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1947年印度獨立到20世紀80年代,印度國家經濟安全主要是以爭取自身經濟獨立、擺脫他國控制為重點,即“只有經濟獨立,才能經濟安全”;20世紀80年代以來,印度經濟安全觀發(fā)生轉變,即“只有經濟發(fā)展,才能經濟安全”。印度經濟安全戰(zhàn)略的實施值得我們借鑒的有:一是印度于1998年成立了國家安全委員會,為國家提供戰(zhàn)略性的決策咨詢和建議。二是印度特別注重發(fā)展自主知識產權。三是印度建立了進口貿易的商品安全監(jiān)測預警體系。四是印度大力推行經濟外交,為其經濟安全服務。
[關鍵詞]印度 國家經濟安全 監(jiān)測預警 借鑒
[中圖分類號]F0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6623(2007)04-0081-06
[作者簡介]顧海兵(1959—),江蘇響水人,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研究方向:宏觀經濟與創(chuàng)新;沈繼樓(1982—),江蘇響水人,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經濟預測與經濟安全;劉瑋(1981—),女,河北秦皇島人,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宏觀經濟管理。
傳統(tǒng)的國家安全概念是指國家的生存不受外來威脅。一般偏重軍事安全,即國家領土、主權不受他國的軍事威脅和武力侵犯。而在冷戰(zhàn)之后,隨著生產力的進一步發(fā)展和世界政治經濟環(huán)境的變化,非傳統(tǒng)安全日益引起人們的關注,一些非傳統(tǒng)(非軍事)因素已經成為威脅一國國家安全的重要因素??傮w來看,在當前國際環(huán)境下,國家安全應該包括國家政治安全(或國家軍事安全)、國家經濟安全和國家文化安全。國家安全是指國家擁有政治上的獨立、經濟上的自主和文化上的自成一家。在這三個方面的因素中,國家政治(軍事)安全是核心,國家經濟安全是基礎,國家文化安全則是前提。
隨著18世紀以來近代社會生產力的快速發(fā)展,特別是20世紀以來,各國之間經濟上的差距越來越大,軍事安全越來越依賴于經濟(科技)安全,結果,經濟安全在整個國家安全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就變得越來越重要。這正是“落后便要挨打”的道理。尤其是隨著經濟開放及國際間經濟聯系的擴大,反映國家經濟安全的經濟自主能力、經濟自我控制能力越來越突出。為此,借鑒他國經濟安全的經驗教訓,特別是與我國相似程度較高的印度的經濟安全的經驗教訓就顯得更為重要了。
作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印度具有和中國很類似的國情。其國土面積約330萬平方公里。人口為10.2億(2001普查人口),具有17種主要語言,844種方言。宗教林立:印度教、伊斯蘭教、基督教、佛教、錫克教、耆那教等①。自從1947年獨立以來,經濟改革使得印度的GDP實現了年均6%的增長,經濟規(guī)模比獨立時增長了9倍多,各種經濟指標接連刷新歷史記錄。近些年來,印度的經濟、軍事、科技實力不斷增強,國際影響力不斷加大,其綜合國力得到了全面的提升,在國際舞臺上日趨活躍。
尤其是1998年印度國家安全委員會成立,制定了國家安全戰(zhàn)略:穩(wěn)定周邊,威懾巴基斯坦,遏制中國,攔阻區(qū)外大國,控制印度洋,確保國家安全與經濟社會發(fā)展。稱霸南亞,控制印度洋,爭當世界一流強國是印度國家戰(zhàn)略長期追求的總目標。該戰(zhàn)略具有全方位、多層次、內容廣泛等特點,其重點是經濟安全、核安全和印度洋安全②。印度國家經濟安全的內容也十分廣泛,與國家安全的特點相似。本文將對印度經濟安全概況做一個全面的介紹和探討,希望能對中國經濟安全的進一步探討有所幫助。
