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頭圈子實際上是兩道菜,生煸草頭和紅燒圈子。之所以把這兩種做法和工藝完全不同的菜做成雙拼,那自然是因為它們個性互補的緣故。
草頭是句上海土話,實際上它的學(xué)名叫作苜蓿,而江蘇人管它叫作秧草。這在很久以前是被視為野菜的,因為它太“吃油”了,不過到了今天,這一點倒真的實在是太難得、太可愛了。于是野菜也可以賣出個不講理的價來。
孔子曾經(jīng)在《禮記》中強調(diào)過吃東西要“不時不食”,他老人家的原意是說過了吃飯的時間就不可以再吃了,這是古代貴族擺譜的一種臭架子。不過后人把這句話的含義引申了,變成不在當(dāng)令季節(jié),就不吃那東西。于是就有了“早韭晚菘、冬筍春芽”之說。
草頭以清明前后的最為鮮嫩。采摘草頭的最佳時間是每天早上天亮到9點鐘之前這么一點時間,因為太早了露氣太重,而太陽辣了,葉子又會蔫。雖說現(xiàn)在從城里買回來的都不那么新鮮了,不過真正的美食發(fā)燒友們是不會拒絕下鄉(xiāng)村去自己找尋的。
草頭取回來后的揀剔工作是較為繁雜的,因為草頭最好只取最上面那三片葉片,取多了炒出來口感就雜了。一般炒出一盤草頭,至少你得準備四斤才夠(對于勤儉持家的老奶奶們,我們當(dāng)然還是要表示尊重的,這里說的只是“發(fā)生在天堂里的故事”而已)。
天下食材無論是葷是素,但凡需用到炒這種工藝而又需要成菜極嫩的,訣竅莫不是一個“快”字。生煸草頭也是如此,只不過生煸草頭之“快”,有它自己的特色而已。
你得先將葷素各半的油燒到八成熱,左手拿好裝草頭的菜簍,在草頭上預(yù)先放好鹽和60度左右的高粱酒,右手炒勺內(nèi)抄上半勺涼水。左手把菜倒進鍋后,迅速扔掉菜簍,執(zhí)住鍋耳,幾乎是同時,右手順手將水抖成一朵蘑菇狀的水花,均勻地淋在鍋壁上,這樣才可以避免鍋底把菜灼焦。由于高度酒一遇熱就會迅速揮發(fā),這樣就會把水和油打成碎珠,于是鍋里就一定會飛出火來。這可是個不容錯過的表演機會。
翻勺你不會不要緊的,會裝盤就行了。
再來說紅燒圈子,所謂的圈子很多人以為是豬大腸,其實不然,但上海的廚師卻極少會去糾正外地人的這一小錯誤,因為如果他說出正確答案來,很可能會把食客給嚇跑了。
所謂的圈子實際上指的是豬的直腸,也就是俗話所說的“肛門”。此菜由清朝末年的上海老正興菜館始創(chuàng),初時名稱叫作“炒直腸”,后因其名不雅改為“炒圈子”,再后來易名為“紅燒圈子”(有時候的確是“知識越多越痛苦” 的)。
之所以要這樣取料,是因為大腸其壁厚度不夠而且縮水太厲害,紅燒之后肯定不成形了,而直腸剛好經(jīng)得起本幫紅燒的“水火考驗”。紅燒圈子這道菜的惟一缺陷便是油太多,這是它必須與生煸草頭雙拼的理由。
如果說生煸草頭講的是一個“快”,那紅燒圈子恰恰相反,它得講究一個“慢”字。
操作步驟
1、草頭下油鍋煸之前,先放好鹽、味精、糖、高粱酒;
2、煸草頭,放上紅燒肉的湯;
3、將豬直腸洗干凈,拿水焯,再洗兩三遍;
4、加蔥、姜、酒,煮兩個半小時;
5、煮好后瀝干,加醬油、味精、糖、酒,大火收湯,勾芡起鍋。
小貼士
1、煸草頭油要多,火要大,速度要快。
2、豬直腸洗得要干凈,焯水以后再洗兩三遍。
訣竅:油多不壞菜
煸草頭一定要快,否則容易蔫。所以先把鹽、味精、糖、高粱酒等放在草頭里。然后等到火大的時候,迅速把草頭倒入鍋中,翻兩三翻即可。鍋里的油也要放得多,油多不壞菜,當(dāng)然這只是對那些特別“吃油”的菜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