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最大眾化的美味食品,是豆腐。
鑒于此,在浩如煙海的我國民間文學中,有不少故事都提到了豆腐,比如戲劇舞臺上的小丑,鼻子上有塊白粉,這白粉就是豆腐。
據(jù)民間故事稱,武松打虎歸來后,縣官要他披紅掛綠騎馬上街,此事轟動了陽谷縣。于是滿街潮涌,人人爭先,皆欲一睹壯士風采,可憐武大郎個子矮,蹦跳再三也無法看到,情急之際,便爬上了一家豆腐店的豆腐架。當武松來到面前時,他高興得手舞足蹈,把豆腐架踩倒了。老板生氣,便抓起一塊豆腐摔在武大郎臉上,那豆腐應聲開花,人們也快活地大笑,都說武大郎成了“漂亮”的小花臉——從此,丑角便被稱為小花臉,且鼻子上都要畫上一方白花花的豆腐塊。
豆腐的好名聲,還使人想起了關公——湖北荊州的豆腐,就是以“關公”命名的。傳說,關公鎮(zhèn)守荊州時,恰逢天氣炎熱,士兵們以辣椒下飯,不少人得了內(nèi)生火的病。關公知道豆腐中有石膏的成分,石膏性涼可以敗火,便親自下廚,大顯身手,結(jié)果做出的豆腐特別水靈,特別清涼。將土們吃了這種豆腐,生內(nèi)火的病很快好了。再后來,江陵籍的將士還把家鄉(xiāng)出產(chǎn)的皮蛋拌入嫩豆腐,加上佐料,使其味道更鮮更美,如此代代相傳,終于成了一道名菜。
尤其有趣的是,即便是豆腐渣,在民間文學中也同樣榜上有名——浙江湖州一帶的“臘月二十五”,就是這樣一個與豆腐渣有關的節(jié)日。據(jù)說,玉皇大帝每年都要聽灶王的匯報,以此決定他的“方針大計”。有一年年成不好,玉皇大帝聽了灶王的匯報后,仍不放心,就派天神下凡搞搞“調(diào)查研究”,結(jié)果看到家家在吃豆腐渣,不見一絲葷腥。玉皇于是開恩,第二年給了人間一個田蠶雙豐收的好年成。這以后,每到臘月二十五,當?shù)鼐用穸家猿远垢?,以祈求玉皇大帝再度開恩,再度賜給他們一份吉祥與幸福。
最后,再讓我們看看其貌不揚卻蜚聲四海的臭豆腐。
據(jù)說,北京“王致和臭豆腐”的首創(chuàng)者,就是我們安徽的一個落弟舉子。這則故事寫道,清康熙八年,安徽學子王致和進京趕考,結(jié)果名落孫山,又沒有了回鄉(xiāng)的盤纏,便在前門延壽寺街賣豆腐。有一年夏天,他做的豆腐太多,賣不掉,只好仿照家鄉(xiāng)做豆腐乳的方法把豆腐切成小塊,并稍事晾曬,加入花椒食鹽放入缸內(nèi)腌制起來。至秋涼打開一嘗,居然成了臭豆腐,且吃起來別有一番風味。這以后,他雖然屢試不第,但臭豆腐卻越做越好,索性徹底“下?!?,干起了專營臭豆腐的個體戶,自然,功夫不負有心人,經(jīng)過不斷改善,他的臭豆腐終于名揚四海,成了北京城的一道名吃。
如此看來,人們愛吃豆腐并讓它在各類故事中充當主角,的確帶有很大的普遍性——豆腐之名聲,的確稱得上“赫赫”、“鼎鼎”。
B
豆腐,清清爽爽,白白凈凈,使人見之不忘,食之不忘。
但在民間文學中,卻偏偏有一個黑色的神與豆腐有關,這位大神,就是瘟元帥。
傳說,瘟元帥成神前是個賣豆腐的,叫雷瓊。有一次,他所住的小村莊惹惱了玉皇,憤怒的玉皇命令土地神把毒藥投入井中,意欲毒死除了雷瓊以外的所有人。由于雷瓊生性善良,玉皇不忍加害,便叫土地神通知雷瓊:務必不要再喝井中的水。雷瓊得知消息后,決定以自己的死換回大家的性命,便用井里帶毒的水做了一盤豆腐,并一口氣吃光了這盤豆腐,結(jié)果瘟死在地,渾身發(fā)黑,以此警示大家。后來,此事為玉皇得知,深受感動,便封他為上天瘟元帥,專管驅(qū)瘟逐邪,使瘟疫不再流行。也正是因為這個緣故,舊時各地才建有瘟元帥廟,其神象皆塑得渾身發(fā)黑。
