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古容州即今廣西容縣保留有許多壯語地名,真實地記錄了在長期歷史發(fā)展中壯漢民族的演化和文化交融情況,是一筆珍貴的文化遺產。
【關鍵詞】容州;壯語;地名
【作 者】覃正,廣西容縣文化局。廣西容縣,537500
【中圖分類號】H21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54X(2007)04-0096-003
Freely Discussions on the Placename of Ancient Rong Zhou
Qin Zheng
Abstract:Ancient Rongzhou refers to the Rongxian County in Guangxi today,which reserved many placenames written in Zhuang characters,and recorded the evolvement of Zhuang and Han nationalities as well as the blending of culture during the long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ll of these are rare cultural heritage.
Key words:Rongzhou;Zhuang characters;placename
古容州,即現(xiàn)今的廣西容縣。
在今天的容縣地圖上有很多既古老而又十分奇特的地名,人們不能用漢語去解釋,若果用壯音壯義去讀便會迎刃而解。目前,我們所能看到的古容州最早而又最完整的地名,要算是清光緒年間編纂的《容縣志》里記載的了,七百多個地名有百分之九十以上一直沿用到今天。其中那些奇特的地名是古代壯族的先民所命名的,因他們有語言而無文字,那些地名全是漢語的譯音。正因如此,壯族與漢族的地名有著明顯的區(qū)別,共同繪就了容縣地區(qū)絢麗多彩的地名畫卷。
下面,我們先就清光緒年間編撰的《容縣志》里保留古容州的地名進行鳥瞰式的一番掃瞄:
一、帶“村”字及其含義的地名。大凡標明“村”字的地名,大多屬于漢族所命名的,一般是一兩個字的居多,三四個字的較少,且是順裝與齊尾式的。所謂齊尾式的,就是村屯名后一個字是相同的,如×村、××村或×××村。此類地名中又以姓氏命名的多,如陳村、黃村、何村、李村、關村、陀村、周村、林村、楊村等。從一些族譜或村史中得知,這些村屯的先民是由河南、浙江、福建或廣東等地遷移來的,起初往往是一個姓氏的聚居,后來由于多方面的歷史原因,一個村屯一姓氏的宗族格局被打破,成為了有兩個姓氏以上的村莊。還有以地理環(huán)境命名的,如山根村、竹山村、頂村等。值得一提的是,有個叫墨硯村,是因有一張形似墨硯的池塘而得名。據(jù)傳那里地靈人杰,古容州第一個秀才便出自那個村,應是古容州當年辦私塾建學堂育人才的佐證。而壯語命名的村屯地名跟漢族的不相同,構詞按漢語語法是倒裝式的,且稱村為“板”,或是被譯成跟“板”字近音的“滿”或“班”字,如有板橋、滿垌、班江等,“江”字是壯語的中間或中心意思,“板橋”即是橋村,“滿垌”即是垌村,“班江”即是中心村。此外,有化蘭、蘭口兩個村屯,也是壯族的地名?!疤m”是壯語的家或房屋,“化”是進去或回去的意思,“口”是指廂房,“化蘭”即是回家,“蘭口”即是家里廂房。史書上有“干闌”、“麻欄”記載,“闌”與“欄”跟這里的“蘭”含義一樣,“麻”與“化”音近義同,“干闌”即是登上屋棚,“麻欄”即是回家。壯族先民以跟房屋有關聯(lián)的詞來命名村名實在少見。1933年民國時期編的《廣西各縣概況》一書的編者將“板橋”稱為板橋村、“滿垌”稱為滿垌村、“班江”稱為班江村,變成了畫蛇添足,是由于不懂壯族地名特點所致。
