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是除詩歌之外唯一一種以數(shù)字命名的文體。它發(fā)軔于西漢,成熟于東漢,盛行于魏晉南北朝。隋唐以后,七體雖風(fēng)光不再,但亦是代有作者,且偶見名篇?!段倪x》、《文苑英華》等大型文學(xué)總集,《藝文類聚》、《淵鑒類函》等大型類書,《文心雕龍》、《文章辨體》等涉及文體論的著作,都把“七”單獨列為一體。近代以來,“七”體少有作者,且已不入主流文體之列,但它畢竟是一種曾經(jīng)風(fēng)行一時且影響頗廣的文體,以至于文體論者在論及古代文體時不得不為其留有一席之地。
“七”體最早始于西漢枚乘的《七發(fā)》,枚乘之后,作者紛起,七體成為一種十分流行的文體。
“七”作為一種文體而受到人們的重視,西晉傅玄功不可沒。他把之前的七體文匯集起來,命名為《七林》。此書雖然早已散佚,但他為此書作的序文卻保存了下來。他在序文中寫道:
昔枚乘作《七發(fā)》,而屬文之士若傅毅、劉廣世、崔、李尤、桓麟、崔琦、劉梁、桓彬之徒,承其流而作之者,紛焉《七激》、《七興》、《七依》、《七款》、《七說》、《七蠲》、《七舉》、《七設(shè)》之篇。于是通儒大才馬季長、張平子,亦引其源而廣之,馬作《七厲》,張造《七辯》,或以恢大道而導(dǎo)幽滯,或以黜瑰侈而托諷詠,揚輝播烈,垂于后世者,凡十有余篇。([西晉]傅玄:《七謨序》)
傅玄最早把“七”作為一種文體來看,他敘述七體的發(fā)展歷程,始于枚乘《七發(fā)》,顯然受到了曹植《七啟序》的影響,但他比曹植說得更直白。他認(rèn)為,東漢以來傅毅等文士的七體之文,皆是“承其流而作之者”,而馬融《七厲》、張衡《七辯》,同樣也是“引其源而廣之”。后之作者既是“承其流而作之”,又是“引其源而廣之”,則西晉之前的七體源流就相當(dāng)清楚明晰了。
傅玄之后,有關(guān)七體的論述逐漸多了起來,劉勰、劉知幾、葉夢得、洪邁、何景明、吳訥、王世貞、顧炎武、俞樾、章學(xué)誠等,在七體起源、七體的基本特征等問題上,都有一些值得關(guān)注的觀點和見解。在七體文為何以“七”名體的問題上,論者也是見仁見智,各持一說。能自成一說且較有影響者,主要有以下五種。
一、劉勰的“七竅所發(fā)”說。劉勰論其前出現(xiàn)的各種文體,著眼于文體的作用和功能,根據(jù)不同文體的不同作用和功能,把南朝梁之前的文體分為31種,其中除詩、樂府、賦和騷之外,其他27種基本上都可以歸入散文這個大類。他把“七”和對問、連珠劃歸雜文一類,認(rèn)為枚乘《七發(fā)》“蓋七竅所發(fā),發(fā)乎嗜欲,始邪末正,所以戒膏粱子也”(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雜文》)。在他看來,枚乘之所以名其文為《七發(fā)》,是因文章所言七個方面的內(nèi)容乃“七竅所發(fā)”。七竅即耳、目、鼻、口七孔,其所發(fā)者,關(guān)乎聲、色、氣、味,而這些皆和人之嗜欲密切相關(guān)。枚乘以“吳客”的身份,從和人之七竅相關(guān)的聲、色、氣、味等方面入手,循循善誘,勸說楚太子不要沉迷于聲色嗜欲,表明了“所以戒膏粱子”的深刻用意。劉勰把七體與人之七竅聯(lián)系在一起,雖不免牽強,但他著眼于七體之文的作用和用途,與其按作用和功能劃分文體的原則是一致的。唐人李善為《文選·七發(fā)》作注,接受了劉勰的觀點,以為“《七發(fā)》者,說七事以發(fā)太子也”(唐·李善《文選注》卷三十四),也是著眼于該文的作用和功能。
