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國家。他們長期生活在氣候寒的漠北草原, 社會風(fēng)俗與中原的漢人迥然不同。入主中原后,草原文化與農(nóng)耕文化互相吸收、融合,蒙古人的社會風(fēng)俗有了一些變化,但大體上仍保留著本民族的特色。
婚姻
蒙元時期,蒙古人的婚姻有搶婚、議婚、收繼婚、冥婚等模式。
搶婚在13世紀時非常盛行。《蒙古秘史》載,成吉思汗之母訶額倫就是他的父親也速該從蔑兒乞人那里搶來的。若干年后,蔑兒乞人也搶走了鐵木真年輕貌美的妻子孛兒帖,后來鐵木真(也即后來的成吉思汗)在別人的幫助下才奪回了妻子,不久,孛兒帖生下了他們的長子術(shù)赤。成吉思汗的次子察合臺曾當著父親的面斥術(shù)赤為“蔑兒乞種”,認為其不可以繼承父親的汗位。當時社會動蕩,天下紛擾,搶奪美貌女子是各部落間司空見慣的事。鐵木真的部下阿勒壇就說:你如果當了合罕,“則我們在每次戰(zhàn)爭中走在前頭,擄掠來美貌的姑娘,搶得來美好的宮帳,要奉送給你鐵木真”(《蒙古秘史》)。成吉思汗與部下在戰(zhàn)爭中搶掠了許多美女,后來都成了他們的妻妾?!俺杉己怪捩灏偃耍T妾皆得之于各國俘虜或蒙古婦女之中者?!保ā抖嗌C晒攀贰罚?/p>
法國圣方濟各會士魯布魯克在13世紀中葉曾到過蒙古帝國,見到過成吉思汗之孫、憲宗皇帝蒙哥,他在《魯布魯克東行紀》一書中描述當時搶婚的風(fēng)俗時說:“當有人向別的人購買他的女兒為妻時,做父親的就舉行宴會,女孩則逃到她的親戚那里藏了起來。這時父親說:‘好,我的女兒是你的了,只要你找得到她,就把她帶走?!谑撬退呐笥讶フ宜?,找到為止。他必須用武力得到她,并且采取暴力的形式把她帶回家?!边@種現(xiàn)象一直持續(xù)到忽必烈建立元朝后才逐漸消失。
婚姻不計較輩分也是當時一個十分有趣的現(xiàn)象。成吉思汗征服了客列亦惕部后,該部首領(lǐng)札合敢不有兩個女兒,成吉思汗娶其長女亦巴合為妃,次女沙兒合黑塔泥則賜給了幼子拖雷為妻,她就是元世祖忽必烈的生身母親。蔑兒乞部首領(lǐng)答亦兒兀孫戰(zhàn)敗后把女兒忽蘭嫁給成吉思汗以請降,后又叛去,成吉思汗一怒之下,洗劫了他的營地,擄走了他的妻子脫列哥那,賞賜給自己的第三個兒子窩闊臺為妻。父親娶了答亦兒兀孫的女兒,兒子卻娶了答亦兒兀孫的妻子,這在中原地區(qū)的漢人看來,簡直是不可思議的事?!对贰分写祟愑涊d甚多。如大將孛禿先娶成吉思汗之妹帖木倫為妻,帖木倫死后又娶成吉思汗之女火臣別吉為妻,姑與侄女同嫁一人。孛禿的曾孫忽憐先娶憲宗蒙哥之女伯牙魯罕公主為妻,繼娶憲宗孫女不蘭奚公主,又是姑與侄女同事一夫。
蒙古人還有收繼婚的風(fēng)俗,“父死則妻其母,兄弟死則收其妻”(《元史·烏古孫良楨傳》),當然,生身母親除外。出使蒙古的歐洲傳教士約翰·普蘭諾·加賓尼也說:“在他們的父親去世以后,可以同父親的妻子結(jié)婚,弟弟也可以在哥哥去世以后同他的妻子結(jié)婚,或者另一個較年輕的親戚也視為可以娶她?!保ā冻鍪姑晒庞洝罚┏杉己褂袀€寵妃叫木哥哈敦,成吉思汗死后,次子察合臺打算娶她,寫信給弟弟窩闊臺,誰知窩闊臺已捷足先登娶走了木哥哈敦。他給察合臺回信說:“我已經(jīng)娶了她,如果信早一些來,我就把她送去了;假如他還看中別的人,我可以給他?!保ā妒芳罚┩侠资浅杉己沟挠鬃?,元太宗窩闊臺之弟,拖雷死后,窩闊臺打算把他的妻子沙兒合黑塔泥嫁給自己的兒子貴由,但沙兒合黑塔泥借口要撫養(yǎng)孩子,而“貴由汗未曾堅持(娶她),所以她就以這種客氣的借口拒絕了這個建議”(《史集》)。這一風(fēng)俗一直延續(xù)到元朝末年。
