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天道地
傳說,古時有盤古開天地,女媧以七彩石補注天穹之說。其實,這些都是作為神話傳說于冥冥上古之中,立意于渺渺幽思之懷?,F(xiàn)在的人們,一是不可思議,二是終究也道不明白,傳也罷,神也罷,終歸,無非是人們對自然現(xiàn)象之解釋的一、二、三……罷矣。
當有思想者著書立說之時,便有了《天問》及《夢溪筆談》。問天時,慷慨陳詞,無不顯現(xiàn)出作者的抱負大志,似乎天下者唯有其,才明其天意至理。地博者惟有其,才有識物達志。總之,表露出作者在人世間對天之感嘆,對地這熱愛之后,而無奈于蹉跎歲月,無為而至是也。
感嘆!誰也無法去改變天之陰晴晝夜,地之無窮變幻,何不是自生自滅。如果在生活中,遇有困難挫折,遇有逆境叵測,便畏懼退怯,喪失勇氣,甚至無戀于世,低迷消沉,到頭來,吃虧受損的還是自己。于其,倒不如牢牢記住,人間有情而天無情,“天若有情天亦老”,還是“人間正道是滄桑”。滄海桑田,人間創(chuàng)造,靠天非也,靠人正也。因此,凡事怨天憂地,譏讒世道,無耐之際,無非是給自己增添些煩惱和憂慮,如此,何不去放下這些咒天罵地的心境,老老實實在天之下地之上,吞其山河壯勢,吸萬物靈精華,以不負蒼天厚土之恩德,感答精血釀鑄的軀體靈魂!
今日之天,今日之地,已是面對塵埃落土發(fā)出天翻地覆“慨而慷”之太平盛世之時,作為今日炎黃子孫,真應該是惜時如金,惜土如寶,用揮天之大筆,用舉山之大臂,在七彩石的天下,去譜寫汗與血的篇章,去編就靈與魂的舞曲。
登泰山游記
登東岳泰山,瞻孔廟、孔林、孔府,是我作為一名炎黃子孫夢牽魂繞的心事。
今日登泰山,觀其壯勢如盤石踞華夏于東沃之土,牽江河湖海之魄於齊魯琴韻之中。山,如拔地之劍;石,如虎豹之饞;松,如鐵骨錚錚;柏,如翠海無涯。古往今來,文人騷客,留墨與山石之間,押聲於溪流之中,嘆之為“萬山之首”“中華之魂”?,F(xiàn)今仕人賢客,謂曰:泰山之勢,中流砥柱。
由中山門乘纜車而上,廂外美景一覽無遺。山間的杜鵑樹,冠貌碩大,花紅壓枝。無名花草,萬紫千紅。忽然,隨著光線暗淡抬眼望去,見那半山腰烏云壓頂、雷聲轟鳴、天公動怒。廂內游客大驚失色,揪心拽膽般地祈禱天公保佑。頃刻,窗外大雨滂沱,山石之間,水流如柱,風助雨勢,雨加風威,閃電如同銀身蛟龍在濃云之中翻騰。雷聲如同鳴天鼓,震耳欲聾,此乃真是難得一見的天公云母妖靈神怪交響曲,好不讓人大開眼光,實感三生有幸矣。抵南天門之時,亭外依舊是朔風呼嘯,雨柱如流。游客仍不能散去,站立其間,思此番景象,此場驚恐,頓悟古人為何將此封禪為圣山神靈所至,設壇祭祀,真乃不無理由。人生遭此一遇,何不是讀書識理之際。天下之大,山川無數(shù),惟有此地有此番情景。
壺口魂
丙戌年農歷六月十一。余伴京城同仁自古之長安北行四百余里,眼前便褐巖峭壁,鼓雷之聲,將我從對人的思念中闔然引入到了這壺口這地的河魂之境。
壺口,是黃河之水自西而來,千里狂奔萬里卷浪而于此處折回南去之地。猶如壺收一口之意。其場之景其勢之猛,其浪花之美,其濤聲之驚,其水淼之闊,其光環(huán)之艷,令人為之失魂喪魄。
站在壺口之西岸,遠眺北望,河床之寬,可容火龍穿行,蟒蛇盤蜒。水靜而緩淌,渦漩而順暢。石床疊現(xiàn),柔膩圓光。岸青峭壁,魚雁飛翔。天之蔚蘭,云之祥祥,好一派河光水色,令人愜意,心意茫茫。突,聞聲如豹唬獅吼,震耳欲聾,方丈之外,難覓同聲。只見壺口兩岸,隘隘谷口,僅有方寸庭院之掌,難容河神之魂游,于狹床窄處,萬水齊流,百瀑傾泄,狂吼怒濤,頓失其柔情媚姿,而形變色濁,威猛大增!掛懸于百丈之上的混沌黃水,順勢而下,憑借著無窮的力量,借壺蓄發(fā),落口吞聲,恨不能將峭壁削平,將地鑿通,以使其筋骨勃勢,性情大成。須更片刻,陡石料峭之壁巖之中,水濺浪起,絮絲飛揚。光射之時,如彩虹飄升。峽風之中,如娟紗飛舞,渺渺輕漫,婆娑嫵媚,好不令人神往,情摟懷抱,贊贊惜憐!
