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B超;心包穿刺
文章編號:1003-1383(2007)02-0183-01
中圖分類號:R 542.1+2文獻標識碼:B
滲出性心包炎是一種常見的心包疾病,治療一般分為病因治療、對癥治療、心包穿刺及切開引流。但由于心包穿刺術操作復雜,危險以及副損傷等原因,多數(shù)患者不易接受,以致影響治療效果。筆者2004年1月—2006年10月在我院對16例心包積液患者行B超引導下心包穿刺術,共計穿刺38例次,全部獲得成功,取得滿意療效,現(xiàn)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1.一般資料 本組患者16例,男10例,女6例,年齡最大80歲,最小22歲,平均54歲,共穿刺38次,抽吸總液量最多3000 ml,最小800 ml,顏色為淡黃色透明液體,膿性和血性液體。病因:惡性腫瘤8例,甲狀腺機能減退癥2例,結核性心包炎4例,非特異性心包炎2例。
2.操作方法 患者取半臥位,床邊心電監(jiān)護,B超探頭觀察心包積液及分布狀況,確定心尖部或劍下為穿刺點,在體表作好標記,測量好進針深度、方向。在穿刺點常規(guī)消毒鋪巾,B超引導進針方向和深度,深度控制在心臟運動時碰不到針尖為度,穿刺成功后,緩慢抽吸,首次抽液量以100—200 ml為宜,以后每次抽液300—500 ml,術畢拔出針后,蓋消毒紗布壓迫數(shù)分鐘,用膠布固定,術后靜臥4小時,并監(jiān)測血壓等生命體征。
結果
本組16例患者進行38例次心包穿刺,均一次穿刺成功,成功率100%,經(jīng)臨床及理化檢查,均明確病因,穿刺減壓后,心包壓塞癥狀明顯減輕,生存質量提高。僅1例出現(xiàn)穿刺孔滲液,局部疼痛,考慮系心包積液壓力高造成,隨進一步抽液而消失。無嚴重心律失常,心包反應、氣胸,損傷冠狀動脈及心肌等并發(fā)癥發(fā)生。
討論
心包積液是一種臨床常見病癥,病因多為結核,腫瘤、炎癥、自身免疫疾病,占心血管病的1.5%—6%[1],診療過程多需心包穿刺,其致命性并發(fā)癥高達10%—22%[2],心包穿刺需注意以下幾點[3]:①經(jīng)B超定位后,穿刺方向,角度一定要與B超探頭的方向、角度保持一致。②女性患者乳房大的應將乳房向上推并用膠布固定,以便在乳房下方定位時減少干擾和進針深度。③當穿刺針的進針深度已達B超的測值,仍無積液抽出時或抽液不暢時,B超探頭經(jīng)無菌處理后置穿刺針旁觀察針尖是否已進入心包積液內,有時穿刺醫(yī)生過于謹慎,進針深度不夠充分,總要保留一點,針尖剛達心包膜處或只有針尖剛進入心包可導致上述情況,B超在一旁指導,讓術者大膽進針,最好控制針尖深度在心臟碰不到針尖為宜,以免心包內液體減少后針尖滑出心包外。④穿刺抽液量要根據(jù)患者心包積液量和癥狀而定,心包穿刺的次數(shù),更重要的要有B超和心電圖客觀指標以確保安全。本組患者在B超引導下行心包穿刺術,由于穿刺準確,避免了對周圍臟器及冠狀動脈的損傷,也避免了切開引流的副損傷,提高了操作的安全性,顯著降低了心包穿刺的危險性,大大提高了心包積液臨床診治的方便性、安全性、有效性。并且費用低,患者痛苦小,易于接受,值得臨床推廣。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