議婚的風(fēng)俗也很普遍。父親可代表兒子向女方求婚,若女方允諾,雙方就飲“布渾察兒”,也即許親酒,還要設(shè)“不兀勒札兒”,也就是許婚筵席?!安回@赵齼骸泵晒耪Z的意思是頸喉,實指羊的頸喉,此一部位的骨頭非常堅硬,雙方吃了這個部位上的肉,表示定親永不反悔。元代蒙古人婚姻有等級之別,平民與貴族不能通婚,貴族之間的嫁娶稱“忽答”,也就是姻親。
喪葬
蒙古人的喪葬與任何朝代都不同,最大的特點是秘密安葬,不留痕跡,即使像成吉思汗這樣顯赫的帝王也沒有豪華的陵墓和陵園建筑。
按照蒙古人的習(xí)俗,元代天子無論死于何地,都要運往漠北起輦谷安葬,葬處是成吉思汗生前指定的。元代諸帝除憲宗蒙哥葬地不詳外,其余皆葬起輦谷。
《元史·祭祀六·國俗舊禮》記載,蒙古帝王死后,用香楠木一段分為兩半,以死者之體形鑿槽為棺,殮時戴皮帽,穿貂皮衣,系腰帶,穿皮靴。隨葬以金壺瓶二、盞一、碗碟匙箸各一。然后用四條金箍將木棺捆封,上面覆蓋金絲綿,放在用白氈鑲銀黑色絲綿為帳的靈車上發(fā)喪。靈車由一個騎馬的蒙古族巫媼,牽一匹金飾鞍轡、罩金絲綿的引魂金靈馬為前導(dǎo),途中每日三次以牲羊奠祭。到達陵地后,將開挖墓穴的上層土塊依次排放,下棺后再依次恢復(fù)原位,剩余之土,遠棄他處。葬畢眾人遠退5里之外,每日一次燒羊供祭,3年后護陵的隊伍才撤離。這時被開挖的墓地草木如舊,使人很難辨認出墓穴所在。
因為葬俗神秘,所以有多種記載,且說法不一。
成吉思汗死后,按照他的遺囑,對“他的去世遂秘不外泄。當唐兀惕(即西夏)居民出來時,蒙古人將他們殺得一個不剩,接著他們將成吉思汗的靈柩運送上路。為了不讓他的訃聞傳到附近地區(qū)去,他們殺盡了一路上所見的全部人畜”(《史集》)?!恶R可·波羅行紀》記載憲宗蒙哥之柩遷葬時,“護柩之士卒在道所殺之人數(shù)逾二萬”。
另有記載說,每一位大汗死后,遺體被運至葬地,搭一座幕帳,使死者端坐幕帳中央,在他面前擺一張桌子,一大盆肉和一杯馬奶。同時還要用一匹母馬及其馬駒、一匹帶韁繩和鞴鞍的牡馬陪葬。當把另一匹馬的馬肉吃完之后,便用稻草將其皮填塞起來,然后再豎于兩塊或四塊木頭之上。這樣一來,死者在另一世界也可以有一幕帳作棲身之地,有一匹母馬以擠奶喝和飼養(yǎng)牲畜,同時也有了可供坐騎的公馬。
蒙古人甚至還有殉人的習(xí)慣。當他們把死去大汗的墓穴挖好后,“在此坑的土壁上再往地下挖一個穴,把死者最為寵愛的侍從置于死者身下。此人在其中躺很長時間才會昏厥過去,然后再把他拉出來讓他呼吸一些新鮮空氣,這樣一共要反復(fù)舉行三次。如果他能幸免于難而得以脫險,那么他從此就可以自由,可以去從事他所樂意從事的任何事業(yè)了,而且他從此也會成為幕帳中和死者家屬中頗有聲望的人。對于未逃脫死劫者,人們則將其遺體連同上文所羅列的那些物品置于側(cè)穴中”(《柏朗嘉賓蒙古行紀》)。