在關于豆腐的故事中,還有一個十分悲壯的,這就是“七月十四喝豆?jié){”。傳說明朝末年,大舉南侵的清兵包圍了松江城。于是,松江知府李待問親自帶兵守城,堅守數(shù)月,不見援兵。到了七月十四日,清兵再度攻城,李待問知道難以抵擋,便把城內(nèi)僅有的一點黃豆磨成豆?jié){,分給百姓充饑,遣散他們立即出城。然后,他一人獨坐松江大堂,從從容容寫下遺書,要清兵進城后少捕少殺,愛護百姓,寫完后方坦然自刎。松江人七月十四日必喝豆?jié){的習俗,就是為了紀念李待問。這位傳說中的抗清英雄,也的確死得重于泰山。
當然了,在關于豆腐的眾多傳說中,也有不少與皇上有關的,這位皇上便是乾隆。
比如,乾隆微服私訪游西湖時,遇到暴雨,挨餓半天,便走進一家民舍求食。主人燒了一個菠菜豆腐后,覺得虧待了來客,便將吃剩的半只魚頭湊上豆腐同燒,又成一菜。由于乾隆正在饑餓之中,自然覺得此魚遠勝宮庭御膳百倍。回京后,乾隆大大贊賞杭州西湖的“魚頭豆腐”,重賞御封,還欣然親題“皇飯兒”三字。于是,這看似下里巴人的魚頭豆腐頓時身價百倍,成了名菜中至尊至貴的佼佼者。
再如,乾隆曾先后八次去過山東曲阜,各種孔府御宴已吃得索然乏味,廚師急中生智,便將普通的豆腐與菠菜同鍋烹燒,結(jié)果青白分明,清嫩可口。還自稱此乃“金鑲白玉板,紅嘴綠鸚哥”,乃是“一品豆腐”,滿面春風地請乾隆品嘗,乾隆吃慣了山珍海味,吃起豆腐來覺得格外清爽。于是龍顏大悅,從此,這“一品豆腐”也便成了孔府的一道名菜。
如此看來,平民味十足的豆腐,不僅百姓喜歡,皇上也悠然神往。豆腐之美名,怎能不讓天下人刮目。
C
豆腐是迷人的——像詩。自然,在關于豆腐的民間故事中,有不少與詩人有關。
請聽兩個與大詩人杜甫有關的故事。
傳說,杜甫當年住四川時,發(fā)現(xiàn)臨江有個開豆腐店的窮人,因荒年無豆斷了生計,便到禹廟求見他的老朋友弘文長老,請教有無不用豆做豆腐的方法。長老會意,隨口念了一句古詩:“歲拾栗橡隨狙公”。聰明的杜甫立刻用栗橡代替黃豆,在長老的指點下小心翼翼地試驗,終于做出了一種美味的豆腐。這成功使詩人喜不自勝,便匆匆返回豆腐店,把這種全新的手藝教給那走投無路的窮人,還大筆揮灑,親自寫下“臨江豆腐店”的招牌。當豆腐店開張時,他又撰寫了一副對朕:“又麻又辣山珍味,下酒下飯豆腐鮮”,橫批是“天下第一家”。這以后,由于店家的勤勉刻苦,臨江豆腐店日益興旺,杜甫親自制作的“臨江豆腐”,也便漸漸名揚天下,成了四川忠縣(即古代臨江)的一道風味小吃。
也許是有緣份吧,杜甫在安史之亂中路經(jīng)陜北時,也曾與一位賣豆腐的老人相知相助,至今被人引為美談,這就是關于地名杜甫川的傳說。那傳說寫道,安史之亂時,杜甫一心平反,便一路風塵,千里迢迢趕赴陜北,意欲投奔肅宗,當他路經(jīng)延安,曾遇到一位賣豆腐的老人。老人見黃昏已至,行路艱難,便留下杜甫過夜。杜甫感激,于是幫老人做豆腐,第二天又幫助老人賣豆腐。臨別之際,老人還贈了盤纏給他。后來,杜甫念念不忘這位善良的老人,曾寫詩懷念陜北之行,當?shù)氐泥l(xiāng)親們也將杜甫走過之川稱為杜甫川,也稱豆腐川。至今,宋代范仲淹題字的“杜甫川”刻石猶在,似可作為這段佳話的佐證。
注意,杜甫是最具平民意識的大詩人,他的詩記錄著人民的諸多苦難,至今讀來仍驚心動魄。于是,在上述故事中,最具平民意識的詩人也就與最具平民意識的豆腐相隨相伴。也許,這就叫相得益彰吧!