一陣陣的浪,一排排的濤,讓這神工匠斧劈開的壺口之水,裹挾著天上的瓊漿玉液,滾淌著華夏沃土的精神血脈而千古不停地向著前方,向著東海,向著明天,奔流在這充滿無限活力的綿繡中華大地。
聽 海
青島的夜晚,濱海大道的海灘,幾位從內地來的友人圍坐在岸堤下那兀突巨大的礁石上,細細地傾聽著濤聲和潮水拍岸的嘩嘩聲,大家時而沉靜,時而感慨。我坐在那發(fā)散著咸腥味的巖石上,用心聲去聽海,用心靈去和那大海進行無語地溝通。
聽海是在夜間??床灰娺h處的涌浪,只見幾艘拋錨的海輪上閃爍著的燈光和那遠處的航標告訴我,那無盡的前方是海洋的故鄉(xiāng)。在遠隔千山萬水的那邊,或許也有一群年輕人圍坐在海邊聽海,想能聽到遠方友人的呼喚,想聽到大海對人類無言的思念……
時至子時,天幕中的北斗星已經偏落下去,聽海者依舊在海邊,聽那永不息聲的海潮,聽那一波又一波的浪濤,聽那遠處的輪笛,聽那天上人間對海的回應。此時此刻,我在想,人類得以生息的這個地球,如果沒有了海洋,那將是會多么的荒涼;如果沒有了海洋,生命將絕對不會在綠色的陽光中神采飛揚。換句話說,正是有了海洋,才會有了人類;正是有了海洋和太陽,才給生命插上了智慧的翅膀,讓人類可以在有形的世界和無形的思想中去翱翔。難怪,中國人將水和一個躺在母性上的人組成了“?!?。它質樸地告訴世人,我們每一個人每時每刻都離不開水,而最能給人類供水的地方便是那浩瀚無際的大海。當太陽將海洋中的水曬熱蒸發(fā),形成云飄到任何一個地方。驟變之后,濃云翻滾,電閃雷鳴,剎那間大雨瓢潑,雨簾如帷帳般地籠罩著世界。此時的雨水,既滋潤了世間的萬物,又給人們送來了水源。所以,我聽海,越發(fā)感到大海的親切和偉大;我聽海,越發(fā)感到生命對海的依賴是須臾不可缺少的重要!我聽海,聽到心底對海的對應,,那便是:熱愛生命,熱愛生活,熱愛事業(yè)。像大海一樣,始終朝氣蓬勃,生命不老,精神不老!
漢中游記
初夏時節(jié),適逢五一放假,閑暇一周,攜妻兒選游漢中。
列車沿渭水北塬,盡行八百里秦川西府。田間,麥穗如波浪綠水,起伏搖曳。村莊宅舍,如顆顆翠寶,鑲嵌其中。
車上秦嶺時,天色已漸漸暗淡下來。機車的長鳴聲伴著列車的轟鳴聲在峽谷中穿行。靜靜的山,茂密的樹叢,在色濃如鉛的天幕之烘托之下,真像是一幅幅油畫,讓人吸吮著大自然賜給我的愜意無窮。沿山邊盤蜒的鐵路,迭層彎繞。一座座隧洞和橋涵,和著山間那不知名的山花野草,松柏林灌,使我聯(lián)想到五十年代,幾十萬修路大軍奮戰(zhàn)在這崇山峻嶺中,揮揪舞鎬風餐露宿,將一座座山頭鑿穿,將一座座橋梁架起來的雄壯場景。前人修路,后人通行。如今,建設者們都年已古稀,但永恒的業(yè)績仍在為今日的人們提供著“登山”的便利。真是可嘆:山,就是建設者們的豐碑;路,就是他們的脊背;花,永為建設者們開;樹,永為建設者們綠。
到漢中,人們必游南湖景色。南湖雖為人工水庫而非天然湖泊,但由于綠化和自然氣候的原因,游人來到南湖,便有了回歸自然的感覺。湖面,綠水粼粼,水鳥在低翔覓魚。湖心島上攬月樓的倒影在如鏡的水面上隨微風飄動。山間,林木花草郁郁蔥蔥。藍天碧空下,片片浮云在陽光里折放出耀眼的光芒??吹竭@一切,仿佛置于仙境中一般。十二分的綠山綠水綠世界,倍讓人感到生命之春就是長青的樹,長青的山,如此地讓人留戀,讓人珍惜。
