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1年2月4日的《華西都市報》的頭版頭條上,刊登了一篇題為《大渡河大峽谷驚世現(xiàn)身》的文章,一個此前幾乎不為人知的風景地——大渡河金口峽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由此成就了今天的“大渡河峽谷國家地質(zhì)公園”,并被評選為“中國最美的十大峽谷”之一。
其實,早在1878年,美國著名探險家貝伯爾就將這里稱為“世界上最具魅力的天然公園”;1903年,英國著名植物學家威爾遜來到大峽谷所在的大瓦山,面對雄渾壯麗的景色,他忍不住發(fā)出了“壯麗堂皇的天然公園”的感嘆。大峽谷的再度發(fā)現(xiàn)和公之于世,源于本文作者的一次地質(zhì)考察。
“這是我見過的最美的峽谷?!?/p>
2000年7月的一天,我和同伴驅(qū)車沿大渡河左岸的金烏公路進行地質(zhì)礦產(chǎn)考察。金烏公路是上世紀50年代修建成昆鐵路時開辟的一條運輸便道。我們?nèi)r它還基本上保留著當年的模樣:路很窄,碎石路面起伏不平,還不時穿過狹窄的隧道。當我們沿金烏公路,從烏斯河往金口河前行時,眼前突然出現(xiàn)了一個幽深、險峻的大峽谷。雖然此前我曾多次看到過這段峽谷以上的大渡河河段,但眼前的一切卻讓我感到了一種莫名的震撼。我們禁不住停下車來。只見峽谷兩岸絕壁夾峙,崖壁如斧劈刀削,又如高聳入云的巨大城墻,人在谷底難見天光;在壁立陡峭的崖岸,時不時又會有奇峰突兀而現(xiàn),高出河面至少在千米以上,奇峰之間以難以置信的巨大石縫或深澗相隔,讓人產(chǎn)生目眩心顫的感覺。
大渡河金口峽之所以特別,是因為這里是一個被斷層包圍起來的特殊地塊,地質(zhì)學上稱之為“斷塊”。峽谷和山體所呈現(xiàn)出的臺階狀地形,和美國的科羅拉多大峽谷頗為相似。金口峽全長約26 公里,無論從峽谷上端還是下端進入,雖然兩岸已是山巒起伏,但接近峽口時,卻明顯有一種逼人的氣勢。在峽谷上口左岸,有一個突出的崖臺——蘇古坪,在峽口形成一個天然的石門,使峽谷至此驟然收窄,遠遠望去,深邃莫測。而在大渡河左岸的深溪溝、老昌溝、白熊溝、丁木溝、順水河,右岸的毛不耳溝、寶水溪等,則是極為綺麗的支溝隘谷。
2005年10月,在《中國國家地理》雜志“選美中國”評選活動中,大渡河金口大峽谷被評為“中國最美的十大峽谷”,名列第八。
2006年10月,在中國科學探險協(xié)會組織的對大渡河金口峽的考察中,我國著名地貌學家、世界第一大峽谷雅魯藏布大峽谷的發(fā)現(xiàn)者之一楊逸疇教授指出:從峽谷的切割深度和完整連續(xù)的峽谷長度來看,無論在數(shù)量級上還是規(guī)模上,大渡河金口峽無疑都可進入世界上最壯觀的大峽谷之列;而從美學特征來看,它也是十分獨特和價值極高的。大渡河金口峽最突出的特點是,整個峽谷由層理呈水平狀態(tài)的白云質(zhì)灰?guī)r構(gòu)成,層層疊疊,尤如萬卷天書,這在中國其他大河上的峽谷中十分少見。而且,由于巖層中垂直于地面的裂隙十分發(fā)育,加上此段地殼上升強烈,河流下切迅速,峽谷的谷坡沿這些裂隙崩解形成直上直下的懸崖絕壁,這在中國其他許多著名的大峽谷中也是罕見的。這些不長樹的直立峭壁,和生長有植物的巖石臺階相間相錯,構(gòu)成峽谷兩岸如雕如繪的天然圖畫。
參加這次考察的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的張百平教授也贊賞說:“這是我見過的最美的峽谷,這才是真正的峽谷,你看那峽谷兩岸的峭壁,完全是直立的,真是壯觀?!?/p>
