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華文世界,使用繁體字只有臺灣、香港、澳門地區(qū)及泰國、菲律賓等地。東南亞的新加坡、馬來西亞均用簡體字,泰國的華文作家也覺得簡體字書寫方便,《泰華文學》便不用繁體字印行。而臺灣,是使用繁體字還是簡體字,常常被認為事關毀滅還是保存中華文化的大是大非問題,任何人都難改變其文字使用現(xiàn)狀——哪怕是“五四”運動健將羅家倫,曾任國民黨中宣部代部長的葉青這些資深文化人再三呼吁也沒有用。1992年,《聯(lián)合報》又出現(xiàn)了臺北師范學院黃永武教授激烈反對簡體字的文章,并引發(fā)大陸學者討論這個大家關心的問題。
黃永武文章的題目為《簡體字就是紅衛(wèi)兵》[1],乍看起來十分夸張,其實是把文字問題泛政治化。他將簡體字與紅衛(wèi)兵聯(lián)系起來的理由是:第一、紅衛(wèi)兵破壞中國人內(nèi)在的倫理思想,簡體字也破壞中國文字內(nèi)在的肌理系統(tǒng)。第二、紅衛(wèi)兵是由少數(shù)人的政治的集團所操縱,作意識形態(tài)的斗爭,達到造反有理的目標。簡體字也全由片面政治力量所孵化,在做文化革命的工作,只有破壞傳統(tǒng)的意識形態(tài),并無學理上優(yōu)勝的條件。第三、紅衛(wèi)兵破四舊、焚古籍、斬斷歷史文化。簡體字也使中國百姓與固有典籍絕緣,比焚古籍更徹底。第四、紅衛(wèi)兵的構想是:“立四新,為人民”,不意成為全大陸的亂源。簡體字也想讓工農(nóng)人民書寫方便,不意亂造亂簡,已成為今日大陸文化的亂源。文章最后說:“目前最急迫需要優(yōu)先進行的是,就是及早收拾掉這批文化界的紅衛(wèi)兵——簡體字,以利文化交流,文化長存?!?/p>
大陸學者路志偉看了后,以“難兄”的筆名投書《聯(lián)合報》[2]。這位“大陸有識之士”的代表,不從“亂源”上做文章,只從所謂“政治集團的操控”入手反駁對方:簡體字不始于中共。1935年,國民黨頒布過324個簡化字,今天兩岸通用的“臺灣”的“臺”,就始于此時。那時并沒有紅衛(wèi)兵。如果要把文字問題扯到政治,那在簡化字問題上,國共兩黨早就“合作”過一段時間。至于用什么字體完全不用協(xié)商只管“收拾”的做法,路志偉認為這過于粗暴,倒有點似紅衛(wèi)兵在念毛澤東語錄“革命不是請客吃飯”。他說:“這協(xié)商絕不是‘政治上讓步不讓步、買菜求饒的問題’,而是如何繼承和弘揚民族的文化問題,不該協(xié)商嗎?難道協(xié)商就是‘投降’嗎?兩岸不僅單只文化交流,還要通商,是用‘臺秤’還是用‘市秤’?是用磅秤還是用公斤秤?以先生之意‘收拾掉’哪一種?不協(xié)商就‘收拾’嗎?”對黃永武將大陸稱作“中共” 這種偏見,路志偉溫和地說:“總不能將中國就看作是中共,或把中共就看成是中國吧!”
這位連“黨”與“國”都分不清的臺灣學者讀了后,又寫了《再談收拾掉簡體字》[3],重彈“收拾”的老調(diào)。不過,黃永武這次不再像上次那樣咄咄逼人,他承認國民黨在民國初期也有粗暴的做法,如一紙命令廢除過農(nóng)歷,這和大陸1949年后采用“公元”如出一轍。在不能使用簡體字問題上,他認為“簡化字有利于文化的普及,還方便掃除文盲”的理由站不住腳:“事實上大陸用簡體字,文盲高達三億,這是進步嗎?而臺灣使用正體字,文盲不及百分之一,這是倒退嗎?可見教育是否普及,與使用文字筆畫的多少根本沒關系。更何況不久后,電腦的使用將極為普及,簡體字在軟體字數(shù)上已不夠,明顯地將成為拙劣粗糙的工具,而臺灣開發(fā)好的電腦軟體,造字極方便,字數(shù)又充足,資料的儲存空間大,單從科技上看,正體字才是最方便的工具呢!再想以‘工具主義’頑守著簡體字的,即將被資訊的浪潮所淘汰了!”這種看法事實證明是錯誤的。現(xiàn)在數(shù)億大陸人上電腦用所謂“拙劣粗糙”的簡體字均非常方便,倒是用繁體字容易出現(xiàn)故障:不是亂碼就是死機,故說“簡體字將會被資訊所淘汰”的預言便落了空。
生為中國人,極能體現(xiàn)中國知識分子氣質(zhì)的是說一口流利的普通話,寫一手漂亮的漢字,并能出入自如地閱讀繁體字或簡體字的書籍。正因為如此,某些臺灣學者把方塊字看作是老祖宗給后人留下的珍貴文化遺產(chǎn),必須好好守護。當他們看到大陸的簡化字“兒”、“廠”、“廣”破壞了方正字形的美感時,便越發(fā)覺得踐踏和破壞中國文字是一種罪過。這種偏激而簡單化的看法,在不用政治眼光而改用學術口氣來討論問題后,便會猛然發(fā)現(xiàn)大陸用簡化字確實簡捷方便,能提高工作效率,尤其是像“塵”、“滅”這類簡化字造得很高明,幾乎可與物質(zhì)元素氧、氮媲美,反對者便不自覺地模仿運用起來。像著名作家余光中給筆者寫的信,就有簡化字,個別字還是他自造的,連本人都不認得。
