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指算來,隨大理州作家協(xié)會組織的“三貼近”采風團,去洱源縣的煉鐵鄉(xiāng)采風歸來已經(jīng)有些時日了,但關(guān)于煉鐵的許多記憶,卻依舊歷歷在目。
在大理的范圍之內(nèi),甚至在洱源的范圍之內(nèi),煉鐵并沒有什么激動人心的風景,譬如瀑布啦,溶洞啦,湖泊啦……有的只是比翡翠更綠的大山,比和田玉更柔潤的田野,比水墨畫更簡練的河流。有的只是栽滿烤煙的坡地、種滿水果的丘陵、走滿乳牛的草場。但煉鐵卻是個很不容易讓人遺忘的小鎮(zhèn),因為它的樸素,它的實誠,甚至它的偏僻與隱忍,早就隨著歲月和歷史的反復(fù)歷練,形成了一種很有特色,很有滲透力的秉賦,它會不易覺察地在我們的記憶中,沉淀下來,安頓下來,銘記下來。并且成為一個結(jié),一段珍貴的記憶,讓我們難以遺忘。對于我而言,那座名叫羅坪的大山是不容易遺忘的,那條名叫黑潓江的河流是不容易遺忘的,甚至連機緣巧合而結(jié)識的兩個名叫王世明和李映春的人,也是不容易讓人遺忘的。
羅坪山小記
在大理州境內(nèi),羅坪山應(yīng)該算是有些名氣的,它與老君山、蒼山以及無量山、哀牢山,從北至南首尾相接,構(gòu)成了巍峨的云嶺高原自滇北到滇南的巨大余脈。我之所以強調(diào)它的巨大,是它比坐落在我家陽臺西南面那座比它有名,甚至可以認為是比它著名的博南山,更有氣勢,更有分量,也更有公信度。博南山的著名,主要得益于那條早在東漢時期便已存在的南方絲綢古道的穿越與盤桓。而羅坪山的有名,主要得益于她的主峰:鳥吊山。
鳥吊山是這個世界上很大一部分候鳥一生中必須穿越的一個“關(guān)隘”。鳥吊山是它們遙遠的遷徙之路上一個極其重要的“通衢”。我曾經(jīng)作過如是的猜想,那些數(shù)以幾十萬計的鳥兒,都是在神的引領(lǐng)和召喚之下,才會來到羅坪山,才會選擇鳥吊山頭那道窄窄的埡口,作為洗禮生命與靈魂的圣地。只要通過了這道既昭示著生,也隱藏著死的“卡子”,就能趕赴生命中注定的那次神秘的際會。因此,這座在平日里云封霧鎖,清冷寂靜的山峰,在每年的中秋時節(jié),便會上演“百鳥吊鳳”的生命奇觀。便會有一撥接一撥弱小但卻依然無所畏懼的鳥兒,滿懷著慷慨赴死的豪邁,奮不顧身地向著那些貪婪地張開來的捕網(wǎng)沖擊,向著看似燦爛溫馨,實則暗藏殺機的火堆沖擊。
關(guān)于這一幕千百年來總在重復(fù)上演的“百鳥吊鳳”的慘烈與悲壯,北魏酈道元的《水經(jīng)注》中,曾有明確的記載:“葉榆縣西北八十里有鳥吊山。眾鳥千百,為群其會,呼鳴啁哳。每歲七、八月至,十六、七日則止。一歲六至。雉鳥來吊,夜燃火伺取之。其無嗉不食,似特悲者,以為義,則不取也。俗言鳳凰死于此山,故眾鳥來吊,因名鳥吊。”
清道光年間修纂的《浪穹縣志》“鳳山微異”條目里,也有這樣的記載:“每歲七八月,眾鳥千百為群,翔集此山,奇毛異羽,燦爛巖谷,多非滇產(chǎn),莫可指名。亦一異事。土人伺夜燃火取之,內(nèi)有無嗉者,以為哀鳳不食也。頻年示禁,卒不能止?!崩笋肥嵌吹呐f稱,這里面的記載,和《水經(jīng)注》所載,原本就是一碼子事。好在這種自古以來“頻年示禁,卒不能止”的陋習,如今已逐步得到根除。鳥吊山已被州縣政府,列為鳥類保護區(qū),候鳥遷徙的時節(jié),都有森林警察在山上晝夜巡邏。過去的“鳥吊山”,儼然已成為愛鳥、護鳥、觀鳥、賞鳥的一方勝地。