一、 印度國家經濟安全內涵的
動態(tài)發(fā)展及其所涉領域
(一) 印度國家經濟安全內涵的動態(tài)發(fā)展
印度國家經濟安全的內涵在不同的時期是不一樣的,經歷了從“經濟獨立”到“經濟發(fā)展”的轉變。在1947年印度獨立到20世紀80年代,國家經濟安全主要是以爭取自身經濟獨立,擺脫他國控制為重點,即“只有經濟獨立,才能經濟安全”,但是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來,尤其是1991年經濟危機發(fā)生時,印度淪為一個低經濟增長率、封閉的貿易和處處實行許可證限制的國家,這就使得印度經濟安全觀必須發(fā)生轉變,“只有經濟發(fā)展,才能經濟安全”。
20世紀50年代初印度剛剛獨立時,印度具有明顯的殖民地性質,國民經濟基礎十分薄弱,基本上是一個農業(yè)國,封建生產關系占據主要地位,主要經濟命脈如鐵路、銀行、郵電、對外貿易等部門都掌握在它國資本手中。在當時的國內生產總值中,農業(yè)占55.8%,工業(yè)占15.2%,服務業(yè)占29%.糧食生產僅有5080萬噸。國民識字率為18.3%③。再加上1947年的“印巴分治”導致了印回教派大沖突,嚴重擾亂了社會經濟的正常運行。結果農業(yè)凋零、工業(yè)停滯、失業(yè)率激增、物價不斷上漲、饑荒頻仍、危機嚴重,人民生活一片困苦。在這種情況下,國大黨政府在剛剛取得政治獨立后,又不得不再次邁上為經濟獨立而奮斗的征途。1951-1956年印度獨立后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出臺,印度政府明確提出發(fā)展經濟的長期戰(zhàn)略目標是“最大限度地發(fā)展生產、充分就業(yè)、實現經濟平等和社會公平”,并且強調,所有這些方面必須全面、協(xié)調地實現,不能偏廢。這種追求平衡、和諧的經濟安全觀一直貫穿于后來的經濟獨立和發(fā)展的進程,它把經濟安全首先看作是一個國內經濟問題。在后來的經濟獨立實踐中,國大黨政府在經濟上逐步提出了一整套發(fā)展經濟、維護國家經濟安全的方針、政策,實行“混合經濟政策”,建立混合經濟體系,即在建立和發(fā)展公有經濟的同時,又允許私營經濟的發(fā)展。主要包括:在農村以土地改革、鄉(xiāng)村建設計劃和綠色革命等為中心,掃除某些最落后的封建勢力,把全國農村變成一個統(tǒng)一的發(fā)達的工業(yè)品市場;在工業(yè)上強調自力更生,建立進口替代工業(yè)。大力發(fā)展國家資本主義性質的公營經濟,并且以此為主導,實行公私營經濟并列發(fā)展,迅速實現國家工業(yè)化。僅印度中央政府所屬公營企業(yè)就從1951年的5家增加到1987年的約230家;其資產已從1951年的2.9億盧比增加到1986~1987年年度的5193.1億盧比④。到20世紀80年代末,公營部門已經在軍工、郵電、鐵路、航空、能源、鋼鐵、石油、造紙、采礦、銀行保險、水供應和儲藏等重要國民經濟領域占據壟斷地位,并且在其他一些重要的經濟領域也占據了重要的地位,在整個國民經濟中處于相當的“指揮高度”。私營部門主要集中在農業(yè)及其相關產業(yè)、消費品生產、建筑、貿易、和旅館飯店等領域,涉及的范圍廣。總體說來,印度的混合經濟是由規(guī)模較小但影響較大的公營經濟和規(guī)模較大但受到嚴格控制的私營經濟組成的。