讓我們再聽一個故事。
清代大文豪袁枚是個“食癖”,拿今天的話說,是個“美食家”。他不僅寫有一部著名的烹飪學專著《隨園食單》,而且十分留意各種美味佳肴的制作方法。一次,他在友人家吃到一盤美味無比的豆腐,便立即請教該豆腐的燒法。主人打趣說:“如你三折腰,我定然一一傳授?!痹堵牣?,立即斂容起身,三次鞠躬,自然,那豆腐的燒法也就學到手了。
為一盤豆腐而三折其腰,似乎算不得高雅,但,如若把吃理解為一種學問,那么,這種謙恭好學的精神就理應首肯贊揚了。最有趣的是由此流傳下來的一首小詩,那詩寫道:“珍味首推郇令庖,黎祁尤似易牙調(diào),清清白白陶元亮,竟使袁公三折腰?!贝嗽娭械嫩钜籽澜允枪糯闹麖N師,詩中的黎祁與陶元亮則是豆腐的別稱。《辭源》第1947頁稱:“宋陸游劍南詩槁五十粼曲:拭盤堆連展,洗釜煮黎祁……黎祁,蜀人以名豆腐?!敝劣谔赵粒鄠魇侵谱鞫垢氖甲?,故而豆腐以陶元亮名之。
古人之詩,后人可鑒。細細品味其詩其事,結(jié)論不言而喻,這就是:倘若沒有這種三折腰的求學精神,何來袁枚那洋洋灑灑的烹飪學專著?學問學問,如若不問,行嗎?
換言之,在與豆腐相關的民間故事里,學問極多,細細品味這些故事,不是比品嘗豆腐更意味深長嗎?
D
豆腐樸實無華,豆腐潔白如玉,這無人懷疑,但豆腐的藥用價值,卻未必所有的人都知道。
請看民間故事中的描繪。
傳說,戰(zhàn)國時,孫臏為寵涓所害,不僅受了刖刑,成了殘廢,還被扔在臭烘烘的豬圈里與豬為伴。幸虧他叔父的養(yǎng)子王義賣豆腐路過這里,才發(fā)現(xiàn)了他的蹤跡,于是天天送豆腐給他吃,總算救活了他的性命。后來,孫臏被救到了齊國,被寵涓追捕的王義則逃到朱仙鎮(zhèn)仍以賣豆腐為生。再往后,孫臏成了齊國的軍師,為了報答王義的救命之恩,曾把齊國有名的中醫(yī)和做豆腐的名師請來,一起研究,推陳出新,用八種溫性良藥做配料,制成了藥香撲鼻的豆腐干。王義學會此法后,果然生意興隆,又由于朱仙鎮(zhèn)的豆腐干經(jīng)常遠銷千里之外,這才又有了“干里香”之美名。
又據(jù)傳說,山東諸城的“三鮮小豆腐”具有催乳的功能。那傳說寫道,城西白官莊有戶人家,兒媳生子后缺奶,一位鄉(xiāng)村老醫(yī)生便為他開了一劑不花錢的藥方:“三鮮小豆腐一大盆,連吃加喝,二日吃完。”那么,這所謂的三鮮是什么?原來是三種野菜——萋萋菜,苦菜,薺菜。這戶人家如此法做出豆腐,果然治好了兒媳的病。顯然,這配有野菜的三鮮小豆腐,是豆腐家族中的一枝奇葩。
那么,在豆腐這個“兵強馬壯”的大家族中,究竟誰的名氣最響呢?
顯然,是四川的麻婆豆腐。
據(jù)說,這位麻婆本姓劉,嫁于陳春富為妻,由于臉上有雀斑,被人稱為陳麻婆。起初,小兩口在成都北門外萬福橋頭開了家夫妻店,經(jīng)營素飯小菜,由陳麻婆掌灶。巧的是,小店附近還有三家店鋪,分別賣豆腐、牛肉和菜油。由于萬富橋是交通要道,每天都有許多腳夫在此歇腳,到了中午,腳夫們常常買上一勺菜油,割上幾兩牛肉,再端來一箱豆腐,送到灶上請陳麻婆加工。陳麻婆心靈手巧,總是把這三樣東西燒得酥香無比。久而久之,陳麻婆豆腐名聲日彰,不僅腳夫們贊不絕口,文人雅士、富商巨賈也慕名而至,致使“麻婆豆腐”很快成了一道飲譽八方的四川名菜。直到今天,萬福橋畔的“陳麻婆豆腐店”仍是座無虛席,熱鬧非凡。
細品這些故事,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作為一種文化現(xiàn)象,豆腐之源遠流長,豆腐之香飄四海,豆腐之家喻戶曉,豆腐之美名昭昭,的確是其他食品無法比擬的。細想也正常,既然制作豆腐與食用豆腐的主要是平民百姓,那么,用平民的方式對豆腐歌之頌之,并把它編進各類民間故事中,也就不值得大驚小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