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哥窟無論從建筑技巧,還是藝術(shù)成就上講都堪稱奇跡。它與中國的長城、埃及的金字塔、印度尼西亞的“婆羅浮屠”并稱為東方四大奇跡。
吳哥是9~15世紀東南亞高棉王國的都城,吳哥王朝(公元802年~1431年)先后有25位國王,統(tǒng)治著中南半島南端及越南和孟加拉灣之間的大片土地,其勢力范圍遠遠超出了今天柬埔寨的領(lǐng)土。吳哥歷代國王大興土木,留下了吳哥城、吳哥窟等印度教與佛教建筑風格的寺塔。吳哥曾先后兩次遭洗劫和破壞。第一次是在1177年占婆人侵入柬埔寨時,吳哥遭受了劫掠;第二次是1431年暹羅軍隊的入侵,吳哥城從此被廢棄。到16世紀,吳哥已成為一片雜木叢生的廢墟,被人遺忘。19世紀60年代,法國科學家亨利·莫阿尋訪吳哥,做了詳細的調(diào)查記錄。吳哥逐漸被發(fā)現(xiàn)、被重視。近年來,在世界古跡基金會的資助下,吳哥的修復工作有所進展。
吳哥窟是一座寺廟,柬埔寨國旗上的國徽即是吳哥窟的圖案。吳哥窟供奉著毗濕奴神,建筑面積有195萬平方米,是世界上最大的寺廟。吳哥窟的建筑宏偉壯觀,雕刻精美細致,庭院寬敞。吳哥窟的周圍還有護城河環(huán)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