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報紙的百花園里,《華商報》是一個獨具特色的“別枝”。作為都市類報紙,它對黨和政府的政務活動進行了精心的、多維的解讀。十年來它的政務報道由初期的數(shù)量少、簡單化,發(fā)展到目前的多姿多彩、不斷突破,傳播效果已超越了某些機關報??梢哉f,經(jīng)過十年歷練,《華商報》已經(jīng)完成了從一張市民報紙向主流大報的嬗變。在讀者心目中,《華商報》的媒介形象,已從當初熱衷于社會新聞的“報界另類”,發(fā)展成為一個負責任的“社會守望者”。重點分析一下《華商報》的政務活動報道,對于我國一些報紙突破老癥結(jié),增強吸引力,當不無裨益。
一個多年難解的“癥結(jié)”
多年來,政務活動報道是許多報紙?zhí)貏e是機關報難以解決的癥結(jié)問題,普遍存在著“呆”(新聞性差)、“長”(篇幅長)、“空”(信息量少)、“套”(程式化)等問題,讀者不愛看,傳播效果差,某些地方精神消費領域里也隨之出現(xiàn)了一種尷尬景觀:報紙?zhí)焯焱瞥龃祟惛寮?,廣大讀者卻很少問津。新聞傳播中這種“傳多受少”甚至“傳而不受”的狀況,也是精神生產(chǎn)的一種資源浪費。
這里所說的政務活動報道,和流行的“時政新聞”在內(nèi)涵上并不完全一樣。政務活動報道,專指圍繞各級黨委、政府機關活動所形成的報道,它的內(nèi)涵僅僅界定在四個方面——會議消息、領導活動、文件刊布、機關工作動態(tài),不涉及其它時事新聞。
政務活動報道是我們社會主義國家新聞的一個獨特分支,在報紙要聞版、綜合版上都占據(jù)著很大比重,其質(zhì)量好壞直接影響著一張報紙的形象和閱讀率。長期以來,由于政務活動報道搞不活,導致許多機關報的版面形象呆板、讀者厭倦,發(fā)行量和影響力也隨之下降。
都市報的崛起,對政務活動報道的舊模式形成了巨大沖擊,人們開始反思這個老癥結(jié)該如何破解?《華商報》十年來在這方面的探索和實踐,為人們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做細做足“解讀”功夫
從本質(zhì)上說,政務活動包括會議、文件、領導人和機關的活動,都是一個信息綜合體。其中既有常規(guī)信息也有非常規(guī)信息;既有新聞信息也有非新聞信息。不能因為它很重要,因而忽視對它所含的多樣信息進行解析和再處理,更不能簡單照搬推給讀者。人們讀報是受欲知心理的驅(qū)使,而欲知心理感受信息的特點是:對新鮮信息、非常規(guī)信息會優(yōu)先吸納,對陳舊信息或常規(guī)信息則厭倦甚至拒納。針對這種閱讀心理規(guī)律,《華商報》對政務活動所包含的多種信息不斷進行分析和辨別,站在讀者的角度進行精選、取舍、強化或包裝,采取多種解讀方式,把那些看似抽象、呆板、程式化的政務活動,變成了一道色、香、味俱全的精神快餐,使讀者在閱讀的快感中吸納了重要的政務信息。
一、 用形象去解讀抽象
當今是“厚報時代”,也是“速讀時代”。讀者徜徉在如林的報刊市場,匆匆“速讀”著那些如海的信息。這種“速讀”的時代特點,要求精神產(chǎn)品的制造者能“速供”易讀懂、易消化的東西。因而當今世界出現(xiàn)了“新聞圖形化”的趨勢,也就是用形象來解讀抽象的東西。政務報道也不應例外。
⒈善用圖、表進行“視覺化”表達
相對于單維的文字來說,具有二維特點的圖形、表格更能吸引讀者的視覺注意力,更容易為讀者接受和理解。打開近年的《華商報》,凡有政務活動報道的版面上,幾乎都能看到各種各樣的餅狀圖、柱狀圖、曲線圖、關系圖、結(jié)構(gòu)圖、流程圖、漫畫及各種表格。從溫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到省市黨代會、人大會、政協(xié)會,他們無不是巧用這些圖畫、表格去解讀繁雜、枯燥的會議內(nèi)容。讀者一看這些形象的圖表,立刻就會理解了那些抽象的東西。筆者曾看到該報一則會議消息,內(nèi)容竟全部用一張表格來表達,讀者看后一目了然。這種“表格式新聞”實在是政務活動報道的一大創(chuàng)造!