二、張銑的“欲發(fā)陽明于君”說。如果說劉勰從七體的作用和功能來解釋“七”,那么,唐代的張銑則用數(shù)字“七”的文化意義來解釋“七”。張銑是唐代為《文選》作注的“六臣”之一。他為《七發(fā)》作注,這樣解釋“七”:“七者,少陽之?dāng)?shù),欲發(fā)陽明于君也。八首者,上一首是序;中六是所諫,不欲犯其顏;末一首始陳正道以干之。假立楚太子及吳客,以為語端矣?!保ǎ厶疲堇钌频龋骸段倪x六臣注》卷三十四)張銑所說的“七者,少陽之?dāng)?shù)”,是從《周易》而來?!吨芤住は缔o上傳》云:“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兇?!眱蓛x即陰陽,四象即太陰、太陽、少陰、少陽。太陰為月,太陽為日,少陰為辰,少陽為星。星為少陽,少陽之?dāng)?shù)為七,對應(yīng)八卦為兌,兌數(shù)亦為七。按《周易》大衍數(shù),七九為陽,六八為陰。九為陽之極數(shù),故稱太陽。七雖同為陽數(shù),但未及陽數(shù)之極,故稱少陽。九為陽數(shù)之極,故又為君主之?dāng)?shù)。七是最接近九的陽數(shù),而九又為君數(shù),所以說“七者,少陽之?dāng)?shù),欲發(fā)陽明于君也”。張銑以為,枚乘《七發(fā)》之“七”寓有欲導(dǎo)極數(shù)、發(fā)陽明于君的意思。此說以《周易》陰陽之義為立論依據(jù),雖略顯玄奧,卻也可備一說。但此說也僅是就《七發(fā)》這一篇文章而言,若擴大至東漢以后的七體之文,就不太合適了。因為,自東漢傅毅《七激》開始,七體文中為客者勸說的對象已不是可以與陽數(shù)九相匹配的太子或儲君,而是遁跡山林、竄身海濱的隱士,而隱士是沒有對應(yīng)“陽數(shù)之極”這種幸運和尊貴的。
三、俞樾的“大半曰七”說。同是著眼于數(shù)字“七”的文化含義,清人俞樾對七體的解釋與張銑又有不同。在他看來,數(shù)字都是用來表示數(shù)量多少的,“少則曰一,多則曰九,半則曰五,小半曰三,大半曰七”。言知之甚少,人們常說“略知一二”,故以“一”示其少;言知之很多,人們常說“八九不離十”,故以“九”示其多?!拔濉笔恰笆敝耄恃云浒雱t用“五”。“七”介于“五”和“十”之間,故以“七”示大半。枚乘《七發(fā)》之“七”也是大半的意思,所以他說:“是以枚乘《七發(fā)》至七而止,屈原《九歌》至九而終,不然,《七發(fā)》何以不六,《九歌》何以不八乎?”([清]俞樾:《文體通釋敘》)俞樾對“七”的解釋與張銑對“七”的解釋有相似之處。張銑之說暗合《周易》九為陽數(shù)之極的意思。俞樾則以“九”為多,以“七”為最近于九之?dāng)?shù)。七體用“七”而不用“九”,則含有所說事理僅為大半而不夠完滿(不足九之極數(shù))的意思,表現(xiàn)出作者的自謙之意。因此可以說,俞樾對七體之“七”的解釋,既與張銑之說異曲同工,同時又是對張銑之說的必要補充。因為張銑的“發(fā)陽明于君”說,只是就《七發(fā)》而言,若推之于其他七體之文,就不太合適了。
四、徐師曾的“詞雖八首而問對凡七”說。蕭統(tǒng)《文選》“七”類所收枚乘《七發(fā)》、曹植《七啟》、張協(xié)《七命》三篇七體文,皆是將一篇完整的文章分為八首。受其影響,其后的文學(xué)總集,亦有將一篇完整的七體文分為八首的,如宋人李等人所編《文苑英華》卷三百五十一“問答一”收錄的三篇七體文,分別標(biāo)示為“七契八首”、“七勵八首”、“七召八首”?!段倪x》和《文苑英華》等文學(xué)總集的編纂者對七體文作出這樣的劃分,是因為七體文有兩個最為基本的特征,其一,七體文都是采用主客問答的形式,客人設(shè)問,主人作答;其二,七體文依例分為八個部分,第一部分介紹作者的寫作動機,類似序文或引子,以下則是七問七答,每一問一答構(gòu)成一個完整段落。人們根據(jù)七體文的這兩個基本特征,很自然地把一篇文章分為八個部分。明人徐師曾在其所著《文體明辨序說》中,對七體何以名“七”作了這樣的解釋:“詞雖八首,而問對凡七,故謂之七?!卑醋匀欢温鋭澐?,七體文可以分為八個部分,所以一些頗有影響的文學(xué)總集依例把七體文標(biāo)為八首。一篇文章雖然依例劃分成八個部分,但其表現(xiàn)方式卻是問答的形式,為客者發(fā)問,主人作答,而且主客問答皆以七數(shù)為限,既不能多,也不能少。徐師曾之說抓住了七體表現(xiàn)形式的基本特征,符合七體的實際情況,有理有據(jù),較為客觀地解釋了七體何以名“七”的問題。
