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初,科學家宣布已經解讀了猛犸象基因組的50%,這意味著克隆已經滅絕的猛犸象、讓猛犸象重返人間的可能性又增加了一成。與此同時,以重現1萬年前的史前生態(tài)環(huán)境為目的的“更新世公園”也在加緊建設之中,一旦完成,這些“史前公園”可以容納許多瀕臨滅絕的動物,還可能會有被克隆出來的已滅絕動物,其中最有可能的就是猛犸象。
在北方大草原上
冰河期,北方的大草原上生活著許多大型動物,比如猛犸象。
在今天的北美大草原上,大型動物異常稀少,只有很少的熊、駱駝、野豬、駝鹿、狼、馴鹿、綿羊、山羊、麝牛、貘等。當你穿越空曠的大草原時,往往看到的是一片死寂的景象。但是,化石證據顯示,在上一個冰河期,距今大約160萬年到1萬年前,北美大草原同今天非洲的塞倫蓋蒂大草原十分相似,到處游蕩著各種大型哺乳動物,而且形象更加奇特,特別是那些長毛巨獸如猛犸象,也包括一些大型貓科動物如劍齒虎。從法國穿越白令海峽直至加拿大,從北極諸島直至中國,在占到地球陸地總面積近一半的廣大地區(qū),擁有當時世界最大的生態(tài)系統(tǒng),科學家稱之為“猛犸大草原”生態(tài)系統(tǒng)。
冰河期持續(xù)了100多萬年,到冰河期后期,也就是更新世末期,冰川時進時退,循環(huán)往復,北歐和北美的大片土地都受到了很大的影響,但西伯利亞北部草原卻未受到太大的影響。盡管氣候已經變得十分寒冷,但草原上隨處可見猛犸象、長毛犀牛、野牛、野馬、馴鹿、麝牛、麋鹿、駝鹿、賽加羚羊、犁牛等大型草食動物,它們悠閑地吃著草,而獅子和狼等肉食動物則躲在一旁窺視著它們。
草食動物們在大草原上競相覓食草類,它們維系著草原的生態(tài)。冬天,它們啃食夏天滋長的草;它們的糞便使土地肥沃,提高了草類的生產力;它們四處游蕩,踐踏草地,使苔蘚和灌木等貼地植物找不到立足之地,保護了草原生態(tài)。就像今天的非洲熱帶稀樹草原,如果不是數目驚人的大型草食動物的存在,草原也會消失。
像今天一樣,一到冬天,大草原的地面就會結冰、收縮、開裂,而當春天到來時,冰雪融化滲入土地,在地下深而窄的裂縫中凍結。經年累月,塵土、河流淤泥和冰雪慢慢沉積,最終在地表上形成厚厚的一層凍土。在這層沉積土里滿是各種各樣的植物殘根、微生物和動物殘骸,這為科學家研究更新世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興衰提供了大量線索。
消失的大型動物
到更新世末期,大型動物突然消失了,隨之消失的還有大草原。
大約1 萬年前,即全新世初期,“猛犸大草原”竟徹底消失了,苔原和凍原逐漸取代了大草原。最終,在全新世的氣候變暖過程中,歷經了冰河期最惡劣環(huán)境的很多大型動物包括猛犸象都消失了,幸存的只有啃食地衣的馴鹿和以柳樹為生的駝鹿。
大型動物是怎樣消失的呢?過去,大多數科學家都將西伯利亞北部草原上各種動物的消失簡單地歸因于氣候原因:氣候變暖,原本干燥的氣候變得潮濕,導致干草原消失,草原動物也隨之消失。然而,根據近年來對全新世動物殘骸進行的年代測定結果來看,一小群猛犸象在北冰洋的弗蘭格爾島上一直堅持到大約4000年前,而這時非洲的古埃及人正忙著修建金字塔。這個事實說明,猛犸象其實是挺過了從更新世到全新世的變遷,其他許多大型動物也是如此。因此,猛犸象等動物的消失應該另有原因。