二、帶“塘”字及其含義的地名。漢語有以動植物命名的地名,如馬塘、魚花塘、荔枝塘、蓮塘等;有因實而得名的,如鹽塘、泉塘、深塘等;有些則標明歸屬者,如陳四塘、覃官塘、馬五塘、大亨塘、鄉(xiāng)塘等,打上了階級社會私有制的烙印。壯族稱“塘”為“潭”,一般也是根據(jù)池塘的不同環(huán)境特點來命名的,如潭泥、潭鵝、潭螺、潭坡、潭龍、潭羅、潭容、潭汶等。其中“潭泥”為長形的塘,“潭鵝”為有蛇的塘,“潭螺”為漏水的塘,“潭汶”為有泉水的塘。盡管這些壯漢族地名不相同,卻都因“塘”而得名。古容州有如此眾多的大大小小的池塘,真實反映了古容州漁業(yè)生產的發(fā)展,亦足見容縣地區(qū)曾是歷史上的“魚米之鄉(xiāng)”。
三、帶“六”、“古”、“垌”和“沖”等字的地名特多,有一百二十多個,其中有八十多個是屬于壯族的。壯族稱深山幽嶺為“六”,由于“六”與“綠”、“祿”近音或同音,所以有不少地名又冠以“綠”或“祿”,如六井、六畝、六峨、六變、六良、六肥、六圖、六息、六安、六夏、六豐、六律、六古、六便、六吉、六斗、六感、六碓、六別、六奎、六吳山、六云河、六青河和綠崖、綠槐、綠居、綠蔭、祿旺、祿湖等。另外,有“六卜”與“綠璞”兩個村屯名,這里的“六”不是數(shù)目字,也不是壯語指深山野嶺的,而是壯族稱橘柚之類的音譯,因盛產橘抽而得名。冠以“古”字地名也頗多,如古攬、古麻、古練、古有、古教、古立、古例、古朗、古料、古劑、古瀉、古柴、古燕、古達、古兆河、古郎隘等?!肮拧笔菈颜Z的棵、株的意思,是壯語特有的植物量詞。“古攬”即是欖樹,“古麻”即是苧麻,“古練”即是苦楝樹,“古有”即是楓樹,均因樹而得名。帶“垌”字的地名亦不少,如營垌、高垌、塘垌、三十六垌等。古代壯族的社會組織狀態(tài)分為州、縣、垌,垌管轄幾個村屯?!恫杞?jīng)》一書中說,唐時容州黃家垌盛產茶而名聞京都。黃家垌是由黃姓的當首領。毗鄰的廣東省信宜市也有個地名叫金垌,它們當屬于社會組織形態(tài)。至于上述帶“垌”的地名該是跟壯語的“六”相對而言,指山外或山里比較開闊平坦的地方。除“塘垌”原屬壯族的地名外,其余是漢族的地名。還有帶“沖”字地名。兩山嶺之間狹長的山溝稱為“沖”,介于“六”與“垌”之間,有里沖、寧沖、?沖、木茹沖、早禾沖、油麻沖和俄沖等。它們或以地理環(huán)境命名,或以農作物命名,而其中只有“俄沖”例外,它是壯語多蛇的地方,不難想見當初壯族先民居住環(huán)境條件的惡劣,以及他們英勇搏斗的精神。上述地名客觀而全方位反映了容縣地區(qū)地物地貌的特點。
四、帶“田”字及其含義的地名也不少。漢族的沙田、平田、獨田、官田、長田等,以土質或不同形態(tài)而命名。這里壯族命名地名與漢族的有相似之處,但壯族稱田為“那”或“羅”,壯語中的“那”與“羅”是近音字。冠以“那”字地名在容縣地區(qū)沒查到,相鄰的北流市有那留,平南縣有那平,欽州與貴港市更不必說了。冠以“羅”字的地名在相鄰的桂平市很多,《潯州府志·卷四》載,僅“宣一二里”就有“十羅”地名皆為壯村。容縣的亦不少,如羅勃、羅逢、羅圍、羅權等?!傲_勃”即是像翅膀一樣的田,“羅逢”就是粘土質的田,反映了容縣地區(qū)古人從事農業(yè)生產的情形。
五、帶數(shù)目字的地名也是古容州地名的一個特點,有如四關、五里、六美、七里、九沖、六七村等。為了避免混同,有的村屯又有新舊、上下之分。在這類似的村屯名中,壯族的只發(fā)現(xiàn)一個叫“三豆”,這個“三”不是數(shù)目字,是壯語撒、施的意思,“豆”是指農家肥,“三豆”就是撒施農家肥,是壯族先民變火耕水褥為精耕細作的耕作技術有長足進步的表現(xiàn)。
此外,還有一些帶“大”字的地名,多是屬于漢族的,如大里、大洋、大崗、大化、大仁等。帶“社”、“龍”、“鳳”等字的地名也很具特色,有以土地神“社”命名的,如社化、獨磊社;以吉祥的“龍”、“鳳”命名的有鳳村、蟠龍、渭龍、龍山、龍膽、龍河等。壯漢對“社”、“龍”、“鳳”音義完全相同,其中“社化”是壯族的地名,其它一時無法確定是哪個民族,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就是跟古時祭祀祈禳與崇拜圖騰有關。
對于上述林林總總的壯漢地名,倘若我們將它們再作一番縱橫剖析與考究,進而會發(fā)現(xiàn)壯漢族的地名隨著歷史的發(fā)展變化而發(fā)展變化,為研究今天容縣地區(qū)歷史、地理和人文提供了一部活的“小百科全書”。