普通蒙古人死后多是土葬,也有火葬和天葬者。他們篤守狐死首丘、葉落歸根的習(xí)俗,不管死在何處,都要運回故地安葬。徐霆注彭大雅的《黑韃事略》稱:“若奴婢能自馱其主尸首以歸,則止給以畜產(chǎn);他人致之,則全有其妻奴畜產(chǎn)。”如果有人死去,他周圍的人就大聲號啕,可以免除當年賦稅。如果一成年人死時有另一人在場,此人一年內(nèi)不得進入大汗的宮室;如果死者是孩子,在場的人一月內(nèi)不得進入大汗的宮室;如果死者是成吉思汗家族的人,其埋葬地總有一座營帳和看守墳?zāi)沟娜??!八麄円矠椋ㄒ阉赖模└蝗诵藿ń鹱炙?,即是說,有小尖頂?shù)慕ㄖ??!比绻莿偹赖娜?,他的親屬便“用長竿掛十六張馬皮,向著四方,他們還為他擺設(shè)了飲用的忽迷思,吃的肉”(《魯布魯克東行紀》),以此來招魂。
火葬時先請喇嘛誦經(jīng)超度亡靈,然后將死者衣服脫下,洗凈身體,以白布裹尸,納入棺中,運送至喇嘛指定之處,把尸體與棺木一起焚燒。
天葬葬法有兩種:一是將死者尸體用白布裹身后安放車上,用鞭猛抽拉車的牲畜,車輛無人駕馭,讓牲畜任意奔走,三日后家人沿車轍尋找尸體,如發(fā)現(xiàn)已被野獸吃掉,就認為死者已進入天堂;如未被野獸吃掉,則認為死者罪孽深重,須請喇嘛念經(jīng)贖罪,超度亡靈。還有一種辦法是,運載尸體的無人駕馭馬車任意奔走,尸體在何處墜落車下,該地便被視為最吉祥的葬地,設(shè)上標記,三日后家人查看尸體是否已被野獸吃掉,如已被吃,則將骸骨葬于此地。
飲食
蒙古人生活在漠北草原,馬、牛、羊、駱駝是他們的生產(chǎn)、生活資料,他們的飲食生活自然與此有關(guān),以肉、乳食品為主,同時也輔以米、面。肉食為常餐,主要是羊肉,平常很少宰牛,因為牛要產(chǎn)奶,向人們供應(yīng)奶制品。而馬除供騎乘外,也可提供最富營養(yǎng)的奶,除非大祭,不再殺馬。正如《黑韃事略》所說:“牧而庖者,以羊為常,牛次之,非大宴會不刑馬?!彼麄儧]有養(yǎng)豬的習(xí)慣,因此不吃豬肉。
除了放牧外,蒙古人還兼營狩獵,野生黃羊、野兔、麋鹿等都是他們捕獵的對象,自然也是可口的美味佳肴。肉食制作主要是燒烤和煮燉。雖然蒙古人所食沒有蔬菜,“唯有肉類,但他們吃的肉很少,而其他民族依靠這點肉類只能勉強維持生活”(《柏朗嘉賓蒙古行紀》)。他們吃肉的方式是切割而食,如同今日的“手扒羊”方式。還有一種方式是,他們之中的一部分人切割食物,另一部分人用刀尖取食物小塊,然后再向各個人分發(fā)食物。根據(jù)他們對各個人的尊重程度不同,所分給各個人的食物團塊也大小多寡各異。他們從不用水刷洗盤碗器皿,如果有時用肉湯來洗,洗完后還要把刷碗水與肉一起倒回鍋內(nèi)。
他們腌制肉食品的方式也很簡單。如果有牛馬死去,他們便把它切成細條,掛在太陽下通風(fēng)的地方弄干,“因此肉很快失去水分而變成沒有怪味的干肉。他們用馬的內(nèi)臟制成臘腸,比豬肉的味道更佳,但他們是生吃。剩下的肉他們留下過冬”(《魯布魯克東行紀》)。
奶制品主要是忽迷思,即馬奶子,這是蒙古人夏天的主要食品。此外,還有用鮮奶經(jīng)過加工而成的奶酪、奶油、奶干及奶茶。這些加工產(chǎn)品,有的像糧食一樣儲存,以供常年食用。奶酒是蒙古人的主要飲料,以馬奶酒為最好,營養(yǎng)價值也最高。
米、面食品有炒米、炒面、米粥等。米是粟米,不是大米。炒米可泡于奶茶中,也可干食。炒面可以干食,也可做粥。面食中還有面條、油餅之類。
服飾