我在網(wǎng)上看到一位名叫“茶道SUV”的驢友這樣寫到:“從烏斯河車站再往東,驚心動魄的景象出現(xiàn)了。在此之前因為不知金口大峽谷的確切位置,一路上見個峽谷我們就停車,拍了很多照片,覺得景色還算可以??僧斦嬲M入到大峽谷區(qū)時,我得說:前面的照片白拍了!金口大峽谷雄峻壯美超乎想象。陡然間河谷深切,陡崖對峙,谷底幾乎全為河槽,如此一溜20多千米,你說該是何等壯觀。老茶去過排名前五位的雅魯藏布、虎跳、三峽、怒江和瀾滄江大峽谷,就普通旅行者可以到達并能直接觀察的角度,深感排名第八的金口大峽谷比排名之前者更能集中體現(xiàn)出峽谷的特有的美感?!?/p>
“像一只巨大的諾亞方舟高聳在云海之中……”
大瓦山,巍然聳立在大渡河金口峽的北岸,它位于四川盆地西南緣與橫斷山脈、涼山山脈的過渡地帶,屬小相嶺山系,山頂海拔3236米,而它南側(cè)的大渡河河面海拔僅600米左右,相對高差超過2600米。
1903年6月30日,英國植物學家、探險家威爾遜來到大瓦山下的大天池。他放眼望去,發(fā)現(xiàn)青瓦木板墻的村舍之間,聳立著一座優(yōu)雅的天主教堂。威爾遜當時是從嘉定(今樂山)出發(fā),經(jīng)過6天的艱苦跋涉才到達大天池的,他走的應該是南絲綢之路的西夷道和南夷道之間的陽山江道。因為地形復雜、險峻,這條古道沒有直接穿越大峽谷,這使得威爾遜沒有機會一窺大峽谷的壯麗景觀。但是,大峽谷北岸的大瓦山的奇特景色已經(jīng)讓威爾遜驚嘆不已:“從峨眉山頂望去,瓦山像一只巨大的諾亞方舟,高聳在云海之中……當瓦山第一次出現(xiàn)在我眼前時,大約是在20英里的距離上,我簡直不敢相信這就是大瓦山——它看上去是一個巨大的懸崖……”
其實,走近大瓦山的人都有可能體會到威爾遜的那種興奮,尤其是當那空中樓閣似的平頂高山在云霧中突兀而現(xiàn)的時候,更使人產(chǎn)生一種魔幻世界般的感覺。
大瓦山平面上是一個近似底邊朝西、頂角朝東的等腰三角形,朝向東北、東南和正西的三條邊分別長約1750米、2000米和3000米,三面全為絕壁,絕壁高度在1600米左右。大天池以上,大瓦山的山體分為兩層,下部是二疊系的“陽新石灰?guī)r”,上部是被稱為“峨眉山玄武巖”的火山巖,也屬二疊系。堅硬厚大的“峨眉山玄武巖”巖層,是造就如此高峻挺拔的平頂高山的重要因素,它也構(gòu)成了大瓦山絕壁最精彩的部分。它那層層疊疊的構(gòu)造,是遠古火山一次次噴發(fā)的杰作,是由一層層的火山熔巖流和火山灰堆積而成。
大瓦山絕壁環(huán)繞,看似無路,但恰巧在它東北面和西面絕壁的相交處,形成了一個坡度稍緩的山脊,成為上山的唯一通道。途中,在石灰?guī)r層和火山巖層之間形成了一個寬約700米的平臺,名為瓦山坪,是登山的一個天然中途站。
登瓦山的路之所以難行,是因為要不斷克服一級級垂直的巖壁,除了由巖石風化后形成的石坎而外,所謂的路,常常就是順著巖壁上的石縫搭起的木梯。由瓦山坪迂回上行,攀上蓮花崖后,是一長段窄窄的山脊,名喚滾龍崗。這里離大瓦山頂大約還有300 米的高差,而這里也是人們登山途中視覺感受最震撼的地方。滾龍崗寬不過幾米,最窄處僅1米左右,兩側(cè)是不見底的深淵,前方是聳立的大瓦山頂及其西面和北東面的絕壁。
滾龍崗之上的路段,用威爾遜的話來說,就是“非常陡峭、艱難和危險”。這里有登山路上最高的幾道峭壁,每一道約有15至20米高,完全靠石縫里的木梯來攀爬,其中一段因石縫太窄,只能拽著綁在那里的幾根鐵絲才能上去。
大瓦山的山頂是一個略有起伏的高原,面積約1.6平方公里。威爾遜曾寫到:“這里被高大的杜鵑灌叢所裝飾,還有殘余的冷杉及其幼樹,空地上生長著秋牡丹和櫻草等。山頂有小溪蜿蜒而行?!?/p>
