。
3-E-c.后室正壁鑿涅槃臺,后室兩側壁鑿立像臺,后室前壁開龕,甬道內側壁開龕。主室側壁下部繪畫,上部開兩層小龕,每層開5個龕,主室門道上方正壁開1龕,如克孜爾99窟。壁畫風格為Ⅳ類型。
龜茲的大像窟塑像布局形式可以分為4大類。
第1類:后室式大像窟。
1-A.主室、后室和甬道塑像。
1-A-a.主室正壁塑大像,側壁分層塑立像,后室正壁鑿涅槃臺,后室前壁鑿列像臺,后室側壁鑿列像臺和甬道外側列像臺連通,如克孜爾77窟。后室頂為橫覆斗頂式,甬道為券頂式,壁畫風格為工類型,但其中帶有Ⅲ類型的因素。由此來看這類大像窟是早期的形式。
1-A-b.在1-A-a式基礎上,在甬道內側壁和后室前壁開龕,如克孜爾48窟。主室側壁的下部繪因緣佛傳內容的壁畫(現(xiàn)仍能辯識),這種形式和中心柱窟相同。后室和甬道頂為較平的券頂,繪舉哀天人。
1-A-c.在1-A-b式基礎上,主室高度增大,主室側壁的下部由繪壁畫變?yōu)樗芰邢?,側壁塑像增多,如克孜?7窟。結合旁邊相距非常近的48窟來分析,應該是在開鑿48窟之后隨著石窟規(guī)模的擴大,再在其旁開鑿更大規(guī)模的47窟。
1-B.主室和后室塑像:主室正壁塑大像,側壁分層塑列像,后室正壁鑿涅槃臺,側壁鑿立像臺,后室前壁開龕,龕上部鑿出涅架臺,甬道繪壁畫和1-A類大像窟中在甬道開龕、鑿立像臺不同,甬道的概念更強些,和3-A-e式后室式中心柱窟的塑像布局相同,如克孜爾尕哈12、16、23、森木賽姆11、43窟。壁畫風格為V-ii類犁。
第2類:后甬道式大像窟。
2-A.主室塑像:主室正壁塑大像,主室側壁塑列像,如庫木吐拉63窟。壁畫風格為V-ii類型。
2-B.主室和后室塑像:臺臺爾5窟,主室正壁塑大像,在后甬道正壁兩端各開小龕,右端開上下排列的兩個小龕。壁畫風格為V-ii類型。
2-C.主室、甬道和后室塑像:庫木吐拉2窟,在主室正壁、前壁、后甬道正壁兩端、后甬道前壁、甬道內側壁開小龕。壁畫風格為V-ii類型。
第3類:無中心柱體,在正壁下端鑿出向內凹進的通道,正壁大像塑好后,在大像后下方形成后甬道空間,如克孜爾70、148,庫木吐拉52窟。
第4類:由其它類型的窟改擴建形成現(xiàn)在的規(guī)模,先擴建成大型方形窟,在其中筑壇基,再在壇基上造大像,塑像后有背屏,并與窟頂相接形成像柱形式。背屏后空間形成后室,后室正壁鑿涅槃臺,后室側壁、左右甬道直至主室左右側壁鑿列像臺,如克孜爾60窟。壁畫風格為V-iii類型。
三 塑像布局和壁畫風格的對應分析
由上述的塑像分布的分類和洞窟壁畫風格類型對應來看,中心柱窟中壁畫風格為工類型的克孜爾207窟和壁畫風格為Ⅲ類型的克孜爾171、205等窟,只在主室正壁塑像,克孜爾207窟主室為套斗頂式,此類中心柱窟在龜茲石窟中較少??v券頂式中心柱窟是龜茲石窟中心柱窟的主體形式,克孜爾171、205窟是數(shù)量眾多的縱券頂式中心柱窟的基本形式,Ⅲ類型172等窟在主室門道兩旁開小龕和克孜爾17窟等在后甬道開龕的形式,是在171、205窟等中心柱窟的基本形式上發(fā)展出的。Ⅲ類型壁畫風格的克孜爾224窟,在中心柱窟的基本形式上發(fā)展出后室式中心柱窟。其它類型壁畫風格的后甬道式中心柱窟在發(fā)展過程中,壁畫風格和洞窟形制及內容布局發(fā)生了變化,形成各時期的特點。
壁畫風格為Ⅳ類型的克孜爾97、98、100、101等后甬道式中心柱窟,在洞窟形制和壁畫內容方面發(fā)生了變化,壁畫風格為Ⅳ類型的克孜爾97窟出現(xiàn)了在主室正壁繪壁畫的形式,和壁畫風格為Ⅲ類型的中心柱窟主室正壁貼塑山巒的形式不同;克孜爾97、98窟的洞窟形制,出現(xiàn)了主室側壁向外拓展,主室側壁和甬道外側壁、后甬道側壁不在同-直線上的形制變化,和中心柱窟的基本形制不同。克孜爾100窟出現(xiàn)在主室主龕正壁開小龕的形式??俗螤?9窟主室側壁開兩層小龕,中心柱體四壁開龕,后室的塑像布局在壁畫風格Ⅲ類型的克孜爾224窟后室式中心柱窟的基礎上,發(fā)展出了在后室側壁鑿立像臺的形式,后室正壁鑿涅槃臺,后室兩側壁鑿立像臺,同為Ⅳ類型壁畫風格的克孜爾104、森木賽姆32窟后室塑像布局為此形式。后室式中心柱窟塑像和壁畫內容的布局和早期中心柱窟有所變化,突出表現(xiàn)在甬道側壁,克孜爾104窟甬道側壁繪供養(yǎng)人,森木賽姆32窟甬道側壁繪因緣說法。
