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張攝于1907年的合影,距今剛好百年。照片上的人物是當時中華圣公會(也稱安立甘會)在華各地區(qū)的主教。照片中前排右起第2位的“大胡子”就是華北地區(qū)主教史嘉樂(Charles Perry Scott,1847-1927),他是英國圣公會傳教士,1874年來華,最初在山東傳教。1880年被指派為圣公會華北教區(qū)的首任主教,1890年起兼任英國公使館牧師,1913年退職后仍留北京,1927年2月在上?;疾∞o世。著有《中華圣公會華北主教區(qū)的工作》(Church Work 1nNorth China)一書。史嘉樂的藏書票粘貼在一本1900年倫敦出版的莎士比亞名著《理查三世》(King RichardIII)上,書票圖案是由象征主教神權(quán)的高冠和十字架組成。這本書還是個“巾箱本”(僅有64開大小),精裝毛邊、書頂刷金、封面軋花、版畫插圖,煞是可人,書中還有《大公報》學(xué)者張契尼的藏書印章,以及我曾在以前的文章中介紹過史嘉樂的繼任者鄂方智(圣公會華北地區(qū)第二任主教)的藏書票。
位于北京西城區(qū)佟麟閣路八十五號的南溝沿救主堂,正名“中華圣公會教堂”,建于1907年,是當時中華圣公會華北教區(qū)的總堂,它就是由史嘉樂主教請人設(shè)計藍圖并找工匠建造的,是北京最早的中國“宮殿式”教堂。教堂正面立墻鑲有四塊石碑,第二塊就是1928年圣公會教民為史嘉樂主教所立的紀念碑。史嘉樂還在天津建造了座圣公會教堂(諸圣堂),并常從北京去為住在天津的英國信徒做禮拜。
照片中后排右起第1位是圣公會上海地區(qū)主教郭斐蔚(1858-1940),他是美國圣公會傳教士,1858年出生于美國紐約州,1881年來華,初在武昌傳教。1885-1887年任上海圣約翰書院圣道館教習(xí)。1893-1940年先后擔(dān)任圣公會江蘇、上海教區(qū)主教,逝于上海。是20世紀上半葉上海宗教界權(quán)威人士之,著有《1881-1893年回憶錄》一書。1939年圣約翰大學(xué)師生和校友曾捐款建造了兩層教學(xué)樓幢,為紀念郭斐蔚命名為斐蔚堂(Graves Hall)。郭斐蔚藏書票貼在一本1908年倫敦出版的梅瑞狄斯的《理查德·法弗爾的考驗》(The Ordealof Richard Feverel)上,書票圖案具有濃厚的教會色彩,文字卻是漢字雙鉤隸書,也融入了中國文化的元素。這本書上還貼有枚上海圣約翰大學(xué)羅氏圖書館的藏書票和郭斐蔚的親筆簽名,郭斐蔚曾任圣約翰大學(xué)神學(xué)科主任,也是圣約翰大學(xué)的領(lǐng)導(dǎo)人之
藏書票在中國的起源,一方面是由首先走出國門看世界的留洋學(xué)生們開始的,另一方面就是由最初來到中國的西方傳教士引入的。一張張藏書票無意間成為了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小小“物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