五、何焯的“裁而為七”說。清人何焯論及枚乘《七發(fā)》時,從創(chuàng)作和閱讀的角度,談到了七體何以名“七”的問題。他說:“數(shù)千言之賦,讀者厭倦。裁而為七,移形換步,處處足以回易耳目矣。此枚叔所以獨為文章宗。”([清]何焯:《義門讀書記》卷四十九)在他看來,枚乘《七發(fā)》之所以以七名篇,是考慮到了讀者的需要,擔(dān)心文章太長而令人生厭,故而采用“移形換步”的藝術(shù)手法,通過一問一答的方式,適時轉(zhuǎn)換時空場景,變換表現(xiàn)內(nèi)容,將一篇文章“裁而為七”。何焯從創(chuàng)作論的角度來解釋七體何以名“七”,涉及創(chuàng)作論和接受美學(xué)的問題,很有創(chuàng)意。至于為何“裁而為七”,而不裁為其他之?dāng)?shù),何焯卻沒有說明。
上述諸家解釋七體何以名“七”,各有側(cè)重?!捌吒[所發(fā)”說側(cè)重“七”的思想內(nèi)容,“七者少陽之?dāng)?shù)”和“大半曰七”說側(cè)重數(shù)字“七”的文化意義,“詞雖八首而問對凡七”說側(cè)重七體的藝術(shù)表現(xiàn)形式,至于“裁而為七”說,則是從創(chuàng)作和閱讀的角度來解釋“七”。這五種說法各有側(cè)重,涉及七體文的不同方面,雖皆有一定道理,卻又不免偏頗。
綜合考察,七體文以“七”名體,主要原因有以下三點。其一,七體之文的開山之作《七發(fā)》以“七”名篇,第一次使用了“七”字。枚乘之后的七體文多為模擬或效仿之作,自然要沿襲《七發(fā)》之例,在篇名上加上“七”字;其二,七體文皆以主客問答為主要表現(xiàn)形式,而主客問答則依例為七問七答,不能超出,也不能減少。這是七體文之所以為“七”的最為重要的原因;其三,是人們對數(shù)字“七”的文化意義的接受和認(rèn)同。傳統(tǒng)文化非常注重“中庸”與“和諧”,這就是宋代學(xué)人邵雍所說的“凡事為之極,幾十之七則可止矣”([宋]邵雍:《皇極經(jīng)世書》卷十三)。人不過七等,聲不過七律,晝不過七分,等等,皆是止于“七”而不及于“十”。若強而過之,則失乎中正平和,就是一種不正常狀態(tài)。清人李光地對“七”的解釋,或許可以幫助人們理解七體為何以“七”名體:“天地之體數(shù)八,其用數(shù)七。體數(shù)八者,謂如河圖、洛書之?dāng)?shù),虛其中央,則四正四隅通為八面。此則在天而有定時,在地而有常處,是以謂之體也。用數(shù)七者,又以體數(shù)均為十分,則用者常七,不用者常三,謂如夏至之日出寅入戌,加以晨昏可辨之色,為晝七分而夜三分?!保ǎ矍澹堇罟獾兀骸堕糯寮肪硎澹捌摺奔仁且粋€最接近極數(shù)九的數(shù)字,又能表現(xiàn)中正平和的狀態(tài),不失中庸之道,自然比較容易為人們所接受。倘是用之于勸諫,“七”就更為合適了,既表現(xiàn)了強烈而急切的勸諫之意,又顯得中正平和,無強諫極諫之嫌。七體之文以“七”名體,且主要是用于勸諫,自然蘊涵著七體創(chuàng)作者對“七”所具有的文化意義的認(rèn)同。
(作者單位:河南省社會科學(xué)院)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nèi)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