羅坪山的東西兩面,儼然就是立體氣候的兩個國度,山頂,暗藏著一條看不見的“邊境”。東面,氣候稍微暖和,生長著清一色的華山松林。都是大樹,一棵緊挨一棵地矗立著,茂盛這個好詞,用在這里恰到好處。西面,便屬煉鐵鄉(xiāng)治下的地界,冷涼,肥沃,出產(chǎn)核桃、花椒、木瓜、松茸、蘑菇、山崳菜,全都是很找錢的“特產(chǎn)”。去煉鐵的那天,正好趕上羅坪山大霧。當我們乘坐的中巴車,喘著粗氣,老婦人般緩慢地攀爬上羅坪山頂,再從大團比蠶絲還要稠密的濃霧中鉆出來的時候,煉鐵鄉(xiāng)的兩位當家人,鄉(xiāng)黨委書記王世明和鄉(xiāng)長李映春,已早早地等候在半山腰的盤山公路上。在兩位當家人的引導(dǎo)下,我們前往參觀了該鄉(xiāng)最大的山崳菜種植基地?;仡H具規(guī)模,坐落在一個名叫牛桂丹的彝族村寨背后,我粗略地估算了一下,應(yīng)該有百十畝的面積。創(chuàng)辦基地的,是一名看似老實巴交實則精明能干的白族婦女。當我們走進她的種植大棚時,這位穿著樸素,長相酷似我堂姐的場主,正在有條不紊地指揮著一群雇工在刨挖山崳菜。那些刨挖出來的根莖,全都按一定的規(guī)格堆放在一塊。上前一打聽,都是當天便要運往省城,第二天便要空運到日本的鮮貨。我知道眼前這些不怎么起眼的東西,在日本人眼里卻特別的金貴,是用來加工芥末的主要原料,吃個生魚片還是醉蝦什么的,都少不了它。價錢呢,自然也就不菲,能賺取數(shù)萬元的收入。
煉鐵散札
以前老是以為這個名叫煉鐵的地方,應(yīng)該是遍地鐵礦的豐饒之地。其實大謬,煉鐵的地名,原來起源于清末回民起義領(lǐng)袖杜文秀的一樁善舉。杜文秀起義并占領(lǐng)大理之后,獲悉黑潓江兩岸民眾因為跨河橋梁的年久失修而往來極為不便時,便專門從軍庫中拿出二萬斤生鐵,運往該地冶煉,鑄成鐵鏈,將清初葉建成的神戶橋改建為鐵索橋,從而方便了兩岸的民眾,溝通了兩岸的交流。當?shù)孛癖姼心疃艓浀墓Φ?,便將該地地名改稱為煉鐵。
煉鐵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南北運輸大通道“鹽茶古道”上一個極其重要的重鎮(zhèn)。煉鐵的黑潓江河谷,是“鹽茶古道”的主要通道,起始于劍川的沙溪,終結(jié)于漾濞的平坡,全長達兩百余公里。自煉鐵北上,經(jīng)寺登、沙溪,可達麗江、中甸、繼而進入西藏。東進,到洱源一路可通鶴慶的朵美,渡金沙江,過永勝、華坪而后進入巴蜀。經(jīng)此沿黑潓江河谷南進,在漾濞縣境內(nèi)與“博南古道”交接,可通東南亞諸國。因此,自漢代以來,無數(shù)的馬幫商隊,就是通過煉鐵這個古老的“南北通衢”,把西部和內(nèi)地出產(chǎn)的茶葉、食鹽、銀銅制具、陶瓷用品等,源源不斷地經(jīng)劍川、過麗江、越中甸,抵達拉薩;再把吐蕃(西藏)地區(qū)的藥材、皮張、羊毛制品及吐蕃特產(chǎn)販運回內(nèi)地或經(jīng)邊境口岸販運到國外的。黑潓江峽谷,自然也就成了鹽茶商賈的“南北走廊”。現(xiàn)如今,煉鐵的黑潓江兩岸仍保留著“歇馬坪”、“駐馬店”、“馬店坡”等諸多地名村名。從中,一樣可以讓我們感受到煉鐵古老的歷史、悠久的文化、絢麗多彩的民風物俗所烘托出的那份沉甸甸的古道文化。