簡化字“滲透”臺灣,與老兵到大陸探親、臺商到大陸投資,以及近年大陸以優(yōu)惠措施大量進口臺灣水果有密切關系。兩岸經(jīng)貿(mào)往來的頻繁及大陸文化人不斷訪問臺灣,使得臺灣人把簡化字看作紅衛(wèi)兵的畏懼情緒有所淡化,也使得當局由嚴禁銷售大陸的簡體字書到限制大陸書進口的規(guī)定有名無實,簡體字進入臺灣家庭并為許多人所認同已是不爭的事實。最使人驚訝的是,陳水扁連續(xù)執(zhí)政后自己使用的某一文件經(jīng)別人指出就有十多個簡體字。新竹市市長林政也在市務會議中裁示——讓中學生在社團時間學習簡體字。2006年9月下旬,“扁政府”為舉辦“海峽兩岸圖書交易會”,特別允許大陸“新聞出版總署”副署長一行328人來臺灣。這是臺灣文化史上規(guī)模最大的簡體字書展,有人民日報出版社、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等近200家出版社參展,約有四十七萬冊的簡體字書展出和銷售。
要使兩岸繁簡兩種文字交流正?;?,一般說來很難透過對臺灣當局的信任來達成,但陳水扁是有名的善變的政治人物,他常采用實用主義的態(tài)度對待簡體字的“滲透”。從2003年起,民進黨不再像國民黨那樣害怕宣傳共產(chǎn)主義的書籍進入臺灣,公開聲明可以入境,導致銷售簡體字的書店多了起來。盡管仍有審查作業(yè),嚴防宣揚統(tǒng)一的書籍“入侵”,但執(zhí)行起來非常困難。臺灣書攤便擺有不少北京領導人的演講集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圖,里面講到“臺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未被刪去。
僅2005年,大陸出版的簡體字圖書在臺灣的銷售額約6800萬新臺幣,比2003年多出五倍。簡體字書之所以受歡迎,一方面它是“最便宜的一種商品”[4],即內(nèi)容厚實,價廉物美,另方面轉(zhuǎn)成繁體字浪費人力財力,講究速度的讀者也不能以第一時間讀到。故到大陸旅游的臺灣作家,常常不問價錢拼命地購買,不怕沿途深受書籍之累,也不怕臺灣海關扣留或沒收,像大陸文藝研究專家姜穆三次探親都一路買書,前后一百多公斤的書搬回錦屏再由錦屏搬到貴陽,然后帶著視同寶貝的書飛北京,再運回臺灣。[5]
眼看簡體字“滲透”臺灣成為不可阻擋之勢,為了遏止這股風尤其是大陸書所宣揚的中國必須統(tǒng)一的觀念,“扁政府”干脆利用本無政治性的文字大做“文化臺獨”的文章。據(jù)中通社2007年7月21日報道:“一年一度的教科書出版熱季來臨,臺灣教育部門最近向各教科書出版社提供一份涉及五千用詞的教科書‘不當用詞檢核’報告,要書商依此全面更改。根據(jù)這份報告,‘國父、國畫、國字、國劇、古人、水平、日據(jù)、中日(甲午)戰(zhàn)爭、兩岸、臺灣地區(qū)’等詞,都被列為‘不適合’,而所謂應當?shù)挠迷~,就是‘國父’刪掉只?!畬O中山’,其他變成‘中國水墨畫、中國文字、中國京劇、中國古人、水準、日治、清日戰(zhàn)爭、兩國、我國(或臺灣)’等詞?!?/p>
依據(jù)這份“指引”,“教科書內(nèi)‘大陸’全要改成‘中國’,‘臺灣地區(qū)’必須改成‘臺灣’,‘海峽兩岸’要改成‘兩國’”。臺灣“教育部”官員聲稱,對教科書的用詞進行檢核,和意識形態(tài)無關,也無強制修改之意。這真是此地無銀三百兩。像“日據(jù)”改為“日治”,原來的日本侵占之義便沒有了,這是典型的通過文字去美化日本軍國主義的做法。臺灣的家長和教師面對教科書的這種“去中國化”,甚至不許用“聞名中外”的詞語,均表示強烈不滿。全臺家長團體聯(lián)盟副理事長林文虎痛斥臺灣政治緊崩,族群對立嚴重,如果又急著將教科書的“大陸”改為“中國”,情勢會更惡化。還有的教授認為這種透過審查去干預教科書編輯的自由,使人感到仿佛回到戒嚴時代。詩人楊渡指出:民進黨不敢搞“政治臺獨”,只能玩“文字臺獨”,這種手法拙劣。部分民進黨“立委”也不贊成“去中國化”的用語,認為只會徒增困擾,招來浪費社會資源、有損“政府”威信的罵名。[6]
盡管臺獨勢力極力阻撓簡體字進入臺灣,但簡體字“滲透”臺灣已成大勢所趨,誰也逆轉(zhuǎn)不了。至于從“法理臺獨”跳到“文字臺獨”,也不得人心。正如許多臺灣有識之士所說:教育應回歸教育,文字應回歸文字本身。把文字使用政治化、政黨化,只能加劇族群對立,其代價是賠上臺灣的安全與穩(wěn)定。
[1]臺北,《聯(lián)合報》,1991年12月10日。
[2]難兄(路志偉):《中國文字的災難與救援》,臺北,《聯(lián)合報》,1992年2月16日。
[3]臺北,《聯(lián)合報》,1992年3月5日。
[4][5]姜穆:《用腳讀美麗山河》,臺北,黎明文化公司,2000年,第179、173頁。
[6]《大公報》訊:《臺各界怒批教科書“去中”》,香港,《大公報》,2007年7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