大瓦山東北側(cè)有五個高山湖泊,分別是魚池、高粱池、干池、小天池和大天池,在大瓦山東北側(cè)的谷地中呈帶狀排列。這個谷地恰好是大瓦山東北側(cè)的斷裂通過之處,正是由于這條斷裂的活動,才使大瓦山凌空而立,同時在它的旁側(cè)形成低地匯水成湖。
這里既有以冷杉和云杉為主的暗針葉林,也有十分豐富的灌叢和草本植物群落,并呈現(xiàn)出森林、灌叢、草甸、濕地、湖泊相間的景觀組合,在一些坡地上還分布有大片的藥材種植園,種植有牛膝、大黃、黨參、天麻等多種藥材,尤以品質(zhì)優(yōu)、產(chǎn)量大的牛膝而著名。
100多年前,被譽為“歐洲植物之父”的英國植物學家威爾遜之所以來到大瓦山,就是被這里豐富的植物資源所吸引。威爾遜在大瓦山一帶采集了數(shù)百種植物標本,他還發(fā)現(xiàn)了一些新種。他后來寫到:“我在中國各地攀登過許多山,并進行過野外植物采集,有一些山比瓦山高得多,但都沒有發(fā)現(xiàn)比這里更豐富的寒溫帶植物,特別是開花的灌木??偠灾?,由于瓦山有豐富的植物,獨特的動物,奇異非凡的地質(zhì)構(gòu)造,以及瓦山頂上壯麗堂皇的自然公園,瓦山在許多方面都值得自然科學家去關注?!?/p>
在威爾遜之前,第一個來到大瓦山的外國人,是美國探險家貝伯爾。他于1878 年6 月5日登上大瓦山頂,他把大瓦山描繪為“世間最具魔力的天然公園”。
三山構(gòu)成一個巨大的“神奇三角”
如果登上大瓦山頂,就會發(fā)現(xiàn)大瓦山并不孤立,它同它西北方向約35公里的瓦屋山,以及東北方向約31公里的峨眉山一起構(gòu)成了一個巨大的“神奇三角”。
這三座山堪稱一脈相承的姊妹山,上部都有雄險如削的近千米高的絕壁斷崖,以及平緩的山頂面,而且都是由數(shù)百米厚的峨眉山玄武巖作“頂蓋”。這個“頂蓋”是2億多年前,四川西部板塊張裂,玄武質(zhì)火山巖漿大量噴溢留下的產(chǎn)物,它可與印度德干的玄武巖高原相媲美。如果你見過現(xiàn)在夏威夷火山的噴發(fā)情景,那么,也許你就能想象出當時峨眉山玄武巖形成時的壯觀場面。
三座山不同的地方是,峨眉山的山頂呈明顯向西傾的斜坡面,而大瓦山和瓦屋山都是絕壁圍限的平頂高山,遠觀如瓦屋的屋頂。瓦屋山的山頂比大瓦山大得多,面積近12平方公里,看上去像連亙的城垣,但不如大瓦山奇峭。
三山之間可以互望,且都可以西眺蜀山之王——貢嘎山主峰。南宋文人范成大在他的《峨眉山行紀》中描述了他在峨眉山山頂看到的景象:“巖后岷山萬重,北則瓦屋山,在雅州;少南則大瓦屋,近南詔,形狀宛然瓦屋一間也。小瓦屋亦有光相,謂之‘辟支佛現(xiàn)’。此諸山之后,即西域雪山,崔巍刻削,凡數(shù)十百峰。初日照之,雪色洞明,如爛銀晃耀曙光中。此雪自古至今未嘗消也。山綿延入天竺諸蕃,相去不知幾千里,望之但如在幾案間。瑰奇勝絕之觀,真冠平生矣?!蔽闹械男⊥呶?、大瓦屋、西域雪山分別指瓦屋山、大瓦山和貢嘎山。( 這段話譯成白話文是:峨眉山后是岷山的萬重山嶺,北邊是瓦屋山,屬雅州,南邊不遠是大瓦山,靠近南詔,兩山山形都酷似瓦屋。瓦屋山有佛光,謂之‘辟支佛現(xiàn)身’。大瓦山、瓦屋山再往西,就是西域雪山了,巍峨峻峭,連綿不下百十座。旭日初照,皚皚雪色清晰可見,如斑斕的白銀在曙光中閃耀。冰雪終年不化,山脈綿延直至吐番乃至印度,不知有幾千里之遠,但遙望雪峰,又好像近在咫尺。如此瑰麗奇絕的景象,真是平生難得一見?。。?/p>
自三山觀景又各有不同。大瓦山的山頂相對窄小,周視皆便,且俯臨大渡河大峽谷,景象雄奇詭異;瓦屋山周圍有紅色丘陵與低山烘托,重巒疊嶂,層次分明;峨眉山以舍身崖的大斷崖面對淺丘平原,橫空拔起,天闊地遠。清代學者魏源以“恒山如行,岱山如坐,華山如立,嵩山如臥,衡山如飛”來形容五岳,如此,我們也可以用“瓦屋如臥,大瓦如立,峨眉如飛”來形容大—峨—瓦三山的山貌。