現在,有科學家猜測,導致大型動物滅絕的主要原因并不是氣候變化,而是人類的捕殺。很多研究結果都顯示,大型動物消失的時間恰好與人類發(fā)明或引進新的狩獵技術同時。比如,在澳大利亞,當人類在4.6萬年前踏上這片土地時,這里的23種動物很快就消失了,體重超過45千克的大型動物只留下了一種;在美洲,人類在1.2萬年前開始使用銳利的長矛和箭頭,而此后70%的巨型動物都消失了;當人類開始記錄歷史時,西伯利亞大草原和北美大草原上的野牛、野驢、野馬、賽加羚羊以及其他草食動物都消失了。
重建“更新世公園”
科學家打算在西伯利亞重建一個“更新世公園”,旨在恢復1萬年前的大草原環(huán)境。
自1989年起,俄羅斯科學家就著手重建“猛犸大草原”生態(tài)系統(tǒng),這一工程被稱為“更新世公園”??茖W家建造“更新世公園”的目的至少有兩個:第一,希望準確界定更新世動物在其生態(tài)系統(tǒng)中起到什么樣的維持作用;第二,希望通過弄清怎樣保護和拓展北緯地區(qū)與更新世時期類似的草原,探索阻止全球變暖的辦法。
“更新世公園”選址在西伯利亞北部,俄羅斯雅庫特共和國境內,這里地處西伯利亞最北端,人跡罕至,目前主要生活著成群的野生馴鹿和野馬。為什么要選在這里?首先,這里從更新世起就是大草原,如今草原已經擴展到100萬平方千米;其次,這里的氣候對于重建更新世大草原生態(tài)系統(tǒng)極為理想;第三,這里現在仍遺存著許多更新世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動物和草類。綜合這些因素,科學家認為更新世生態(tài)系統(tǒng)能夠在這里得以重建?!案率拦珗@”計劃占地160平方千米,其中1/3是牧草地,1/3是森林,1/3是柳樹灌木地。
重建更新世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第一步,是在草原上放養(yǎng)各種更新世草原動物(但先不收集肉食動物)??茖W家目前正在加緊進行這一階段的工作。第二步是使草食動物的密度增加到能影響植被和土壤的程度,并隨著動物密度的增加而增大園區(qū)面積。第三步,也是該方案最重要的階段,是從加拿大引進野牛,并在草食動物足夠多時引進包括狼、熊、山貓等在內的肉食動物,甚至包括西伯利亞虎,讓它們充當獵食者。
重建“更新世公園”的意義不只是一次科學探險。眾所周知,如果導致氣候變暖的溫室氣體繼續(xù)排放,極地的永凍層就會融化,全球氣候將發(fā)生巨大變化。而在西伯利亞北部地區(qū),草原的變化也會影響全球氣候,因為凍土鎖住了大量的有機碳,碳含量大約為5000億噸,是全球熱帶雨林含碳總量的2.5倍。不僅如此,這些碳是在更新世通過植物的根從高產的干草原植被那里吸收的,其性質相對不穩(wěn)定,一旦冰層融化、土地解凍,各種微生物就可能開始轉化被土壤隔絕起來的碳,在有氧條件下生成二氧化碳,在缺氧條件下生成甲烷,而兩者的釋放都會加劇溫室效應。
科學家認為,在西伯利亞地區(qū)重建一個類似更新世的環(huán)境,以草類維持土壤的穩(wěn)定性,這樣也許能阻止溫室效應的加劇。一方面,這樣的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反照率(反射太陽光的能力)高,能減少太陽照射引起的氣候變暖;另一方面,由于有大量草食動物存在,踐踏積雪,將地面暴露在更為寒冷的環(huán)境中,凍土就不會解凍,從而緩和全球氣候變暖帶來的負面影響。