拜謁諸葛亮墓又是此行的目的之一。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的故事,我小時候就聽過。當時心想,十七歲的孔明有何英明之處,非讓劉備三請而出,輔佑劉備安邦定國。隨著年齡的增長和閱覽眾多書籍之后,我才幡然竅悟??酌鞑⒎窍戎扔X,而是他聰明睿智,善于根據(jù)當時當?shù)匕l(fā)生的事件,經過客觀求是的推斷,知已知彼,善斷方略,攻其不備,出奇不意,給對方以違背常規(guī)的出擊,制勝于敵,彪銘千秋。四川成都的武侯祠,河南安陽的武侯祠,眉縣五丈塬的武侯祠以至于安葬諸葛遺體的勉縣武侯墓都將岳飛書寫的《前出師表》,《后出師表》高懸于殿壁之上,就是讓后人學習孔明那種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先生之風。故此,以三國出諸葛,諸葛定漢中以記之矣。
漢中之地,方圓百余里,人口幾十萬,卻在中國文化源流中留下了許許多多令文人騷客濃墨重彩的史冊。石門褒鈄棧道上那摩崖石刻,曹操留筆于褒河之岸“袞雪”二字,張良筆下“石虎”二字的確為中國書法錦上添花,為后人仰仗。從拓印先人張茂功至今百余年間,石門十三銘之拓法拓片震撼了中國書法界,波及日本、韓國乃至世界各國,對研究中國書法和歷史的眾多學者來講,絕不可輕語那雕刻在山崖上的中國字,正是由于有了她,才使世人對中國文化刮目相看。也正是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才會讓一代又一代,一批又一批的學者們啃書咬文,翻經譯典來破譯其中的奧妙。
蓬萊記海
沿煙臺往西北方向行八十余里,居膠東半島北端,便是相傳八仙過海、始皇求藥的人間勝景之地——蓬萊。
蓬萊之東,隔海相望,島礁相連,海天相接,在長島一隅,臨月牙灣之側。于夕陽之下,觀海濤洶涌澎湃,沙灘閃爍,然生記海之詞,隨筆記之。
曾從??谘啬虾5綇V州,從上海途徑東海赴大連,只見海水湛藍幽深,涌動浪卷,獨聽船笛哀鳴,孤鷗泣聲。船尾將水翻起層層白花,留下長長的旋渦;偶見大船相遇,也只是相互鳴笛致安,其情景讓人心腸柔寡,思緒淡暗也。
長島觀海,其勢其景,其情其意,確讓人心曠神怡,胸襟敞扉。此處海潮,沿北往南,日日相涌,時時追浪。古人曰: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站在海邊,舉目遠望。但見浪涌層層,撲面而來。涌咽浪聲,咆哮轟鳴,拍岸之時,翻浪滾滾;擊灘之際,震耳欲聾。奔騰的大浪如巨人張臂,浪落之勢,猶如萬馬騰躍,群獸怒吼。伸張伸張再伸張,連綿數(shù)十里,其恨不能將崖石擊碎,將灘涂穿空,壯哉!
涌過浪擊之后,其勢已筋疲力盡。無奈之下,海水又退于淺灘之外,飛濺的海水如泡沫,分分散散,要么被沙灘吸吮,要么隨大勢落去,此情此景,又使人感慨其奈何也。在天地之間,物物相襲,事事相爭,其后其果,亦只不過如此而已。
黃金海岸
黃金海岸位于澳大利亞昆士蘭州首府布里斯班南一百六十里??课魈窖笾0毒€,長達百余里,因海灘沙礫如金而得此名。每年的十二月份,花木繁茂,早晚涼爽,午時炎熱,光線極毒,風燥氣蒸,游人多在水中,盡享其海水之漾蕩之情。
該城雖建較晚,其規(guī)模和設施卻極為完備和現(xiàn)代。據(jù)講,早期(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多由日本人投資。沿海岸之西側,高樓宇廈林立,商賈攤貨云集。時近黃昏,燈光通明,盡灑余輝。路邊椰子樹高拔挺立,屋頂花園奇葩綻放,尤其是在電閃雷鳴暴雨呼嘯之后,街面車流不息,行人步于街市,櫥窗內琳瑯滿目,餐館內香溢四飄,真是難得的宜人之地。