蒙古人的發(fā)型與眾不同。據(jù)孟珙的《蒙韃備錄》記載,從成吉思汗至普通百姓,人人都剃“婆焦”。其樣式是:囟門前留一縷,這一縷稍長便剪短,免得遮擋視線。兩額角上各留一縷,可任意生長,下垂至肩,或任其披散,或綰起,上綰雙環(huán)。還有一種方法是,把前頂額頭上的頭發(fā)剃去,其余長發(fā)分縷結(jié)成辮子,有結(jié)成雙辮的,也有只結(jié)一根辮子從后腦垂至脊背的?!栋乩始钨e蒙古行紀》則說,蒙古人大部分都不長胡須,但有些人在上嘴唇和頦部長有少量的毛發(fā),注意保護而不肯剪掉。他們也和僧侶一樣在頭頂上戴一環(huán)狀頭飾,所有的人都在兩耳之間剃去三指寬的一片地方,以便他們頭頂上的環(huán)狀頂飾得以相接,“另外,所有人同樣也都在前額剃去兩指寬的地方。至于環(huán)狀頭飾與已剃去頭發(fā)的這片頭皮之間的頭發(fā),他們讓它一直披到眉毛以下,把前額兩側(cè)的頭發(fā)大部分剪去以使中間部分的頭發(fā)更加伸長。其余的頭發(fā)則如女子青絲一般任其生長,他們把這些頭發(fā)編成兩根辮子,分別扎在耳后”。
蒙古人的帽子不但有男女之別,而且有冬夏之分。冬帽有皮帽和氈帽,分圓頂與尖頂兩種,其中圓頂帶后檐,如箕形。夏天戴氈笠,其形狀如鈸,亦名鈸笠,帽檐甚寬,可遮擋陽光,后部綴上布條護頸,以防風(fēng)沙蚊蠅,帽頂有頂珠或雉尾。起初蒙古人戴的帽子沒有前檐,忽必烈因日光強烈而無法睜開眼睛,多有騎射之苦,便告訴給察必皇后,皇后在帽子上加綴前檐,“帝大喜,遂命為式”(《元史·后妃傳》)?!恫菽咀印芬粫f:“官民皆戴帽,其檐或圓,或前圓后方,或樓子,蓋兜鍪之遺制也。”(《草木子·雜制篇》)
蒙古女性冬戴皮帽,夏披紗巾。還有一種貴族婦女戴的“姑姑冠”,是用鐵絲結(jié)成,長方形,長約3尺左右,上面飾以錦繡或珍珠。也有以樺木為骨架,包以紅絹金帛的,帽頂上用四五尺長的柳枝或鐵絲打成枝條,用青氈包裹,最上端用花或彩帛裝飾,下面則飾以野雞毛,戴在頭上非常美觀。
蒙古人無論男女,服裝都根據(jù)同一式樣裁縫?!八麄冎辽僖鰞杉づ圻^冬,一件的皮毛內(nèi)向身子,另一件皮毛向外抵御風(fēng)雪。后一類經(jīng)常是用狼皮、狐貍皮或狒狒皮制成。但他們坐在屋里時,他們穿上另一件輕便的袍子。窮人用狗和羊皮來制作外面的袍子?!保ā遏敳剪斂藮|行紀》)他們也用毛皮做褲子,富人還制作絲綿衣,這種衣服極為柔軟,輕便保暖。窮人則用棉布裁衣,或者用盡可能從粗羊毛中挑選出的細毛。蒙古族婦女也像男子一樣騎馬,她們把一塊藍綢布系在衣袍腰上,胸前再圍一條,再把一塊白綢布系在眼睛下面,垂到胸前。她們騎著馬在遼闊無垠的草原上馳騁,顯得英姿颯爽。他們服裝的樣式也很別致:“由上而下開口,在胸部以衣里加固。這種制服僅僅在左部由唯一的一顆紐扣固定,右側(cè)有三顆扣子;衣服在左側(cè)開口,一直開到袖子。各種毛皮大衣也是根據(jù)同一樣式裁制的,外套短皮襖的毛皮露在外面,同時也在身后開口,另外還有一條下擺,從背部一直拖到膝蓋。”(《柏朗嘉賓蒙古行紀》)忽必烈建立元朝后,近取金、宋,遠法漢、唐,始定服飾之制,參考了漢人的服飾,但只是皇帝及戚畹貴族、王公大臣的服飾有了一些變化,一般蒙古人的服飾大體上仍保留著原來的樣式。
(作者單位:河南省社會科學(xué)院)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nèi)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