重新野化北美
科學家準備實施“重新野化北美”計劃,目的是拯救那些瀕臨滅絕的動物。大約1.3萬年前,北美大陸失去了它的大部分大型動物。2006年,在俄羅斯西伯利亞“更新世公園”的帶動下,美國科學家開始實施“重新野化北美”計劃,該計劃的目的是在北美地區(qū)重建一個與更新世相似的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從而延緩甚至阻止物種的滅絕進程??茖W家認為,如果生態(tài)系統(tǒng)持續(xù)惡化下去,北美大陸最終會成為“老鼠和蒲公英的天下”。
但是,要想恢復更新世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必須引入那個時期的大型動物,這至少在目前是絕無可能的,因為那些動物早已滅絕,而克隆它們的技術尚不成熟。因此,“重新野化北美”事實上是引入與已滅絕動物相關的物種。
該計劃的第一階段是引入一些瀕危物種。首先引入的將是博森龜。博森龜是北美洲最大的陸地龜,直到更新世末期,這種重達50千克的龜類還廣泛分布于奇瓦瓦沙漠中,如今卻只見于墨西哥北部的一小部分地區(qū)。接下來,將引入野馬和野驢作為它們的已滅絕同類物種的代理物種??紤]到歐亞和非洲的一些同類物種也瀕臨滅絕,在“重新野化”系統(tǒng)中也將引入亞洲野驢和普氏野馬等。大夏駝也將被作為更新世末期駱駝的替代物種引入。目前,野生大夏駝嚴重瀕危,只生活在戈壁沙漠中,如果被引入北美,不僅有助于保護這種動物,而且還可能使貧瘠的北美生態(tài)系統(tǒng)受益匪淺,因為雜草常常肆虐美國西南部,而雜草卻是大夏駝的美食。
第二階段是引入非洲獵豹、亞洲及非洲的大象和獅子,作為曾經遍布北美草原的古代大型哺乳動物的代理物種。非洲獵豹是已經滅絕的美洲獵豹的近親,在未來100年中滅絕的可能性極大。大象的情況也差不多。在更新世末期,北美洲曾經生活著5類長鼻動物,其中包括猛犸象、乳齒象和嵌齒象。現在,不僅這些動物早已絕跡,亞洲象和非洲象也危機重重。
該計劃的終極目標,是將非洲獅和亞洲獅作為古代美洲獅的替代物種引入“重新野化”系統(tǒng)?,F在,無論是在亞洲還是在非洲,獅子都受到日益嚴重的生存威脅。
“重新野化”計劃也遭到了質疑。反對者認為,在基因上,那些代理物種跟它們古代生活在北美洲的近親并不完全一樣,比如現在的獅子和獵豹比已經消失的更新世的同類體型小,大夏駝也與更新世的北美駝有明顯的區(qū)別,因此“重新野化”有點文不對題,而且難保成功。支持者則針鋒相對地指出,“重新野化”計劃可行的一個最好例證,是游隼被成功地引入了北美洲。上世紀70年代,人們將分別生活在四個大洲的7個游隼亞種引入北美洲,結果它們在北美洲的繁殖能力絲毫沒有減退,和在原來的棲息地沒有什么兩樣,現在它們成為已經滅絕的北美洲游隼的良好代理物種。既然游隼可以,那么獅子、獵豹、大象和駱駝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反對者還認為,引入異域物種的做法違背自然規(guī)律,可能帶來疾病傳播或其他無法預料的生態(tài)危機。這的確是一個不能忽視的問題。因此,對“重新野化北美”計劃還需做進一步的研究,這也是該計劃至今尚未實質性推行的重要原因之一。
克隆猛犸象
如果建成“更新世公園”,里面會有猛犸象嗎?