早晨,橫穿海岸之林木堤岸。站在高處,極目眺望,見其海勢洶洶,其洋威蕩蕩。之前,余只見海而不見其洋,今見其洋其海,連想之前所見江河湖泊,不由得讓人大開眼光,感慨而羞閉唇耳耶。
今見其洋,由近及遠,浩浩蕩蕩。由寬而廣,波瀾壯闊。側目視之,如百舸爭流,萬帆競發(fā)。其態(tài),洶涌澎湃;其勢,撼山搖岳;其聲,如群獅怒吼;其音,如萬馬嘶號。無風之時,涌推波起;有風之際,波涌掀浪。敢有狂風四起之日,則是地動山搖,天翻地覆,好一幅天下者惟其獨尊,誰能勝比此曠。
月牙灣海潮曲
月牙灣,位于膠東半島北端一個名叫“長島”的地方。在浩瀚的黃海海域,她像珍珠一般呈狹長狀點綴在離蓬萊約三十公里的碧波萬頃的海面上,月牙灣則處在長島的腹地。這兒,因其海岸線彎曲的像一輪月牙,海灘就像是那月牙的輪廓,給這兒的老百姓提供著安靜祥和的繁衍生息之地,故得名“月牙灣”。
海輪靠上長島港以后,一位熱情好客的小姑娘安排大家乘車前往月牙灣。她的個頭雖不高,但齊齊的短發(fā),略略有點黑黃的膚色中透出一層光亮,雙眸中充滿了自信,使人感受到這是一位經過風雨的漁家姑娘。經過她一番介紹,在短短的行車途中,我們對長島的風俗民情也略知一二。
汽車在月牙灣畔剛剛停下,我便被那轟鳴聲所震撼。遁聲望去,在我眼前呈現(xiàn)出一幅令人瞠目結舌的宏偉場面。一排排涌浪,無休止地沿著同一個方向,洶涌向前。層層的浪花就像無數(shù)只手,將那晶瑩的手指刺向天空。當波濤離海灘越來越近的時候,你仿佛聽到了海龍王那沉悶的吼鳴聲由遠及近,在撞擊海灘的那一剎那間,震耳欲聾的怒吼伴隨著飛濺四起的浪花,給人們無限的振奮和力量。海水在沒有和海灘撞擊的時候,它只是勇往直前,勢不可擋;但當海水被海灘阻攔,它們相撞在一起的瞬間,那大自然中兩種截然不同的力量(液體與固體、海水與石礫)便要硬拼一番,即便是海水一次次地被撞得粉身碎骨,它也會永遠永遠地向海岸沖去,去展示它那種天不怕、地不怕的英雄氣慨礁石和海灘,一次次地被滔天巨浪擊刷,使它欲顯蒼老,但它面對著向它發(fā)起無數(shù)次攻擊地海浪,依然昂首屹立在海岸上,仿佛永遠無法被征服的一對英雄!
同行的朋友們忘情地在海灘上嬉水揀石,我坐在沙灘上,一遍遍地聽那海濤聲,深情地看著那碧波無垠地海面上泛起的一層層涌,一排排浪,我要永永遠遠地將這一刻銘鐫在心中,讓海的力量、礁的氣魄來共同鑄就我的性格。
風嘯鳴沙山
天下之山,多以石巖盤踞,方顯峻險巍峨,氣度軒昂。次之,則是厚土高天,逶迤綿延。顯露出其勢廣如煙、朦朦偉岸。而惟獨在河西走廊的西陲之地,茫茫戈壁中突兀起一座由連綿數(shù)十公里沙礫堆筑起的瀚浩沙山,使人觀之驚嘆。
沙山能鳴,世之稀觀。今與伴踏游,恰逢稀觀再現(xiàn)。驚回其景,愕頓其聲,揣揣余音,實乃為之動容……
時值午后,日無光陽,燥風四起。風起沙揚,側身縮首,履艱挺行。距鳴沙山約有三五里時,耳畔聽到遠處有低沉的嘶號之音,愈近之,聲音也由絲弦之音變成擊鼓皮鳴之聲。再近之,漫聲呼怒,泣聲如訴。此時,細目觀沙山,只風北坡半腰,粒粒細沙,隨風斜飛。風在其頭,細沙追尾。如黃辮飄飄,狼煙再起。風口山尖之上,飛卷起來的沙煙像那脫韁的野馬,騰空而起,升進那無邊的天際之中。尤其是在那騰起的剎那間,其聲帶哨,聲似鶴唳馬嘶鷹鳴,更似那古戰(zhàn)場中的萬千將士,在浴血奮戰(zhàn)之時發(fā)出的那種悲鏘的離土愁鄉(xiāng)之吶喊,直呼得世人撕心裂肺,心顫神驚,此巍巍壯觀之勢,天物神工之地,感動得游人恨不能隨風而去,踏進這漫漫的鳴沙山中。
欄目責編:閻 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