混合經濟的發(fā)展為印度建立了一個比較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有效地防止了印度經濟的大起大落,控制了物價的飚升,基本上實現了經濟獨立這個經濟安全目標。但同時也產生了很多不利的影響,如導致了經濟的“黑錢”不斷增多,如 1981-1982年度印度“黑錢”為3850億盧比,約占當時國民生產總值的37%①;兩極分化日趨嚴重,塔塔和比爾拉兩大財團的資產,比數以億計的窮人的財產加在一起還要多;政府的資金缺口也不斷增大,阻礙了經濟的進一步健康發(fā)展。于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印度政府經濟安全觀的內涵有了變化,將發(fā)展綜合國力,提高科技實力和融入世界經濟作為維護經濟安全的重要內容,即“只有經濟發(fā)展,才能經濟安全”。1984年總理拉·甘地上臺后就提出“新經濟政策”,并嘗試在放松對私營部門的管制和改革公營企業(yè)的管理兩方面入手進行經濟改革。冷戰(zhàn)結束后,全球化浪潮逐漸洶涌,全球國家安全理念發(fā)生了重大變化,面對世界新形勢,印度政府審時度勢,把增強國家經濟實力、發(fā)展國民經濟放在優(yōu)先考慮的地位,大膽推行改革開放政策。20世紀90年代獨立以來的最嚴重的國際收支危機也迫使1991年上臺的拉奧政府開始對印度經濟體制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明確提出印度經濟要自由化、市場化、全球化,加快了印度經濟全球化進程②。主要措施是實行自由進出口政策,放松對外資的限制,大幅度降低進口關稅稅率,使盧比成為可兌換貨幣。1996年大選上臺的德維·高達政府和其后的古杰拉爾政府, 堅持了拉奧政府重新啟動的印度經濟全球化進程, 明確表示“任何以就業(yè)為導向的、與農業(yè)密切相關的、創(chuàng)造就業(yè)機會的和引入新技術的以及擴大出口的外資, 我們都歡迎”③。1998 年大選中上臺的瓦杰帕伊聯合政府, 雖然具有強烈的民族主義色彩和宗教色彩, 然而仍堅持推進印度經濟全球化。雖然印度政府幾經更替,但是都堅持改革開放,具體措施為:簽署國際信息技術協(xié)議,承諾信息技術產品自由輸出輸入,到2000年95種商品的關稅降至零,大力保護知識產權;擴大服務部門對外開放;放松印度公司海外融資的限制;積極引進外資。在這樣堅決的政府政策推動下,印度經濟飛速發(fā)展。在過去的20多年里,印度的國民生產總值年均增長6%,成為世界上增長速度最快的經濟體之一,并且經濟結構發(fā)生了巨大變化,在傳統(tǒng)產業(yè)不斷發(fā)展的同時,信息產業(yè)等新興產業(yè)增長最快。早在1999~2000年度,印度電子產業(yè)達到5195億盧比,其中軟件為2430億盧比,同期軟件出口額為1700億盧比。美國前總統(tǒng)克林頓曾把印度經濟稱為全球新經濟中最閃光的一個亮點。這說明,印度經濟安全觀的成功轉變在實踐中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二) 印度國家經濟安全包含的領域
綜觀印度的經濟安全,其涉及的范圍比較廣,主要在以下幾個領域:
1.能源領域。1973~1974年的石油危機后,印度政府制定的能源政策,確定能源以煤炭為主。但是隨著印度經濟增長的日趨加快,能源需求總量的不斷上升和結構的多元化,這一政策已經成為印度經濟持續(xù)增長的一大隱患。1979年以來,能源危機曾使得印度經濟發(fā)生嚴重的衰退,國民生產總值增長率從1977~1978年(4月1日到次年3月末)的7.2%下降到1978~1979年的3.5%。日均消費量達200多萬桶的石油,70%要依靠進口。能源危機直接地影響著國家經濟安全。為此,印度政府出臺了一些節(jié)能政策,改善能源利用結構和效率,推動余熱利用和熱電聯產。在國際上大力推行能源外交,與中國在國際社會中展開能源爭奪戰(zhàn),建立能源戰(zhàn)略聯盟實現原油進口渠道多樣化。目前,印度已在俄羅斯、蘇丹、越南、緬甸、利比亞等國獲得油氣開采或勘探項目的股份,總投資額達30億美元。