在這里,成昆鐵路曾經(jīng)創(chuàng)造了許多世界第一。
現(xiàn)在,沿著金(口河)—烏(斯河)公路,可以很方便地沿峽谷左岸而行,而這條公路的前身就是為修建成昆鐵路而開辟的運輸便道。與金烏公路并行的,就是舉世聞名的成昆鐵路的大渡河峽谷路段,但在峽谷中行走,你卻幾乎看不到成昆鐵路的蹤跡,只有經(jīng)過一個個與大峽谷相交的支溝溝口時,那赫然出現(xiàn)的隧道口、跨越深澗的橋梁,以及突然閃現(xiàn)的列車,才會讓你感到一種莫名的震撼。
20世紀50年代初, 在成昆鐵路東、中、西三條線路方案的比選中,蘇聯(lián)專家曾認為西線根本行不通,他們把大渡河峽谷稱為“地獄之門”。但是,中國人最后確定并付諸實施的恰恰是最險的西線方案。
成昆鐵路之難,在于由成都平原-西昌-滇中高原這一地形大階梯的爬升,而爬升的關鍵地段是:溯大渡河河谷及其支流牛日河而上,穿越橫斷山區(qū)東緣的高山深谷,經(jīng)峨邊、金口河、烏斯河、甘洛、普雄,到達全線最高點——小相嶺的沙馬拉達隧道,海拔高度由500米左右升至2244米!為了克服巨大的高差和險惡的地形,成昆線構(gòu)筑了大量隧道、橋梁、展線(盤山延長線)等,這些都成為成昆線的著名奇觀。全長1083公里的成昆線,橋梁、隧道的總長度竟達434公里,占到線路長度的40%。
而在金口河至烏斯河的大渡河峽谷段線路,僅隧道就有14座,總長達21公里,占到該段線路長度的80% 以上!使這段鐵路幾乎完全成為“地下鐵路”。而隧道之間幾乎全為橋梁相連。
但愿發(fā)現(xiàn)不要成為告別。
2001年11月,大渡河金口峽所在區(qū)域被正式批準為“大渡河峽谷國家地質(zhì)公園”。但是,目前它的景觀和環(huán)境卻面臨著嚴重的威脅。在峽谷內(nèi)的長河壩附近,以及峽谷下口外側(cè)的和平鄉(xiāng)附近,已規(guī)劃了深溪溝、枕頭壩兩座水電站。深溪溝電站雖然還未正式批準開工,但目前導流洞的大規(guī)模施工已經(jīng)開始,對峽谷兩岸的原始地貌和自然景觀業(yè)已造成極大破壞。枕頭壩電站正在進行施工的前期準備。這兩座電站的大壩建成以后,將極大地影響和改變金口峽的原始自然風貌,也將使與大峽谷景觀相輔相成的大渡河急流變成一潭死水,大渡河上這段最為壯麗的大峽谷景觀將無可挽回地遭受巨大的損失。
礦產(chǎn)開采也對環(huán)境與景觀造成了較為嚴重的破壞,使這座剛剛建立的國家地質(zhì)公園面臨困境。金口峽左岸的黑區(qū)至烏斯河一段,歷年來因開采鉛鋅礦,山體已被挖得千瘡百孔,滑坡、泥石流頻發(fā)。地質(zhì)公園建立后,環(huán)境并未得到有效治理,相反為了給開礦“讓路”,公園的規(guī)劃范圍被多次進行修改和縮減,公園的總面積已從最初被批準的442平方公里,縮減到目前的93.6平方公里。即使在現(xiàn)有的規(guī)劃及保護區(qū)范圍內(nèi),毀林開礦、挖掘濕地泥炭、濫建小水電站的現(xiàn)象仍然屢見不鮮。
100多年前,威爾遜在描述大瓦山時寫到:“瓦山曾經(jīng)為茂密的冷杉林所覆蓋,但它們遭到砍伐已經(jīng)很久了,多數(shù)冷杉還躺在它們倒下的地方并在腐爛。視野所及都是杜鵑灌叢,大約20英尺或更高一些,在腐朽的冷杉樹干上生長。這些被砍倒的冷杉樹有的樹高不低于150英尺,樹圍不小于20英尺……”
在環(huán)境保護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理念已為世界所公認的今天,對于大渡河金口峽這樣一個具有特殊價值的大自然的饋贈,不要說子孫后代,更多的當代人還能有機會去欣賞它、享受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