⒉選擇“趣味點”,進行形象化表述
為了使讀者在閱讀政務報道時減輕心理負載,解除疲勞感,《華商報》十分注意尋找政務活動中的“趣味點”,由記者用形象化的語言進行“二度傳達”,化無趣為有趣,吸引讀者了解重要的政策精神。《華商報》報道今春全國人大會議,溫總理作政府工作報告的消息就是一個范例。這條消息沒有像一般會議報道那樣,刻板地寫出議程和總理報告的梗概,而是以《總理三提共享,會場掌聲雷動》為題,重點寫了總理引用左宗棠、屈原、鄭板橋體恤民生疾苦的詩句,三次強調(diào)“要讓全體人民特別是困難群眾共享改革發(fā)展的成果”,會場響起35次掌聲等動人的情景,語言形象生動,讀之趣味盎然,使讀者不知不覺中一口氣就讀完了這條政務活動消息。
除此之外,《華商報》還高度重視攝影手段在政務活動報道中的運用,無論是總書記、總理深入陜北老區(qū),還是省市領導看望棚戶區(qū)群眾,他們都注意用相機這“第三只眼”,去捕捉現(xiàn)場那些最動人最有趣味的瞬間,放大刊出,通過其“一圖勝萬言”的作用,去消解人們對這類官式活動的厭倦感。
今年來,《華商報》對政務活動報道,幾乎天天實現(xiàn)了“圖文雙解”,在刊布一些長篇文件或報告時,更是注重運用這種形象的解讀方式。今年元月11日,國家有關部門發(fā)布了《中國人口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報告》,對這個政策性、工作性較強而可讀性較差的長篇政務材料,《華商報》沒有簡單照登,而是連夜苦戰(zhàn),調(diào)動了漫畫、圖案、表格、數(shù)字等多種手段,巧選其中的趣味點,進行“組合包裝”,于第二天凌晨在頭版隆重推出(見附圖)。
這篇“圖文雙解”的政務報道,給讀者帶來了強烈的視覺沖擊力:一是版位突出,頭版除幾個標題外,僅登此一篇政務新聞,占到2/3版;二是趣味性強。編者在稿件下部安排一幅彩色漫畫,畫中一兒童天真地問:“媽媽,舅舅是什么呀?”巧妙地點出新型家庭親屬關系的變化。圖上部用一幅男女壓“蹺蹺板”的圖案,標明目前我國男女性別比例失調(diào)的問題,讀之饒有趣味。三是前后使用了表格、曲線、彩圖、巨 形題等十幾個元素,分別解讀這個長篇報告的各部分,使人在閱讀快感中領略文件精神,不覺其“長”,不覺其“枯”,不覺其抽象。
二、用精選去解讀繁冗
一般來說,政務活動的內(nèi)容和材料往往繁雜、冗長,其中常規(guī)信息居多,新聞信息常常像沙中之金一樣被掩藏著。必須進行一番“披沙揀金”、“吹糠見米”的精選,才能發(fā)掘出那些最有代表性、公眾最關注、最有傳播價值的“新聞點”,才能使讀者在如海的報章篇什中對之投以眷顧的目光。
《華商報》在處理政務活動報道時,從來不求全、不求多,而是善于從繁雜的政務活動信息中選取一點,進行強化處理,以“點”來顯面,使讀者從一滴水見太陽,從一朵浪花知滄海。今年元月份西安市“兩會”召開之際,為了報道民主政治建設所取得的成績,記者在翻閱數(shù)萬字文件材料基礎上發(fā)現(xiàn)一個閃光點——“西安市政府因網(wǎng)民建議而出臺的紅頭文件達500多份”,立即寫成一則消息,再配以文件翻拍小圖刊登出去,使一個勤政愛民的政府形象躍然紙上,取得了讀者愛看、政府滿意的雙贏效果。