假如能夠找到至今保存完好的猛犸象精子,日本和俄羅斯科學家就準備克隆這種至少在幾千年前就已滅絕的巨獸,從而讓它重返人間。這聽起來令人難以置信,但在科學上確有一定的可行性。要知道,科學家早已將大象的卵巢組織植入老鼠體內,從而讓老鼠產生了大象卵子。那么,制造猛犸象胚胎又能難到哪里去呢?事實上,克隆猛犸象在技術上并不存在障礙,困難的是至今未能找到一頭保存完美的猛犸象遺骸,甚至連一個保存完整的猛犸象精子或卵母細胞(最終會變成卵子的細胞)都沒找到??茖W家認為,只要最終能找到完整無缺的猛犸象精子或者仍具活性的猛犸細胞DNA,他們就有可能克隆出猛犸象。
克隆一頭猛犸象肯定會引起很大的轟動,但技術難題也多。如果找到的是猛犸象精子,首先,要確認其染色體是否完整,方法是將染色體注入老鼠卵子里,看它們能否以適當的方式游動。然后,讓一頭雌象當代孕“媽媽”,用猛犸象精子使之受孕,注意要選用只含X染色體的精子以保證雜交后代是雌性。再后,用猛犸象精子使這頭雌象的雌性雜交后代受孕,這樣做的目的是讓第二代雜交后代更具猛犸象特征。如此反復,那么最終的雜交后代將無限逼近猛犸象“原版”。不過,這樣得到的雜交動物是否擁有生育能力還無法預測。比如,驢和馬雜交的后代——騾子是沒有生育能力的,但沼澤水牛和河流水牛盡管染色體數量不同,它們的雜交后代卻能成功繁殖。
如果找到了染色體完好的猛犸象細胞,科學家就會把細胞核注入大象的卵子里,電擊卵子使之進入受精狀態(tài)。這種方法對細胞核活性的要求很高,能否找到這樣的細胞誰也不知道。當然,未來可能會出現更先進的技術,從而降低對細胞核活性的要求。
按照科學家的設想,不管用哪種方法,一旦制造出猛犸象胚胎,在經過五次細胞分裂之后,就把它運往泰國的一家實驗室,那里曾經使用試管授精技術培育出亞洲象。屆時,胚胎將被置入一頭代孕母象體內。假如一切順利,600天后,一頭純種或雜交猛犸象就誕生了。
過去十幾年中,科學家在西伯利亞凍土中找到了猛犸象的皮膚和肌肉,雖然這些組織中的多數細胞已經敗壞,但科學家還是設法拯救了一些蛋白質和基因碎片,并將之與大象做比較,結果發(fā)現猛犸象同大象尤其是亞洲象的血緣很接近。
1986年,一位日本科學家透過顯微鏡觀察發(fā)現,當精子游向卵子時,一旦與卵細胞膜結合,它就停止移動。兩個細胞膜融合之后,精子被卵子吞掉,精子的尾巴也折斷了。這個事實證明精子在被卵子吞掉、其攜帶的基因進入卵子之前實際上已經死亡。這位科學家不斷凍結、解凍老鼠的精子,直到精子的細胞膜破裂,精子死亡。他發(fā)現,哪怕反復凍結和解凍20次,精子死了,但其DNA仍然完整。這位科學家把已經死亡的精子注入老鼠卵子里,可是經過了上萬次實驗也沒能讓卵子成功受精。他并沒有放棄,又改用公牛的精子和母牛的卵子做實驗,結果被注入死亡精子的卵子開始分裂并形成胚胎。這一實驗結果的含義不言而喻:和牛一樣,哪怕猛犸象的精子已經死亡,照樣也可能使母象受孕。這就奠定了用死亡但DNA仍然完整的猛犸象精子進行繁殖的理論基礎。
科學家經過探測發(fā)現,在西伯利亞,在更新世9萬年的凍土層中,每平方千米冰凍沉積物中大約有100頭猛犸象骨架。由此估算,在更新世時期,每10平方千米就可能有一頭活的猛犸象。科學家已經做好準備:一旦找到完好的猛犸象精子,就用液氮容器冷凍保存;一旦克隆出猛犸象,就讓它棲息在西伯利亞正在建造的“更新世公園”里。不過,要想讓猛犸象“復活”之后常駐人間,就必須克隆出大批的猛犸象,并想方設法使它們繁殖后代,以避免近親繁殖。令人遺憾的是,科學家前往西伯利亞進行了多次極為艱苦的搜尋,但迄今仍未能找到哪怕一個完好的猛犸象精子。