V類型壁畫風格的后甬道式中心柱窟塑像布局較為豐富,克孜爾80、庫木吐拉23、46、58窟等少部分洞窟仍然沿用Ⅲ類型壁畫風格洞窟塑像布局的特點,但壁畫內容布局和洞窟形制都發(fā)生了變化。庫木吐拉23、46、58、克孜爾尕哈11、46、森木賽姆1、41、45窟的主室正壁繪畫和Ⅲ類型壁畫風格后甬道式中心柱窟主室主龕上方正壁貼塑山巒的內容形式不同??俗螤?14、克孜爾尕哈13、14等窟沿用了Ⅲ類型壁畫風格的克孜爾172等洞窟在門道兩旁前壁增開小龕的塑像布局的特點,但壁畫內容布局有較大的變化。庫木吐拉23、46、克孜爾尕哈11窟主室側壁向外拓展??俗螤栨毓?6窟為甬道外側壁和后甬道側壁向外拓展,克孜爾176、178、179、184、186、192、193窟等在主室主龕上方正壁或門道上方前壁增開小龕或貼塑,形成了豐富的布局形式。V類型壁畫風格的后室式中心柱窟在窟中增加塑像。壁畫風格為V-i類型的克孜爾8窟后室塑像布局形式和Ⅳ類型壁畫風格洞窟的后室塑像布局相同,克孜爾195、196、197、198、克孜爾尕哈30、森木賽姆36等V-ii類型壁畫風格的中心柱窟后室塑像布局形式,在克孜爾8窟的形式上發(fā)展出在后室前壁開龕和在后室前壁龕上方貼塑或造涅槃臺的形式。后室式中心柱窟塑像和壁畫內容的布局和早期中心柱窟有所變化,突出表現(xiàn)在甬道側壁,克孜爾8、195,克孜爾尕哈30窟甬道側壁繪供養(yǎng)人,克孜爾198窟甬道側壁繪因緣說法,克孜爾197窟大部分壁畫為千佛,甬道外側下部繪本生故事。
Ⅵ類型壁畫風格的后甬道式中心柱窟塑像布局形式也較豐富,克孜爾123窟只在主室正壁塑像,但主室頂部為穹隆頂?shù)亩纯咝沃铺攸c和壁畫內容都發(fā)生了較大變化??俗螤?8窟在Ⅲ類型壁畫風格克孜爾172窟塑像布局形式上在后甬道前壁開龕。馬扎巴赫9窟只在主室前壁增開小龕,但主室為橫券頂,洞窟形制發(fā)生了較大變化·壁畫內容也發(fā)生了較大變化。臺臺爾17窟甬道內側壁和后甬道前壁開龕,甬道和后甬道頂較高,這種洞窟形制在龜茲較少,但和吐峪溝12窟等類同。臺臺爾16窟在主室正壁后甬道前壁各開6個龕的形式在龜茲較特別。
Ⅶ類型壁畫風格的克孜爾69窟,為后室式中心柱窟,塑像布局的特點在主室側壁塑立像,這種布局形式,接近大像窟主室側壁塑立像的形式。69窟因國王供養(yǎng)像題記的解讀。能確定其年代在7世紀上半葉,相比較其后漢風格壁畫的部分洞窟多有在主室側壁塑立像的形式。
Ⅷ類型壁畫風格的克孜爾新1窟。為后甬道式中心柱窟,后室鑿涅槃臺,后室側壁和甬道外側壁塑立像,主室側壁塑兩層立像,這種塑像布局特點更接近大像窟塑像布局。
龜茲大像窟的壁畫風格較為豐富,工類型壁畫風格的有克孜爾77窟,克孜爾47、48窟多次重繪,壁畫風格較為復雜??俗螤?7、48窟壁畫多次重繪和補繪,47窟左甬道內側壁表層壁畫繪有V類型和漢風格的供養(yǎng)人像,右甬道內側壁露出的三層壁畫,壁畫風格為:底層壁畫為I類型、第二層Ⅲ類型、表層Ⅶ類型,由此看47窟使用了較長時期。V類型壁畫風格的克孜爾尕哈16、23、森木賽姆11、36窟塑像布局較類同,這類大像窟和V類型壁畫風格的克孜爾195、196等后室式中心柱窟的后室塑像布局相同。克孜爾尕哈23窟主室右側壁立像臺的立面繪有大聯(lián)珠紋,和克孜爾60窟聯(lián)珠紋相同。這種紋飾在7~8世紀較流行,表明這類大像窟的使用年代。V類型壁畫風格的庫木吐拉63窟為后甬道式大像窟,后室空間為后甬道式,后室繪壁畫,和前-類的大像窟不同,相比較回鶻壁畫風格的庫木吐拉45、森木賽姆5、46窟為后甬道式大像窟。塑像布局最為簡單的是森木賽姆5、44窟,只在主室正壁塑像,庫木吐拉45窟只增加了在主室側壁上部貼塑佛像。這個現(xiàn)像既有回鶻壁畫風格延用以前開鑿的洞窟重繪的因素,也有佛教教派變化的因素等,這是要另外專文探討的問題。
從中心柱洞窟、大像窟的塑像布局形式和壁畫風格的對應比較,雖然少部分洞窟有壁畫重繪的現(xiàn)象,但大部分洞窟能看出這兩方面的統(tǒng)-,也互相印證了塑像布局形式和壁畫風格類型的前后發(fā)展關系。
(責任編輯 胡同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