每年兩會之際,報道各地的工作設想和發(fā)展思路,最令記者們頭疼發(fā)怵。面對這一報道任務,《華商報》另辟蹊徑,將各縣區(qū)“一把手”的彩照排出,每人頭像下配上一段精選的本人百字短語,并列刊登,使讀者在短暫瀏覽中很快就掌握了各縣的工作思路和設想,印象鮮明而深刻。這種做法以簡馭繁,畫龍點睛,上下皆大歡喜。
精選,需要的是犀利的目光、不憚其煩的敬業(yè)精神。在《華商報》主管政務報道的部門中流傳著兩句話:一曰“沒有做不出新聞的會議”,二曰“要像‘獵犬’一樣找尋新聞細節(jié)”。正是由于這樣的職業(yè)精神,他們才能在大量枯燥、繁雜的文件堆里挖掘出一個個閃光的新聞。
《華商報》用精選的方式來解讀繁雜的政務活動,還有一個重要特點——關注數(shù)字,聚焦數(shù)字,把數(shù)字新聞化。
數(shù)字常常被人看做單調(diào)枯燥、無彩頭、難處理的符號?!度A商報》卻善用逆向思維,對政務活動中各種數(shù)字高度關注,精心玩味。他們要求記者保持“數(shù)字敏感”,善于從橫向、縱向的對比中發(fā)現(xiàn)數(shù)字背后的新聞。如他們參加陜西省林業(yè)局的年度會議,從大堆的會議資料中發(fā)現(xiàn)當年造林計劃少了60萬畝,立即寫出了《今年造林任務為啥少了60萬畝》的會議消息,通過設問、分析、再解釋,巧妙地向公眾報道了全省生態(tài)局面好轉(zhuǎn)的新聞事實。再如,報道西安市人大常委會召開的消息,他們以《13% 凸現(xiàn)政府求真務實》為題;報道我國人口戰(zhàn)略報告,他們以《獨生子女全國累計1億》為題,都是把數(shù)字放大推上主題的最高位置,其大小幾乎和報頭字一樣。在這里,精選的數(shù)字被高度強化,被聚焦、張揚,賦予了全新的活力,給讀者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使一向沉悶的政務消息充滿了靈動的時代氣息。
三、用“共振”去化解疏離
毋庸諱言,對多年來報紙上刊登的那些呆板的政務活動報道,讀者心理上已產(chǎn)生了一種疏離感,甚至一看到那樣的標題就會移開視線。這種閱讀心理問題,必須從心理的層面去分析原因,尋求解決之道。
政務活動涉及的往往是全局的、長遠的問題,其表述方式往往是概括的、抽象的。雖然它在政治上有無可置疑的重要性,但和普通民眾眼前的利益、直接的心理訴求,往往并無太多的接近性。
針對這一深層的心理原因,《華商報》在處理每一個政務報道時都會認真分析,找出它與普通百姓生活的“關聯(lián)點”,從“民生的角度”、“百姓的眼光”去報道,讓稿件與普通民眾的現(xiàn)實利益和心理訴求密切聯(lián)系起來,形成一種潛在的“心理共振”。如在報道人大會議的財政和計劃報告時,他們推出的是《今年對困難群體的社會保障支出增幅最大》的消息;在報道溫總理《政府工作報告》時,他們抓的主題是“中央財政送4778億民生禮包”。他們的政務活動報道,篇篇融入百姓事,連著百姓心。當這些稿件和老百姓的心理產(chǎn)生和諧共振的狀態(tài),怎么會再出現(xiàn)厭倦感和疏離感呢?
