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卥”是楷書,起源于漢末,魏晉通行,乾隆年問,已不通用,而考據(jù)學盛行時期厚古薄今,用些不通用的字標榜自己“順潮流”、“識時務”,以求時人注目贊賞。
關(guān)鍵詞:古匾;卥;楷書;考據(jù)學
中圖分類號:B24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387(2007)04-0021-01
在王船山故居——湘西草堂的正廳,陳列著一塊乾隆年間的木匾,匾上一頭題著“湘卥草堂”四個字;一頭題寫著跋語,內(nèi)容是給王船山的玄孫王其旋(名永縈,字其旋)七十一生日祝壽和乾隆六十年(1795年)由王其旋整修湘西草堂的經(jīng)過,共十四行一百六十五個字。這是王其旋親家翁送的一塊賀匾。經(jīng)常有游客向王船山故居管理所的工作人員討教,指著木匾上“湘卥草堂”中的“囪”字問:“這是什么字?為啥這樣寫?”工作人員實話實說:“這個‘鹵’字,我查了字典,根本沒有。但可以肯定,不是錯別字,而是當時制匾時有意為之?!钡撬唾R匾的人為什么造出這么一個“卥”字用意何在?“謎底未能揭曉,像一塊石頭懸在這位工作人員的心中。
筆者不揣冒昧,說說自己的一孔之見,作為拋磚引玉,以求教于專家學者和廣大讀者。
“卥”字不是送賀匾的人造出來的。眾所周知,文字是在社會的長期實踐中逐步產(chǎn)生、形成的,不可能由一人獨創(chuàng),更不是任何人都可以擅自造字的。
賀匾上的“卥”字,在今天人們常用的字典、《辭源》、《辭?!分?,確實查不到這個字。《康熙字典》申集下西部有一條注釋;“西古作(卜囡)、卥、鹵。”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云:“鳥在巢上也,日在西方而鳥棲,故因以東西之西,篆文作(弓罒),象形也。”爾后,演變?yōu)?卜口艸)、(卜囡)、卥。賀匾上的“卥”字是楷書字體,楷書字體起源于漢末,魏晉才普遍通行開來??梢钥隙ǎ瘛拔鳌弊滞ㄓ弥?,古“卥”字在社會上普遍通行。從何時開始至何時為止,今“西”字逐漸替代了古“卥”字,有待于進一步研究。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卥”字已不通用,而送賀匾人刻意不用“西”字,卻用“卥”字,為什么?
歲月滄桑,往事如煙,已無法向二百多年前送賀匾的人問個明白。按常理,分析歷史事件發(fā)生的原因,離不開歷史事件發(fā)生的時代背景??疾焖唾R匾的人所處歷史背景,也許能揣摩出當事人其用意所在。
清初不斷興起文字獄,雍正時對文士的鎮(zhèn)壓,愈益嚴厲。知識分子為避免文字之禍,不敢評論時政,避開社會現(xiàn)實,鉆到古籍中尋章摘句,注意釋義,考訂謬訛,這種學問,被稱為“考據(jù)學”。乾隆年間,正是考據(jù)學形成并開始盛行的時期。送賀匾的人決不是文盲或半文盲,很可能是一位文化程度較高的知識分子。在考據(jù)之風盛行的年代,即厚古薄今思潮的沖擊下,在“凡古必真,凡漢皆好”的氛圍下,制賀匾時,刻意用起源于漢末的古“鹵”字代替當時通行的“西”字,似乎是“順潮流,識時務”。當事人這一招,表明自己乃非凡夫俗子,引人注目,一鳴驚人,博得時人的贊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