煉鐵既是一塊被甘草汁般的歷史文化濃濃地浸染過的土地,同時也是一塊被現(xiàn)代文明懶懶地滋潤過的土地。說它是一個古老而繁華的小鎮(zhèn),不如說它是一個樸素而散淡的鄉(xiāng)村。因為這里的色彩,這里的田園,這里的風景,這里的人事,無不彰顯著一種本色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
和滇西高原上所有充滿和諧的村莊一樣,這個叫煉鐵的村鎮(zhèn),就像是一本大大方方地攤開了綠封面的、和諧的大書。田野,綠得透徹;煙地,綠得豐腴;遠山近樹,綠得率性。上一年或上一個冬天才修建的,充滿白族民居風味的農(nóng)家小院,也是同樣的綠。綠,隨處不在;綠,四下漫溢。我堅信,這綠,才能傳達生命的旺盛與昂揚,才能昭示未來與希望。
在小鎮(zhèn)的入口,挺拔的藍桉樹分布在路的兩側(cè),它們手挽著手,像是在舉行一場集體婚禮。風從它們中間穿過,帶著愜意出現(xiàn)在村莊的每一個角落。這里的村莊,也是恬靜的,和諧的。村路上行走著笨拙的奶牛,膘壯的水牛,行走著山羊,豬,還有自由散漫的雞鴨,行走著青蛙般蹦跶的孩子,以及負重歸家的老婦。古老的村巷,像一根窄窄的管子,布滿時間和人畜經(jīng)久踩踏的痕跡。村巷兩邊,每家的房檐上都棲息著陽光、燕子和往事。有寬闊的黃泥大道,靈蛇一樣的盤繞進村莊,而后分散成若干條青石小徑,伸向果林,乳牛棚,菜園,后院,伸向那些虛掩的門或敞開的門,伸向煉鐵人的誕生抑或逝去。
黑潓江是煉鐵鄉(xiāng)境內(nèi)一條頗有名氣的河流,它曾經(jīng)與金沙江、瀾滄江、怒江,并稱為滇西高原的四條“姊妹江”。唐代宗大歷十四年,曾被南詔王異牟尋封為“四瀆”。
在煉鐵,這條名叫黑潓江的河流,不過是一個匆匆的“過客”。它發(fā)源于劍川老君山及麗江羅鳳山,流經(jīng)麗江、劍川、洱源、漾濞、巍山、昌寧、南澗7個縣,并在南澗著名的小灣附近,注入瀾滄江。作為瀾滄江不容忽視的主要支流之一,雖然它在煉鐵境內(nèi)的流淌,從新莊村的漢莊開始,至田心的烏梢箐,只有大約48公里的里程,但這48公里的流淌,是很風光,也很愜意的。因為在這48公里的流程內(nèi),煉鐵人為它安排了9個電站的建設(shè)項目。這使得這條凡俗的河流,突然便與眾不同起來,并且隨著電站建設(shè)進度的加快,聲名日隆。
這是在七月,七月的煉鐵,有著一份水粉畫般的清麗。風夾雜著莊稼的氣息,泥土的氣息,烤煙的氣息,還有微熟的果木和散淡的山杜鵑的氣息,從黑潓江河谷徐徐飄來,蹣跚過廣闊的田野和田野里無邊的寂靜,蹣跚過清澈的天空和天空下無限的空靈,然后,便靜悄悄地鉆進了煉鐵人家門扉或者窗扉。
這里的土地并不肥沃,但煉鐵人的勤勞使它們有了變化。在一個面積達上千畝的果園中,我結(jié)識了一個叫許玉明的農(nóng)民,使我更堅定了自己的判斷。是勤勞,使這片土地充滿了躁動。許玉明所經(jīng)營的這一大片果園,先前不過是一塊貧瘠的荒地,多年以來,一直只是用來長長野草,開開野花,跑跑野兔,棲棲野鳥。而今,這塊荒蕪多年的土地,已經(jīng)被勤勞的許玉明和他的伙伴們經(jīng)營成了一片“世外桃源”。起伏的丘陵被墜滿果實的梨樹、桃樹、杏樹、李子樹以及板栗樹,有條有塊地分割開來,便顯得格外的鮮明,格外的飽滿。
誰都知道,一塊鮮明而飽滿的土地,加上一群勤勞并且富有創(chuàng)意的人,對一個地方來說,意味著什么。
有人曾經(jīng)告訴我,煉鐵是大理美麗而充滿變數(shù)的后花園,我以為,我是當真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