策劃與創(chuàng)意不可缺少
對傳統(tǒng)的政務活動報道可以進行策劃與創(chuàng)意嗎?答案是肯定的?!度A商報》不僅這樣做了而且效果甚佳。
⒈ 活動前認真策劃
新聞是傳播信息的藝術,不是簡單地描摹復制報道對象。它總要有所選擇,有所剪裁,有角度的變換,有氣氛的營造。這就像攝影一樣,按動快門前必須先考慮選擇角度、用光、構(gòu)圖,以抓取最動人的瞬間。
政務活動是一個龐大的信息綜合體,在報道前也必須先進行系統(tǒng)化的籌謀安排,方能心中有數(shù),筆下出彩,這就離不開策劃。今年以來,凡屬黨委、政府重大的活動,《華商報》都堅持在事前進行周密的討論和策劃,絕不打無準備的即興之仗。因而,他們的政務活動報道總是呈現(xiàn)出縱深化、多樣化的特點。
2006年10月,西安市政府承辦的國際古遺址大會即將召開。為了搞好這次重大的政務活動報道,《華商報》提前兩個月就進行多次內(nèi)部討論,制訂策劃方案,會前一個月推出了一系列預熱性的活動報道。首先發(fā)起“把古城西安寄給全世界”活動,記者策劃十所小學開展明信片繪畫活動,展覽期間邀請黨政領導參觀,先后有800張明信片寄往世界各國,記者進行了同步跟蹤報道。
緊接著他們又策劃了“文物官員帶領百名市民代表游覽西安古跡”、“市民和市長就保護文物進行圓桌對話”等活動,增強了老百姓對政務活動的參與意識。把一個看似枯燥的會議,報道得豐富多彩,影響深遠。為國家爭了光,擴大了報紙影響,更得到各級領導的高度贊揚,收到了“一舉三得”的最佳效果。
⒉活動中體現(xiàn)創(chuàng)意
政務活動和其他新聞一樣,并非總是 “線性發(fā)展”的。單純報道過程不會調(diào)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這就需要報道中的創(chuàng)意。這種創(chuàng)意是一種“發(fā)散思維”,善于聯(lián)想前因、擴展后果,尋找和強化現(xiàn)場的新聞亮點。2005年全國兩會期間,《華商報》報道組沒有沉溺在會議議程和大量的材料中,他們聯(lián)想起會前溫總理走訪陜西群眾時曾牽掛著三件事,于是在會上寫出了《回訪溫總理牽掛的三件事》一稿,并將回訪地讀者送給溫總理的“禮物”,親手轉(zhuǎn)交給曾培炎副總理,搞活了兩會的現(xiàn)場報道。
在這次全國兩會報道中,他們又把大會精神、陜西省情和自己以前的報道橫向聯(lián)系起來思考,創(chuàng)造性地突出了“三農(nóng)”這根主線。該報會前發(fā)表了系列報道《百名博士訪三農(nóng)》,會上記者就此再次采訪與會的代表和委員,接連推出了《訪農(nóng)博士連線北京話三農(nóng)》、《訪農(nóng)博士深情致信溫總理》、《訪農(nóng)博士五問部長》等政務活動消息,主題突出,內(nèi)容鮮活,引起廣泛關注。
如果說,《華商報》初期單純用文字報道政務活動是一維式的解讀,以后運用圖像是二維式的解讀的話,那么現(xiàn)在通過策劃和創(chuàng)意推出的組合式報道,就是對政務活動立體的多維的解讀了。這無疑是一種可喜的突破。
⒊互動、參與激活報道
多年來,政務活動報道被看做嚴肅的政治任務,其傳播方式總是自上而下單向度的?!度A商報》則大膽打破了這種慣性,把讀者的參與和互動引入了政務活動報道領域。變單向傳播為雙向傳播,變刻板的政策灌輸為活潑的官民交流,使以往沉悶的政務報道平添了前所未有的活力。
報道保持共產(chǎn)黨員先進性教育的工作,是各新聞單位的共同任務。面對這項宣傳任務,《華商報》沒有程式化地報道工作進程或經(jīng)驗交流之類的動態(tài),而是跳出舊軌道,緊扣住“實效”二字做文章,組織廣大讀者參與,搞“互動式”報道。他們專門開設了熱線,推出“區(qū)縣領導體驗百姓難心事”活動,征詢?nèi)罕姷睦щy和問題,由區(qū)縣領導干部進行走訪,集中解決落實,以驗證這次先進性教育的實際效果。十多天內(nèi),群眾打進熱線電話800多次,反映實際問題600多件,報社連續(xù)刊發(fā)《區(qū)委書記體驗乘車難》、《省領導體驗長安中巴》等鮮活稿件30多篇。同時他們又邀請有關方面領導干部座談,通過報紙向讀者匯報整改情況,解決了企業(yè)消防、群眾吃水、交通安全等一大批實際問題。讀者紛紛贊揚說,這樣的政務報道才是把報紙搞活了,“把虛事做實了”,通過互動參與,使領導機關、廣大群眾和報社三方的心貼得更緊了!
總之,十年來《華商報》在政務活動報道中,堅持用形象解讀抽象,用精選解讀繁冗,以“共振”來化解疏離,把策劃創(chuàng)意、互動參與等形式引進政務報道領域,取得了不少突破性的進展,日漸走向成熟。
我們期待《華商報》在這條改革的路子上走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