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是杭州一家賓館的大堂經(jīng)理,2006年春節(jié)上班后的第一天,由于怕交通擁擠上班遲到,就決定騎自行車抄近路上班。經(jīng)過一個鐵路道口,因有火車要通過,道口的欄桿已經(jīng)放下,王英不顧道口管理人員的阻攔強行從欄桿下面穿過,結果被飛馳駛來的火車撞飛后當場死亡。王英家屬認為王英是在上班的途中發(fā)生交通事故死亡的,屬于工傷,于是就要求死者生前單位向單位所在地的勞動和社會保障局申請工傷認定。勞動和社會保障局經(jīng)過審查后認為王英的死亡不屬于工傷,并作出了不予認定工傷決定書。王英的丈夫李強不服勞動和社會保障局的工傷認定,向上一級勞動和社會保障局提請行政復議,經(jīng)復議維持原認定。李強于是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要求撤銷勞動和社會保障局不予認定工傷的行政行為,重新作出工傷認定。在審理過程中,被告主張致王英死亡的火車不屬于機動車,因此不予認定工傷是正確的。經(jīng)過開庭審理,法院認為,火車屬于機動車范疇,被告的不予認定工傷的行為依據(jù)不足,應該予以撤銷。
點評:毛愛東(律師)
火車屬于機動車嗎?乍一聽到這個問題覺得有點好笑。在我們的意識里,火車當然應當屬于機動車,但勞動和社會保障局為什么會認為火車不屬于機動車呢?換言之,他們的法律依據(jù)是什么呢?
在庭審過程中,勞動和社會保障局認為他們的法律依據(jù)主要是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一百一十九條第(三)項的規(guī)定:“機動車是指以動力裝置驅(qū)動或者牽引,上道路行駛的供人員乘用或者用于運送物品以及進行工程作業(yè)的輪式車輛”,以及國務院工傷保險條例第十四條第(六)項的規(guī)定:“職工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機動車事故傷害的”,應該認定為工傷。分析一下勞動和社會保障局的法律依據(jù),很明顯道路交通安全法關于機動車范圍的確定是工傷保險條例工傷認定范圍的適用前提,解決了火車是否屬于機動車的問題,王英的死亡是否屬于工傷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
應該說被告的說法并非憑空臆造,僅從法律條文字面理解好像也很有道理,但被告在認定過程中明顯屬于適用法律錯誤。道路交通安全法調(diào)整對象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nèi)的車輛駕駛人、行人、乘車人以及與道路交通活動有關的單位和個人。該法第一百一十九條第(一)項規(guī)定,道路是指公路、城市道路和雖在單位管轄范圍但允許社會機動車通行的地方,包括廣場、公共停車場等用于公眾通行的場所,因此道路交通安全法中所指的機動車當然只局限于在公路、城市道路或廣場、公共停車場等用于公眾通行的場所通行的汽車、摩托車等輪式車輛。鐵路、地鐵、輕軌等不屬于道路交通安全法中的道路,不受該法調(diào)整,當然與之對應的火車、地鐵、輕軌火車等交通工具也就不屬于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一百一十九條第(三)項所指的機動車的范疇。另外,從立法技術層面考慮,道路交通安全法對與道路通行無關的其他機動車輛種類沒有作出規(guī)定,當然也沒有必要規(guī)定,同時該法也沒有排除第一百一十九條第(三)項規(guī)定以外的其他靠動力牽引的輪式或非輪式車輛就一定不屬于機動車的范疇。
國務院工傷保險條例所調(diào)整的法律關系與道路交通安全法截然不同,該條例“機動車事故傷害”中的機動車并沒有排除“上道路行駛”的其他符合機動車特征的交通工具,無論是從保護受到職業(yè)傷害的勞動者利益方面,還是從立法本意來理解,該條例所指的“機動車”定義都應該做廣義的理解,不應機械照搬道路交通安全法中關于機動車的概念。最后,人民法院經(jīng)過審理認為,工傷保險條例中所指的“機動車事故傷害”中的機動車不僅包括通常意義上在道路上行駛的汽車、摩托車等機動車,還應包括靠軌道交通中以動力驅(qū)動或牽引的火車、地鐵、輕軌等交通工具,因此被告的不予認定工傷決定的依據(jù)不足,適用法律錯誤,應該予以撤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