印度還計劃在2015年前,每年投資10億美元用于中東、中亞、北非、東南亞和拉美等地區(qū)的油氣項目。此外,印度還與美、日、德等石油進口大國建立就能源問題進行磋商和協(xié)調的機制④。印度特別重視發(fā)展與富油國家的關系,認為“這直接關系到印度的安全”。而且,《印度防務評論》中把“保衛(wèi)對外貿易,特別是戰(zhàn)略商品——石油的通道”作為印度海軍的一個“優(yōu)先戰(zhàn)略任務”。同時,由于具有豐富的核能資源(釷的儲量估計為36噸,鈾的儲量為7萬噸),印度在發(fā)展原子能方面也有很大投入,除了用于能緩解能源匱乏外,還能對世界其他國家構成核威懾,以確保國家安全。除此以外,印度專門設立了非傳統(tǒng)能源部,以開發(fā)和利用水能、風能、太陽能等新能源。
2.科技領域。從獨立之初尼赫魯提出要把發(fā)展科學技術作為維護國家政治獨立和經濟獨立的基礎起,科技立國就成為印度一直以來發(fā)展的追求。拉·甘地曾把電子工業(yè)叫做“國家的神經”,1/9的經費投入到了電子行業(yè)①。如今,印度南部的班加羅爾已經迅速發(fā)展成為印度的“硅谷”,尤其是軟件在世界上更是占據重要的地位。根據印度電子和計算機軟件出口促進委員會公布的統(tǒng)計數據顯示,即使在全球信息產業(yè)不景氣的2001至2002年,印度計算機軟件出口比上年度增長37.3%,達到76.5億美元,位居世界第二②。在科研方面,印度建立起了較為龐大的科研基礎設施。目前,印度有各類科研機構2900個,其中約260個重要科研機構屬于印國防研究與發(fā)展組織、空間部、印度農業(yè)研究理事會、原子能部、科學與工業(yè)研究理事會、環(huán)境部、科技部等中央級科技管理機構。目前有各類科技人員約800萬,在合格工程師和信息技術人才的獲得方面近幾年印度被世界權威機構評為第一。在高新科技方面,印度在某些前沿領域取得了較突出的成績:(1)核能和核技術;(2)空間技術;(3)電子技術和計算機軟件;(4)海洋科學。從政府科技部門來看,印度政府科學技術部(Ministry Science Technolgy)包括三個局:科技局—Depart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ST);工業(yè)技術研究局—Department of Scientific and Industrial Research (DSIR),以及生物技術局Department of Biotechnology (DBT),這三個局的任務就是將在印度科技目前的重點發(fā)展領域里不斷突破,提高科技實力,維護國家經濟安全。
3.財金和外匯外貿領域。從維護國家經濟安全的立場出發(fā),印度政府把消滅財政赤字,穩(wěn)定金融形勢,擴大對外貿易作為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20世紀90年代債券和股票市場危機發(fā)生后,印度開始進行金融市場改革。如在股票市場,印度政府于1992年成立印度證券交易委員會(SEBI),主持股票市場改革。對金融市場的改革主要在逐步放松外匯管制,放開利率,改革銀行機構,并對外資開放,使資金流通渠道得到改善,最終實行金融市場的自由化。同時,因為經濟改革而導致的外匯儲備的增加幅度較大,到2005年7月29日印度外匯儲備已經增至1406億美元,成為世界上第5大外匯儲備國。自上世紀90年代中期起,印度儲備銀行(RBI)進行了貨幣和信貸改革,從貨幣供應量管理目標轉向利率管理,并對盧比的自由兌換設定一個分階段的時間表,以致力于推出一個易于管理和可控制的盧比兌換體系,避免金融危機。為控制通貨膨脹,印度實行緊縮貨幣政策,建立平價供應體系,使得經濟進入低通貨膨脹率階段。在對外貿易方面,1992年4月1日,印度政府采取措施放寬進出口限制,簡化外貿程序,一改以往逐年公布貿易政策的做法,轉為宣布一套適用五年的政策,提出了貿易自由化,受到了貿易界及各行業(yè)的歡迎③。印度政府還積極推動農產品、服務業(yè)和軟件產業(yè)出口貿易,并允許大部分商品進出口貿易自由進行,只對某些商品則實行壟斷經營、限制和禁止。同時,印度的對外貿易結構趨向于內容上和伙伴上的多元化。印度主要貿易伙伴有美國、歐盟,日本、俄羅斯及石油輸出國組織等。近些年來,印度與東亞國家和地區(qū)的貿易量在穩(wěn)步上升??傊?,財金、外匯、外貿等方面的利好使得印度國家經濟安全的保障力度進一步增強。