相關鏈接>>
更新世
更新世,也稱洪積世,地質年代名稱,第四紀的第一個世,距今大約160萬年至1萬年。更新世是冰川作用活躍的時期,在整個冰期,在亞洲、歐洲和美洲大陸生活著猛犸象、駱駝、馬、巨型河貍、狼和短面熊等適應寒冷氣候的動物。到更新世晚期,距今大約1萬年前,現代人類經白令海峽進入美洲。最新理論認為,人類帶到美洲大陸的疾病導致猛犸象等大型哺乳動物滅亡,而人類的狩獵可能加速了這一進程。
長毛猛犸象
長毛猛犸象是北美洲5種大象中最有名的一種。長毛猛犸象比今天的大象重得多,但比其他美洲古象要小一點,身高很少超過2.7米,體重不超過8噸。長毛猛犸象長著深褐色到接近黑色的濃密長毛。厚厚的長毛可以幫助它們抵御嚴寒。長毛猛犸象是草食動物,長著特別適合嚼碎茅草和苔草的磨齒。它們每天大約要吃180千克食物,花在這上面的時間大約是12小時。由于它們生活的地方每年都有一部分時間被積雪覆蓋,因此它們每年都要進行長途遷徙。
長毛猛犸象可能起源于非洲,而后走出非洲遍及全球,特別是在北美洲廣泛分布。
更新世晚期,長毛猛犸象突然滅絕了,只在位于俄羅斯極地區(qū)域的弗蘭格爾島上有一小群幸存下來,直到大約4000年前才滅絕。那時,非洲的古埃及人正忙著修建金字塔。長毛猛犸象滅絕的原因迄今仍不完全清楚。
現在,在世界很多地方都發(fā)現了長毛猛犸象的遺骸,其中包括從英國到西伯利亞,以及美國和加拿大的一些地區(qū)。
關于克隆
◎2006年初,科學家宣布已經解讀了猛犸象基因組的一半內容,并有望在3年內破譯猛犸象的整個基因組。這使猛犸象重返人間的計劃可行性又增加了一成。
◎克隆已滅絕動物的理念最早出現于20世紀90年代早期。當時,美國作家邁克爾#8226;克里奇頓的小說《侏羅紀公園》風靡一時,后來被好萊塢著名導演斯匹爾博格改編成同名科幻大片。這部影片講述,科學家運用遠古琥珀中隱藏的蚊子DNA克隆出了恐龍,并建立了恐龍園,誰料恐龍卻加害人類,引發(fā)了一場驚險逃亡。
◎1799年,一個名叫蘇馬可夫的尋象牙者偶然間發(fā)現冰中埋著一具骨架。此后幾年中,他每年返回這里。到1803年,冰終于融化,露出一個幾乎完美無缺的猛犸象。這也是首次得到的供科學研究的猛犸象樣本。
◎因為留存的遺骸最多,也相對最完整,猛犸象是所有已滅絕的大型動物中被研究最多的史前動物。這也是科學家計劃首先克隆猛犸象的原因之一。但是,許多科學家不相信猛犸象可以被克隆出來,同時也質疑克隆已滅絕動物會不會帶來古代瘟疫或其他災難大暴發(fā)。
◎用冷凍保存的精子實施克隆,也是拯救瀕危動物的最佳途徑之一。
猛犸象復活之夢
——美國《科學》雜志編輯理查德#8226;斯通訪談錄
理查德·斯通是美國《科學》雜志的編輯,他在自己的新書《猛犸:冰河時代巨人的復活》中講述了他和一些研究者以及做夢都想復活猛犸象的人在西伯利亞尋找猛犸象的經歷。他在書中講述:西伯利亞人從寒冷的凍土里成功挖出一具凍僵的猛犸象遺體后,將其放到火上燒烤,然后興高采烈地撕咬猛犸象肉。斯通還在書中向我們介紹了如何盡快使已經消失許久的物種復活的方法。以下是他給出的對一些令你我都感興趣的問題的解答。
猛犸象真的能死而復生嗎?