第一,壯族等少數(shù)民族是古容州的“土著”。而今容縣七十多萬人口,百分之九十九點九九是漢族。據(jù)史書載,古時的容縣地區(qū)屬百越地,是“駱越西甌人雜居地”?!榜樤轿鳟T人”便是今天壯民族的先民。由于容縣地區(qū)劃入祖國版圖早,晉時置蕩昌縣,又有西江支流繡江橫貫全境,在秦漢時已是嶺南西江水系溝通北部灣的通海道之一,漢將馬援率領數(shù)十萬大軍從中原遠征交趾時,有數(shù)萬兵馬是從這條通道出合浦的。唐時改為容州,是嶺南重鎮(zhèn)之一的容管治所,州城已發(fā)育到橫跨繡江兩岸,交通發(fā)達,商業(yè)繁華。由于開發(fā)早,中原的漢族陸續(xù)南遷,宋時容縣居民“尚夷多民少”,至南渡后“北客避地者多,衣冠禮樂,亦同中州”(《太平寰宇記》)。這里說的“夷”是指壯瑤等少數(shù)民族,“民”是指漢族。今天的靈山鎮(zhèn)還保留一個非常古老的地名叫“甌沖”,顧名思義,它是古時“西甌人”居住過并以自稱“甌”來命名村名?!度菘h志》錄舊志記載,明代前瑤族先民已在容縣地區(qū)繁衍生息,清咸豐年間,世代生息在楊村鎮(zhèn)的橫山、當發(fā)一帶的瑤族還“洗劫”了東瓜、魚產村。相傳在東華村的六萬沖的石頭上刻有許多瑤族文字,1980年4月筆者實地考察過,因年代久遠風雨侵蝕嚴重已無法辯認。至于瑤族是否留下地名待考。有的志書說壯瑤民族是明時才從外地遷入容縣地區(qū),是缺乏科學根據(jù)的。事實說明,壯族等少數(shù)民族是容縣地區(qū)歷史上最先的拓荒者。
第二,容縣地區(qū)的壯族地名多分布在邊遠山區(qū)。在跟廣東省信宜市毗鄰的楊村、黎村兩個鎮(zhèn),地處云開山區(qū),有綠居、綠璞、六震、滿垌等十多個壯族地名;跟北流市接壤的靈山、楊梅鎮(zhèn),有綠蔭、六別、六卜、六良、六肥、六圖、六息、六要、六候和甌沖、班江等二十多個壯族地名,跟岑溪市相鄰的六王鎮(zhèn),有潭螺、潭容、綠槐、祿旺、六青、六摩、六豐、古全等十多個壯族地名,跟平南、藤縣交界的縣底、自良兩個鎮(zhèn),有古長、古例、古燕、古練、古劑、古旺、古麻、古瀉、六疑、六斗、六碓等十多個壯族地名;地處大容山下的石頭鎮(zhèn)與桂平市相接,有古達、古里、化蘭、六馬、羅缽等地名。而在今天縣城方圓十華里的繡江“平原”只有一個壯族地名“板橋”。這并不等于說“平原”就少有或沒有壯族先民居住過。明清時連古州城里都有祿吉巷與古龍巷的兩個壯族地名,可見昔日“平原”壯族地名定不少。形成現(xiàn)今這種格局的原因,是南遷的漢族多住在“平原”,原住在“平原”的壯族先民或被同化,或被迫遷徙到邊遠山區(qū)去,而被同化后的在“平原”的壯族地名也被改為漢族的;被迫遷徒到邊遠山區(qū)的壯族先民,后來或被同化,或被迫再搬遷,而他們所命名的地名卻被保留了下來。總而言之,壯族等先民足跡遍及容縣地區(qū),曾為容縣地區(qū)的文明與進步作出歷史性的貢獻。
第三,隨著歷史的發(fā)展,壯漢民族的地名在消長。壯族的地名樸實無華,具體通俗,從唐至清朝在不斷減少?!缎绿聲ろf丹傳》記;唐元和年間,韋丹任容管經(jīng)略使時,為供養(yǎng)一千多名戌邊將士,他曾在容州置屯田二十四所,有十二處是壯族地名,到清代只剩下十處;《梧州府志·卷二》載,明代壯瑤居地分布在羅龍、一里、沙田、佛子、六律、六肥、肚村、黃坭、月田、深坪、六喳、周村等三十二個村,戶數(shù)或幾家或百數(shù)十家不等,其中有五個壯族地名在清末時從地圖上消失了。這可能因兵燹或天災等緣故,再就是有些已改成了漢族的地名。今天容縣地圖上的塘峽、塘表、塘垌、塘肚、塘沖、塘頭等,原是壯族地名后被改為漢族的,它們仍保留著壯語中心詞在前,說明詞在后的構詞法的痕跡。與此同時,漢民族的地名不斷增多,尤其是典雅的地名。清代僅有如純厚、佳景、永豐等幾個,到清末民國初出現(xiàn)了許多具有強烈思想意識的地名,如仁厚、守智、守仁、守義、同心、同德等二十多個這樣的漢族地名,使容縣地名異彩紛呈,是社會發(fā)展和統(tǒng)治者強化教化的結果。
古容州地名的變化發(fā)展,真實記錄了在數(shù)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容縣地區(qū)民族演化融合和發(fā)展的軌跡,也具體反映了壯漢民族團結奮斗,攜手創(chuàng)造了古容州的輝煌歷史!
〔責任編輯:覃乃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