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魚作為一種普通的烹飪原料,最常見的做法是干燒和紅燒。10年前,筆者在傳統(tǒng)“干炸帶魚”的基礎上創(chuàng)制出“酥炸帶魚”,作為招牌菜為餐廳招攬了不少顧客。最近,筆者創(chuàng)新的“雙仁酥帶魚”流傳出去,又成為許多餐廳的新招牌菜,還有些從前的弟子來詢問制作訣竅。筆者愿意將其整理成文,與同行們共同切磋。 原料:中帶魚750g,芝麻仁15g,腰果仁25 g,干淀粉25 g,面粉25g,泡打粉3g,蔥白15g,生姜10g,精鹽4g,味精水10g,料酒15g,孜然粉10g,胡椒粉5g,醬油適量,色拉油1000g(約耗75g)。
制作方法:1.將帶魚剁去頭,剪去背鰭,再剖腹去凈內(nèi)臟,撕去腹內(nèi)壁的黑膜,清洗干凈后,斬成4cm長的菱形塊;生姜去皮,洗凈,切成細末;蔥白切細末備用。
2.將帶魚塊納入小盆內(nèi),放入姜末、蔥末、料酒、胡椒粉、精鹽(3 g)、味精水拌勻,腌漬入味10分鐘待用:芝麻仁入鍋中焙炒至微黃色;腰果仁入油鍋中炸酥,瀝油,放菜板上,用刀面拍成碎末。
3.把面粉、干淀粉放入小盆內(nèi),加入芝麻仁、腰果仁、泡打粉及少許精鹽、味精水、孜然粉,用適量水調(diào)勻成稀稠適宜的雙仁酥糊。
4.炒鍋置火上,入色拉油,視油溫燒至六成熱時,取已腌漬入味的帶魚(抖去魚身上的姜末、蔥末),略擠汁水,掛勻酥糊,分別入油鍋中略炸;待油溫回升至七成熱時,再放入復炸至呈深黃色且熟透后撈出,瀝油裝盤,撒孜然粉、芝麻粉裝飾即成。
風味特點:色澤金黃,外酥香,內(nèi)咸鮮,雙仁味濃,孜香誘人。
制作關鍵:1.選擇原料:原料的優(yōu)劣是制作這款萊的前提。市場上出售的帶魚多為冷凍品,選購時要選擇那種表面有一層薄冰包裹、解凍后帶魚表皮呈銀白色的為好。如果帶魚表皮沒有薄冰且顏色沒變,說明是剛解凍的;如果表皮出現(xiàn)黃色且發(fā)干,說明帶魚解凍時間過長,又經(jīng)過長時間冷凍,帶魚表皮銀白色物質(zhì)已失去,內(nèi)部水分析出,外形顯得干癟,這種帶魚鮮味減少,嫩度差,不宜選用。
2.初步處理:這一步雖簡單,但卻半點馬虎不得。帶魚表面通常有一層白色粉狀物,人們習慣將此物刮去(特別是在家庭中),認為這是污物,有腥味。其實這種物質(zhì)可食用,且營養(yǎng)十分豐富,含有大量的油脂、蛋白質(zhì)和無機鹽,在烹調(diào)加熱后還會產(chǎn)生一種特殊的香味,且有一定的抗癌功效,故不應刮去;帶魚腹內(nèi)壁上有一層黑色薄膜,腥味很大,魚腹內(nèi)中間還有一條黑色物質(zhì),外表被一層白膜所封,這兩種物質(zhì)通常被人們忽略而未去除,會影響到成菜的口味,所以一定要清洗干凈。 3.腌漬入味:改刀后的帶魚段需要用調(diào)味料拌勻,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腌漬,使帶魚有一定的基本味,即底味。腌漬時間長短以10分鐘為宜,如是大帶魚,肉質(zhì)較厚的,可在兩面剞花刀,或腌漬時間稍長一些。通常用到的調(diào)料有精鹽、味精、胡椒粉、姜片、蔥片(或蔥姜水)、料酒(或啤酒、玫瑰露酒、加飯酒)、泰國魚露汁等。至于用量的多少,則視原料用量適量加入即可。如500 g凈帶魚,腌漬時可加入精鹽2g、味精2g、蔥末15g、姜末15 g、胡椒粉5g、料酒25g(或啤酒50g、玫瑰露酒15g、加飯酒25g)、魚露汁10g即可。
4.酥糊的調(diào)制:要想做成名副其實的“酥炸帶魚”,酥糊的調(diào)制是很關鍵的。我的經(jīng)驗有如下幾點:糊料放入容器內(nèi),只需用手輕輕攪勻即可,切勿攪打上勁,否則不易掛在原料上且掛不均勻:另外,如果酥糊稍微停放,糊就會變硬,成菜效果不佳;制糊時如加入泡打粉,就不必再加食用油了:制酥糊時放入的醬油量的多少,可視油的光澤度靈活掌握:如果是色拉油、精煉油,且是第一次入鍋,光澤度好,在制作時可加入幾滴醬油,且要攪勻,以便原料炸制時可以達到色澤金黃,加快成菜的速度;如果是陳油,因其本身色澤已經(jīng)很重,故在制糊時就不用加醬油了,否則成菜顏色會發(fā)黑。酥糊過稠與過稀均會使成品缺少酥脆的口感,酥糊料用料比例如下:以500g凈帶魚為例,用面粉25g、干淀粉25g、精鹽1g(視原料入味輕重的程度而定)、味精粉1g、泡打粉3g(或食用油10g)、醬油3滴、孜然粉5g(可不放)、清水約75g,調(diào)成稀稠適宜的糊即可,掛在魚身上,略可見到帶魚表皮。
5.油溫的掌握:最適宜的油溫是六成熱,油溫過高,會立即炸上色,外表會有黑色斑點出現(xiàn),也顯得干燥不美觀;油溫過低易造成脫糊,魚塊也易粘連,達不到外酥的效果。
另外,芝麻仁要提前焙炒熟,成菜才會突出香味;腰果仁要拍成碎末,才易與酥糊融為一體而掛在原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