對。在20年內,我們就將看到一頭克隆出來的猛犸象。但在未來5年內,人類克隆將先于猛犸象克隆,也就是說,先有克隆人,接著才會有克隆的猛犸象。(注:從技術上說,克隆人類要比克隆猛犸象容易得多。)
人們?yōu)槭裁磳突蠲歪锵笕绱烁信d趣?
猛犸象在地球上已經消失3700年了。它不同于那些近期滅絕的物種,人們對這些物種耳熟能詳,也許已經將它們的DNA、甚至一些新鮮的組織冰凍保存起來,希望將來能用于克隆。一家以試圖克隆人類胚胎而聞名的公司最近宣布,他們正在努力使一種在西班牙剛剛滅絕的山羊復活。但這只是山羊,而猛犸象更有資格代表像長毛犀牛、劍齒虎這樣更權威、消失更久的滅絕物種。
復活猛犸象有什么技術障礙?為什么迄今為止仍然沒有看到一頭克隆的猛犸象?
研究者還未找到妥善保存的猛犸象尸體樣本。著名的雅可夫猛犸象(注:從西伯利亞凍土中出土、曾經引起極大轟動的猛犸象尸?。┢鋵嵙钊耸?,因為它留下的東西實際上并不多。研究者在2001年春發(fā)現了另外一個猛犸象樣本,這個樣本留下的肉要多一些,但尚不清楚經過幾千年冰封之后其中有多少肌肉保存完好。直到現在,研究者仍然需要尋找到保存良好的樣本。
科學家希望如何復活猛犸象?
或者通過克隆,或者通過繁殖。技術因素目前是克隆猛犸象的最大障礙,因為許多發(fā)現的猛犸象DNA已遭到破壞,必須發(fā)展技術,直到能修復DNA片段,并將它們連接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能用于克隆的猛犸象基因組。
一些猛犸象專家反對復活猛犸象。他們竭力阻撓創(chuàng)造只能在動物園里生活的動物。你認為倫理問題會阻止猛犸象的復活嗎?
我認為誰也阻擋不了科學的發(fā)展。想想DNA革命是如何發(fā)生的吧,那時許多人反對將一個物種的基因移到另一個物種上來制造轉基因動植物,可是誰能料到如今轉基因植物比比皆是?
有沒有人運用這種技術使早期的人類復活?
在你可能感興趣的早期人類中,例如克魯馬努人和尼安德特人,我們還沒有發(fā)現冰凍保存下來的人體。但在意大利阿爾卑斯山脈,人們發(fā)現了保存5000年的冰人??梢韵胂螅灰纳眢w組織冰凍保存完好,我們就能進行克隆。但是,就算是能夠找到足夠的DNA,有5000年歷史的冰人就真能復活嗎?克隆出來的冰人和真正的冰人就真的會一模一樣嗎?要知道,克隆并非是指徹底復制,也不是馬上就能復制出一個動物,而是利用DNA從受精卵階段開始培育攜帶這一DNA遺傳信息的動物。也就是說,一個人被克隆出來之后,首先會是一個嬰兒,他要長大、學習??上攵?,這樣克隆出來的冰人和當初的冰人肯定會有明顯的差異,這是因為前者所處的環(huán)境和5000年前迥然不同。最終,你將見到一個跟我們的思維一樣的冰人,他只會在外表上形似5000年前的那個人。
如果科學家成功復活猛犸象,它們將在哪里居???