4.經濟發(fā)展的可持續(xù)。從獨立后起,印度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推行大規(guī)模的工業(yè)化戰(zhàn)略,使得印度的自然資源銳減,土壤退化,生態(tài)遭到極大的破壞,引起人與自然、社會在很大程度上的不和諧和經濟發(fā)展的不可持續(xù),所以,上世紀90年代以來,實現國民經濟的“有遠見的發(fā)展”(即可持續(xù)發(fā)展)就成為印度重視國家經濟安全的新領域。印度在充分認識到國家經濟安全中存在的經濟發(fā)展不可持續(xù)因素時,就發(fā)表了國家級的全國環(huán)境方針及減少污染政策。印度政府還成立了權力極大的全國環(huán)境保護署替代原有的中央防治污染委員會。同時,還成立了全國法庭,專門用于審理因工廠使用危險物質而造成污染必須對受害人進行賠償損失的案件。應該說,印度在發(fā)展經濟的同時也開始注意給環(huán)境帶來的不利影響,為了保持國家經濟安全,印度力爭不以犧牲環(huán)境為代價來片面發(fā)展經濟。而努力實現經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則成為了印度國家經濟安全的最新內容。
5.經濟制度領域。在追求經濟獨立的過程中,印度一直實行的是“混合經濟體系”,這種經濟體制在20世紀80年代初運行的過程中給整個國家的經濟發(fā)展和安全帶來了很多的弊端。在經歷了1991年的印度經濟危機之后,針對經濟體制中存在的弊端,印度政府進行了大力度的改革,把混合經濟體制變革為開放的市場經濟體制,實行了一系列將市場自由化的措施,但同時也使印度社會問題凸顯,并影響了國家安全。因此,印度將解決轉軌時期的貧困失業(yè)、農業(yè)不振、黑錢問題、貧富差距等問題提到了國家經濟安全的高度。
二 、印度國家經濟安全的面臨的
問題及其保障措施
(一) 印度國家經濟安全面臨的問題
1.印度國內政局一直不穩(wěn),黨派宗教沖突頻繁。印度現有三黨(印度人民黨、聯合陣線、國大黨),政治結構不夠穩(wěn)定。如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的幾次大選中沒有一個黨獲得絕對優(yōu)勢,這就直接導致政局的動蕩和政權的屢屢交替。在1996年5月至1999年10月的3年多時間里,印度出現了5次政府更替。并且在各黨內部還存在派別之爭。動蕩復雜的政治局面使得國家經濟屢現危機。如1996年組建的聯合陣線政府內黨派間的種種分歧,使得經濟改革舉步維艱。如國營企業(yè)私有化政策因遭到了左派的激烈反對,幾乎陷入停頓狀態(tài),而向外資開放保險業(yè)又遭到了印度共產黨的堅決抵制,股票價格指數也跌落到了年末的最低點等等。此外,除了政局不穩(wěn)之外,印度民族宗教沖突問題也十分嚴重,尤其是在印度教和穆斯林教之間。自印度獨立以來,占人口82.64%的印度教徒和占人口11.35%的穆斯林之間的矛盾和沖突從未間斷過。這些行為可能會使得國家經濟長遠發(fā)展受損,國家經濟安全出現危機。
