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時沒什么消遣,最喜歡同父親去看戲。如果是去市里的大型劇場,則父親的“28飛鴿”前梁載著我,后架上坐著媽。戲罷歸來,只有天,只有地,只有夜,只有風,只有我們一家三人,卻仿佛是可以久遠的整個世界。如果是村子里在每年正月農(nóng)閑時或自唱或請班子唱幾天大戲,那我只需搬了板凳去占個位置。只是那位置本來寬寬松松,然后越來越擠,到戲開演時只容得凳前兩條并攏的腿了。
村里演旦角的我認識,是我同學的媽,所有美麗的旦角都歸她,穆桂英,樊梨花,秦香蓮,白素貞。另一個不美的,臉上有坑有麻點的,專演配角。我同學他媽唱樊梨花時她就唱那位難纏的小姑,我同學她媽唱秦香蓮時她就唱滿頭珠翠的皇姑,我同學他媽唱白素貞時她就唱總想要拔劍殺人的小青。
父親閑時也喜歡哼唱幾段。我見過父親登臺,好像是飾一個船家,戴著白花花的長胡子,遮住了半張臉。我原看不真,旁邊有人告訴我那是父親,我就記住了?;丶覇柛赣H是不是他,父親說他演的是生,只是在后臺閑著沒事才客串了回船家。年輕時父親對他的英俊是頗自負的。
看戲如果是看生,最喜歡看銀盔銀甲皂羅袍的小將。穿這身行頭的都是正角,只除了周瑜,一樣銀盔銀甲,一樣唇紅齒白,偏要給那陰陰的諸葛亮生生氣死,做了他的陪襯,到最后狼狽得頭盔也脫落了,甩著根烏黑大辮子瘋了似的轉(zhuǎn)呀轉(zhuǎn),轉(zhuǎn)到口噴鮮血,仰面直直跌倒。
看旦角最喜歡看她水袖甩呀甩蕩呀蕩。她的喜怒哀樂七情六欲也都由水袖的飄動來表達:害羞了,以袖掩面,和羞走;喝酒時,用袖半遮面,這代表吃相文雅;心里有數(shù)時就慢慢把兩只袖子整齊地疊摞在手腕上方,才“從容道來”;下定決心是雙手后背,兩只袖子交叉搭在肩上,這要點功夫;心亂如麻,心痛如絞,不知怎么辦才好,是袖子舞得團團轉(zhuǎn),風雨難透。后來,我讀到《古詩十九首》的一句詩“心思不能言,腸中車輪轉(zhuǎn)”,就想起了這一波一波當空畫圓的水袖,不免悲凄。
奇怪的是中國那么多劇種:豫劇、京劇、晉劇、川劇、越劇、平劇、昆曲、黃梅戲……單河南戲除豫劇、曲劇、越調(diào)等大劇種外還有數(shù)不清的小地方劇種,他們用的行頭竟是差不多的,起碼都有可隨意伸展的水袖。
我也有自己的水袖:手帕,用別針別在手腕上,此其一;枕巾,此其二;新拆洗的坐墊,花格格的一半兒纏在臂上,另一半兒白的粗布面的垂下來,就是最接近舞臺上的那種水袖了;還有就是夏天用的毛巾被,寬寬大大披在身上,水袖連同戲服都齊備了。
年事漸長,才知道古人的袖子并不是戲臺上那么回事。古人的袖子仿佛是寬寬的,有孔夫子、孟夫子的畫像為證。袖中大約暗藏機關,還有一個口袋似的,因為古人的重要書信啦,銀兩啦,都是裝在袖子里。春秋時有一個著名的孝子,赴宴時舍不得獨享酒席上的食物,就藏到袖子里兜回家孝敬娘親,可見袖子之闊大;《蔣干盜書》里蔣干盜的書好像也是袖在了袖子里,可見袖子之密實。中國成語有“順手牽羊”,想想也是因為袖子的便利,只那么在桌面上一掃,東西就不見了,不費吹灰之力,不是順手牽羊是什么?練武的人都是束袖束褲腿的,他們嫌那大襖袖礙事,但是他們卻又發(fā)明一種武器叫袖箭,近距離傷人,可以練得百發(fā)百中,也是借袖子使的障眼法。
袖子仿佛也可以代表窮富冷暖和美麗程度,“捉襟見肘”是說人極窮,衣不及身,兩只臂僵在那里動也不敢動,一動怕露出臂上的肉顯出袖子的短來。杜甫有“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的詩句,形容那位佳人天冷無衣,他不說衣衫少,偏說袖子薄,怪不怪?“寂寞嫦娥舒廣袖”,嫦娥如何的美自不用明說,只說她像云一樣輕舞的袖子就夠讓人遐想了,因為只有美女才敢那么自信那么自如那么如臨水照花般把袖子舒來蕩去。
現(xiàn)代的袖子是越來越短,短到了無,那點袖子所特有的溫婉也隨之消逝,T型臺上聳肩擺酷的都像塑膠美人。如果寶釵生在現(xiàn)代,那寶玉再也不用借看紅麝串子之機貪看寶釵的“雪白一段酥臂”。也因此,一說到了袖子,就想起了古中國。我記得香港有一篇小說就叫《翠袖》,溫暖而懷舊。我也記得,有一首很好聽的英文歌,就叫《綠袖子》,大家都說:怎么名字譯得這么中國。
袖子是中國的。那戲臺上“心思不能言,水袖車輪轉(zhuǎn)”的水袖是中國的。想當年林黛玉在梨香院外,隔著水亭池榭,聽那十二個學戲的女孩子唱昆曲“原來是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從心動神搖到如醉如癡到心痛神馳眼中落淚,斯情斯景斯人,更是中國的了。
發(fā)稿/田俊tian17@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