將它們放在一個跟1萬年以前類似的棲息地。在西伯利亞北部,有些地方看起來跟1萬年前非常相似,所以已經有人正嘗試在那里再造一個被稱為“更新世公園”的更新世生態(tài)系統(tǒng)。
今天的西伯利亞北部氣候非常潮濕,沼澤眾多,不能承載數量龐大的畜牧群,也不能維持猛犸象的生存。可以設想,如果猛犸象像大象,那么它們每天要消耗近140千克草料。所以,我們不要以為將猛犸象放在西伯利亞北部它們就能存活。而在上一個冰河期,干草地十分廣闊,食草豐美,能為許多如猛犸象、長毛犀牛、草原野牛這樣的食草動物提供食物和棲息地。有一種理論認為,這些大型動物有助于維持生態(tài)系統(tǒng)平衡。俄羅斯生態(tài)學家謝爾蓋#8226;茲莫夫在西伯利亞用籬笆圈了一塊土地,將其稱為“更新世公園”?,F在他正將野牛帶到這個公園。西伯利亞目前那些冰河時期殘留下來的草地稀疏薄弱,他希望通過這些野牛的活動讓干草地再度煥發(fā)生機。如果能將一塊凍土、苔原轉化成草地,在那里就有了一塊猛犸象的棲息地。
你認為各國——比如說美國——會像對待克隆人一樣來設法阻止復活瀕危物種的嘗試嗎?
我認為任何國家都不會喝斥:“你敢!不許克隆猛犸象!”畢竟,克隆動物已經誕生,關鍵是要制定動物保護規(guī)章,進行規(guī)范管理,確保以相同的標準對待其他動物克隆的研究。我認為,那些規(guī)章也將應用于猛犸象克隆。
有科學家認為,一種神秘的超級致命病菌導致了猛犸象種群的最終滅亡,因此他們擔心復活猛犸象將導致這種致命病原體的再度暴發(fā)。這值得擔心嗎?
暴發(fā)瘟疫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根據以往的經驗,這種可能性極小。在西伯利亞,死于天花的人被埋在凍土里,他們身上的天花仍然活著,那么早就應該有天花病毒解凍復活了吧?但我們并沒有見到前往當地從事研究的科學家或者當地居民被天花病毒擊倒。因此,復活猛犸象或許沒有有些人想象的那么可怕。但是,另一方面,復活猛犸象的確有可能創(chuàng)造出一個自這個物種滅絕后就已不復存在的病毒或病菌寄宿的倉庫,因為猛犸象原本就是某種特殊疾病的宿主。人類或許不會受到影響,但這種通過猛犸象而激活的疾病可能會傳播到大象身上,這對于已經瀕危的大象來說,無疑將是滅頂之災。當然,復活猛犸象導致超級瘟疫大暴發(fā)的可能性應該說很小。
除了這種“極小的”可能性之外,克隆猛犸象還可能帶來什么危險?
克隆動物已經暴露出一些問題。它們往往體型龐大,要么有循環(huán)系統(tǒng)障礙,要么在出生時就存在缺陷。動物克隆充滿了許多未知的醫(yī)學風險,畢竟只有等到新生兒出生后我們才會看到他們有無問題,更不用說人類克隆還面臨著巨大的倫理爭議。這就是多數研究者為什么會對那些尚不了解所面臨的風險就試圖克隆人類的人感到憤怒的原因。
風險的存在會不會使人們放棄克隆猛犸象的努力?
不會。但是復活滅絕物種所面臨的醫(yī)學問題卻是嚴峻的。因為即使是克隆,我們使用的也不是猛犸象的線粒體DNA,而是來自一個相近物種(大象)的母體的卵子。在基因復制中,線粒體DNA和卵子里的其他所有成分對胚胎里的基因形成起主要作用。我們不知道這一過程在進行猛犸象克隆時運轉如何。將來我們可能會讓這些非常可憐、悲慘的動物重見天日,但激動人心的一切都將成過眼煙云——就算我們克隆出幾頭猛犸象,而讓猛犸象漫游地球的想法也終將只是一個夢而已,因為除開風險不說,這個世界哪來處處都適合猛犸象漫游的環(huán)境條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