2. 傳統(tǒng)文化尤其是某些宗教文化的消極影響。印度的文化具有宗教性、多樣性、包容性和區(qū)域性,在經濟發(fā)展的進程中也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但是其負面影響也很大。如印度是最早提出計劃生育政策的國家,但在實施上卻一直就很糟糕①。其原因就在于落后的宗教風俗習慣,使部分人對計劃生育措施持否定和抵觸態(tài)度,導致印度的人口一直處于生育過度的狀態(tài),不利于國家經濟的發(fā)展。而且由于宗教消極思想(尤其是佛教和印度教)的影響,很多人過分強調自身修行,國內也大舉佛事和大興寺廟。這就使得國家經濟安全的問題變得更加突出,尤其是貧困和失業(yè)問題凸顯。
3.經濟體制不合理,國企改革舉步維艱。印度經濟體制正處于轉軌階段,政府在某些領域還留有一些計劃管理的痕跡。政府對一些不必要的商品和服務的價格進行嚴格管理和大量補貼,導致中央和地方財政支出上的債務危機。過往10年內的平均赤字水平約在40.1%。經濟體制改革進展不大,公營企業(yè)的管理水平較低,有些效益甚差。在左翼政黨連續(xù)施壓的情況下,國企的改革舉步維艱。
4.基礎設施短缺,電、運等供給嚴重不足。這與中國相比就可見一斑。世行一份研究報告稱,“當(外資)企業(yè)建立起來后,印度平均每月停電17天,而中國平均只停電5天。”“除電信業(yè)以外,印度大多數基礎設施服務成本都比中國高出50%以上。印度制造商支付的電費是中國的兩倍,鐵路運輸費用則是中國的3倍”。問題還在于差距毫無縮小的跡象。印度用于基礎設施領域的支出僅占GDP的3.5%,據摩根士丹利資料指出:“2003年,中國投入基礎設施的資金是印度的7倍,即使將經濟規(guī)模考慮進去,中國的投入比例仍然達印度的3倍”。另外,據統(tǒng)計,目前印度有16%的城市人口沒有自來水,有54%的城市居民沒有就近的排污系統(tǒng)②。
5. 政治上樹中、巴為其敵人,與他國進出口貿易等爭奪戰(zhàn)愈演愈烈。印度一直視中國為“潛在威脅”,視巴基斯坦為“現實威脅”。目前,雖然印度已經承認中國對它沒有“迫在眉睫的軍事威脅”,但仍然堅持中國是印度“21世紀最大的安全挑戰(zhàn)”。而且印度一直認為印巴分治是“歷史性錯誤”③。這使其依然還對軍事安全尤其是核安全甚為看重,大量的資源耗費在軍事領域。在貿易上,印度與周邊南亞國家的經濟發(fā)展水平和產業(yè)結構很相似,還與很多發(fā)展中國家如中國等,在世界貿易舞臺上展開激烈的競爭。
(二) 印度國家經濟安全保障措施
1. 保持經濟政策的連續(xù)性。雖然印度政局長期不穩(wěn),為確保經濟安全,其各屆政府都能保持政策的連續(xù)性,如在科技領域,從尼赫魯時代起,尤其是80年代以來,印度政府一直都重視科技的發(fā)展,將其納入了國家安全戰(zhàn)略。在20世紀90年代經濟改革期間,雖然經歷了幾任政府,但拉奧、高達、古杰拉爾等各屆政府都能以改革為目標,在前任基礎上進行順乎時代的調整,保持宏觀經濟政策貫徹的連續(xù)性。
2.注重民生。印度貧困人口眾多,失業(yè)問題嚴重。所以,從2002年起印度將“消除貧困”作為經濟安全戰(zhàn)略的根本任務。2002年8月印度提出了一項15點經濟發(fā)展方案,覆蓋了基礎設施建設、電力改革、教育、通信、增加國家抗災能力等方面,以達到經濟快速發(fā)展和消除貧困的雙重目標。除此以外,印度還把大力開發(fā)東北部作為解決貧困和區(qū)域發(fā)展失衡問題的突破口。
3.協(xié)調“三種經濟”。印度前財政部長賈斯萬特·辛哈曾指出,印度存在三種經濟:“由信息技術推動的信息經濟;以磚瓦和泥漿為代表的舊經濟;以老牛車為代表的更陳舊的經濟”。目前信息技術和軟件業(y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發(fā)展,已成為印度新的經濟增長點,并帶動了電子商務和相關產業(yè)的發(fā)展。印度政府也于1998年5月制定了《信息技術行動計劃》,目標使印度在10年內成為信息技術超級大國。印度政府除了在大力確保信息技術發(fā)展的同時,也對許多國營企業(yè)進行開放和整改,并且努力使工業(yè)、農業(yè)與信息技術相結合,將信息技術方面的成就擴散到這些領域。
4.推進經濟自由化。印度認為經濟全球化浪潮是不可阻擋的,要取得經濟的長足發(fā)展,必須增加與世界經濟的依存度,經濟越開放,經濟安全就越有保障。要加大私有化步伐,獲得解決其他問題上的主動權。在這種思想指導下,除了放開電信市場、航空公司。2002年印度還出售了其在盈利企業(yè)(如汽車制造商MARUTI、兩家國有石油企業(yè)等)的大多數股份,允許國外投資直接進入。同時鼓勵本國企業(yè)“走出去”,特別是信息行業(yè)的企業(yè),從全球經濟中獲取機遇。大力吸引外資,促進出口型經濟發(fā)展。此外,政府在促進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的產品和農產品、計算機硬件等的出口方面也給予了很多優(yōu)惠政策。
5. 進口貿易建立預警機制。在推進貿易自由化的過程中,印度政府強調,取消進口數量限制并不是意味著印度市場對外門戶洞開,政府將建立相應的預警機制,防止外國貨無限制地涌入印度市場,具體措施為:建立一個常設小組,由政府有關部委秘書組成,負責監(jiān)督300種“敏感商品”的進口狀況,并隨時提出預警①。對于糧食、石油、尿素等關乎國計民生的重要物資的進口,必須由政府指定的國營貿易機構進行。
6.整頓金融體系。這些年來,印度銀行的利率偏高,企業(yè)的融資環(huán)境不太好。盡管印度的通貨膨脹率不高,但是人們幾乎不可能以12%以下的利率拿到貸款②。而且據印度官方統(tǒng)計,銀行壞賬比率高于25%,超過日本不良貸款15%的比例以及美歐1.5%的比例。隨著全球化的不斷深入,解決金融體系問題,增強抗風險能力就成為印度政府的重中之重。鑒于公營部門銀行的特殊地位及問題,1999年2月組成的瓦馬委員會(Verma Committee),專門致力于公營銀行改革問題,具體操作包括:降低了存款準備金率(cash reserve ratio)與法定流動率(Statutory Liquidity Ratio),利率趨向自由化,擴大銀行開放度,并允許銀行業(yè)進入保險業(yè)以推進金融自由化;同時提升銀行實力,加大銀行監(jiān)管力度,改革金融市場和貨幣政策體系,以維護國家經濟安全③。其后幾年,政府又出臺了多項政策和采取了多種措施,整頓金融體系。目前,印度的這些措施在降低不良資產率、利用外資、改善國際收支、助推經濟增長等方面都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
7.加強經濟外交。在全球化背景下,經濟外交是印度總體外交和國家安全戰(zhàn)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印度外交部專設經濟司主抓經濟外交事務,協(xié)調國內相關機構的關系,指導駐外機構的經濟工作;2003年底,印度還組建了“印度經濟外交委員會”,由政府有關部門高官和民間智囊人士參加,對印度的經濟外交進行全面審議,以提高經濟外交的全局性、整體性及協(xié)調性。加強經濟外交已經成為印度各派政治力量的共識。在整個經濟外交中,能源外交又成為其第一要務,推進能源來源多元化戰(zhàn)略是其最終目標。印度運用廣泛、全方位的經濟外交手段為經濟發(fā)展和經濟安全服務,其主要方式包括:進行多邊貿易和經濟談判;簽訂地區(qū)和雙邊貿易協(xié)定;獲取海外資源;增加對外援助;尋求海外印度人的支持;拓展出口市場;促進對外投資;吸引外國投資等。同時,印度還注意增加對發(fā)展中國家的援助和投入。印度每年還向發(fā)展中國家提供3000個培訓名額,培訓內容涵蓋從信息技術到家禽飼養(yǎng)等廣泛領域。2003年,印度開始實施“非洲發(fā)展新伙伴計劃”,并根據這一計劃向非洲提供了2億美元的信貸④。
三、印度國家經濟安全對策對我國的啟示
(一) 建議建立國家安全委員會
印度國家安全委員會的任務是給國家提供戰(zhàn)略性的決策咨詢和建議。在國家安全(含經濟安全)的內涵不斷演進的今天,我國有必要成立一個國家安全委員會。主要可以包括經濟安全、外交事務、政治安全等多個小組(或分會)。由國務院總理統(tǒng)一領導,國家發(fā)展和改革委員會牽頭成立。其中經濟安全可主要包括宏觀戰(zhàn)略分析、能源安全、產業(yè)安全、商品安全、經濟外交等等。在國務院領導下,國家安全委員會致力于分析和研究當前國家安全存在的問題,尤其是經濟安全方面。在咨詢國內外專家、高級官員和各界有識之士的基礎上,做出相應的決策,以擺脫我國經濟安全現實或潛在的危機。
(二) 努力發(fā)展我國自主知識產權
從創(chuàng)新能力、現有經濟基礎、人才梯隊角度來說,我國遠勝印度。但不可否認的是,我國的自主知識產權尤其是信息技術等前沿領域的科研能力卻遠不如印度。這與我國國民知識產權觀念不強、保護的力度不足等都有關系。隨著全球化的發(fā)展,這樣的狀況必將成為我國國家經濟安全的一個重大威脅。所以,我們需借鑒印度的經驗,在知識產權方面狠下工夫。必須讓國民樹立市場經濟觀念,培育知識產權意識;發(fā)展知識產權中介機構,完善政府立法和執(zhí)法職能;引導企業(yè)將國家知識產權戰(zhàn)略和自身行為相結合,成為我國知識產權發(fā)展的主體。改目前只重視專利數量的做法為質量、數量并舉。發(fā)展我國的知識產權戰(zhàn)略。制定中期科學和技術發(fā)展規(guī)劃,注重全面加強我國的知識產權保護和管理工作,從戰(zhàn)略戰(zhàn)術上對我國的各類知識產權發(fā)展進行部署。
(三) 建立經濟安全監(jiān)測預警體系
雖然印度只是建立了進口貿易的商品安全預警體系,但它具有深刻的啟示作用。這說明,第一,不管經濟自由化程度如何,經濟主權是關鍵,不能觸及國家經濟安全的底線。第二,經濟安全閥值的確定應該有可以依據的定量基礎,監(jiān)測預警體系就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在我國,對經濟安全的預警研究雖早有人提出,但完善、科學、可操作的監(jiān)測預警體系到目前還沒有建立起來,理論界對經濟安全的界定沒有一個明確的說明。具有創(chuàng)新性、實用性的適合我國國情的經濟安全監(jiān)測預警體系亟待建立和運用。
(四) 大力推行經濟外交
印度的經濟外交在維護經濟安全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其經驗可供我國借鑒。我國也很注重經濟外交事務,并在這一領域取得了很好的成績,但我國在國際舞臺中活動的程度和力度還有待進一步提高。在這一方面我國也可借鑒其經驗,在我國國家安全委員會中獨立出一個經濟外交小組,由發(fā)改委和外交部協(xié)商設立,以外交部為主,專司宏觀經濟外交事務,指導目前的外交實踐,在全球甚至將來在全宇宙展開資源、人才、空間等各方面的大爭奪背景下,以切實維護和保障我國的國家經濟安全。
[參考文獻]
[1]吳永年.論印度國家安全決策機制與外交政策的關系[DB/OL]
http://www.siis.org.cn/gjwtlt/2004/It05/wuyongnian.htm
[2]吳波.印度國家安全戰(zhàn)略評析[J]湖南行政學院學報,2003,(4).
[3]孫培均.印度經濟五十年[J].南亞研究,2000,(1).
[4]文富德.經濟全球化與印度經濟發(fā)展[J].當代亞太,2001,(11).
[5]梅晴.印度的能源危機及其對策[J].世界經濟,1981,(4).
[6]王建剛.印度能源外交進入收獲階段[Z].新華社新德里,2005-01-16.
(收稿日期:2007-06-12責任編輯:張書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